煙草在線專稿 最近發現,所有宗教經典寫的都不是學術著作、文學著作,而是故事偏點文學、啟示錄偏點哲學。比如:《道德經》就是經典的故事加啟示錄。還有,被歸入雜家之列的《淮南子》,也是把講故事作為表達各種理念的有效且很經濟的轉換器,像“說山訓”、“說林訓”、“道應訓”等卷,專門用寓言、故事喻說“道體”,客觀上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寓言。據統計,全書各種故事有174個,僅“道應訓”一卷就用了56則故事。再比如:《圣經》里面也有大量的故事,你可以當文學看,也有很多啟示錄,朗朗上口、易于傳播。
用“故事”傳播“理念”的案例還有很多,像非常善于演講的奧巴馬在2008年競選美國總統時,便用一個106歲高齡的黑人女性—安?庫瑪的故事打動了所有美國人:“她生于黑暗的奴隸時代,那時候沒有汽車,也沒有飛機。當時她不能投票,因為她的性別膚色。而今晚,我想她一個世紀的經歷——心痛與希望、抗爭與進步,一次次失敗和逆流而上都在證明,我們做得到。每一次女性的聲音被壓制,夢想被摧殘,她都看到她們再次站起來,行使自己的權利。我們做得到。……今年,在這次選舉中,她伸出手指在屏幕上按了下去,她投出了自己的一票。因為這106年的光明與黑暗,她很清楚美國應該如何轉變。我們做得到。”類似的還有被譽為西南航空巫師的赫伯,他講過的故事不斷被重述并最終使西南航空的企業文化深入人心。
為什么在理念傳播上都愿意采用講故事的形式呢?《哈佛商業評論》資深編輯BronwynFryer認為,有兩種方法可以說服人:一是企業管理層慣用的訓人的辦法;另一個辦法是使用生動而簡明的故事打動人。故事就像膠水一樣,能把員工與企業文化粘合在一起。源于此,很多企業也極為推崇講企業文化故事。
2012年,上海煙草集團為了做好企業文化的傳承、融合和創新,以“創業故事”為重點,開展了“文化故事大家講”活動,回顧“背水一戰”、“從嚴治廠”、“肝膽相照”等一系列創業故事,為青年員工補上“創業精神”的重要一課。在此基礎上,上海煙草集團還采用形式多樣的載體,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講故事”活動,將集團創業故事和本單位(部門)發展歷程相結合,在青年人中掀起了宣講創業故事、傳承企業文化的熱潮。在這方面,聯想企業做得也是特色鮮明,聯想的企業文化架構體系中,各個組成部分均用故事做以鏈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念體系。淺顯易懂,員工也愛看、愛讀、愛講,效果非常明顯。我想,企業精神價值傳承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編好自己內部的故事,同時把這些啟示錄貼墻上、擱桌子上,到處都是,每天提醒大家。
回想起在從事企業文化工作時,面向社會開展的那次征集“我與‘人民大會堂’香煙”故事活動,當時也是反響強烈,有的消費者還親自跑到紅遼公司送稿件、講故事,很好地拉近了消費者與“人民大會堂”品牌的距離。由此想到,如果長期開展“我賣‘人民大會堂’”品牌故事征集活動,在心里上,是不是也能更進一步拉近零售戶與“人民大會堂”品牌的距離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