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仝海珊所在的云南省第六批援助湖北醫療隊整裝出發,到湖北進行支援。一個多月來,仝海珊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發熱一病區奮戰,丈夫石磊則在云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紅塔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玉溪卷煙廠卷煙操作崗位上盡職盡責地工作,同時在家人的幫持下,照顧著兩個孩子。
一個小家,兩個戰場,從前線到后方,他們在電話兩端訴說著牽掛。一通通電話視頻,是他們給彼此在各自戰場上奮勇拼搏的鼓勵,更是他們在沖鋒陷陣之時內心深處的支柱力量。
電話響起:
“老公,我報名去湖北支援了”
2月12日,石磊所在的玉溪卷煙廠卷包一車間正式復工復產,作為第一批返崗人員,上早班的他5點就到達車間開始生產準備工作,如往常一樣,他正熱火朝天地干著工作,妻子卻一反常態,連打了三個電話給他。
“老公,我報名去湖北支援了,過兩天就走。”電話那頭,妻子的第一句話就讓石磊愣了神,“老公,情況比較緊急,所以我先打電話給你說了,晚上還得回去說服我爸媽,你應該會支持我吧……”石磊回過神來,低聲說道:“可是海珊,小囡才有2歲,兒子也才10歲,你要不要再想想。”“老公,其實疫情爆發以來,我每每看新聞就在想,我在肺病科工作15年了,有非常充足的臨床經驗,在這個特殊時期應該去做點什么。所以看到支援隊伍組建通知,我立刻就報名了。而且我是黨員啊,自然要沖在最前頭,你放心,我一定照顧好自己,平安回來。”
(圖)出發前石磊一家的合影
2月19日凌晨,石磊帶著全家送妻子仝海珊到出發點集合,那天是醫療支援團隊整裝出發的日子,而那天也是她10歲兒子的生日。2歲的女兒眷戀地靠在媽媽懷中,手里抓著媽媽的衣服,不愿放開,10歲的兒子不舍地緊緊抱著媽媽,一直反復說著:“媽媽能不能不去”“媽媽不要離開我們好不好”。仝海珊強忍著淚水,把孩子們抱了又抱,親了又親。出發前,話不多的丈夫拉著她的手囑咐道:“照顧好自己,我和孩子等你回來。”她爽朗地說:“放心吧,在家好好帶孩子,回來發現孩子瘦了可不行啊。”
電話這頭:
“我上夜班呢,你趕快休息,注意身體”
石磊已經是擁有19年工齡的老卷包操作工了,連著三年職稱評價都為優秀,他對崗位有著極其深厚的情感。仝海珊去武漢后,家里都勸石磊去單位請假,專心在家照顧孩子,等仝海珊回來再復崗,但石磊還是堅持道:“我負責的那臺機器比較難操作,我不在人手不夠會影響產量的。關鍵時候,我不能掉鏈子。”
(圖)堅守在崗位上的石磊
七天工作日無休息,加上“三班倒”的上班時間讓同時兼顧上班和照顧孩子的石磊忙得腳不沾地,更無法和仝海珊同步視頻。有時候妻子工作到很晚,石磊等到睡著了也沒等到電話。有時候好幾天才能有時間打一通電話,只能寥寥數語,無法提及更多。特別是夜班,經常妻子打來視頻電話,石磊只能簡短地回復道:“我上夜班呢,你趕快休息,注意身體。有什么想說的發語音給我,我夜班下班了給你回。”
領導多次詢問關心石磊家的情況,同一機臺的工友、家里親朋也時時關心著,石磊總是微笑回應,但內心深處卻總是擔心。
電話那頭:
“我很好,你不用擔心”
云南大部分醫療支援隊去到湖北咸寧支援,而仝海珊所在的云南省第六批援助湖北醫療隊被派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接管整個發熱一病區。由于連日奔波,剛去到武漢的仝海珊身體出現不適,血壓高導致的頭疼一直伴隨她10多天才稍有緩解。期間支援隊領導本想安排仝海珊休息幾天,但由于團隊中人手有限,加上仝海珊屬于醫務水平較好的人員,對于治療器械使用、病患診斷護理都比其他人更有經驗,仝海珊便堅持“輕傷不下火線”,一到武漢就馬不停蹄地開展工作。
仝海珊每天上班時間為6小時,但加上穿脫防護服和上班路程差不多9小時才能完成。期間為了節約時間,支援隊員們堅持不喝水、不吃飯、不上廁所,穿著紙尿褲以防“三急”,即使生理期也堅持工作。口罩帶來的窒息感,厚厚的防護服、三層手套導致的行動笨拙,遇到天氣熱的時候,下班脫下防護服后里面的衣服都是濕透了的,剛到武漢時,仝海珊不太適應,但也強忍著,只是和家里視頻的時候,才稍微提及。
(圖)仝海珊與“戰友”們的合照
視頻中,妻子曾經的一頭秀發已經剪短,臉頰上、鼻子上又新添了被口罩磨破的傷口,石磊心疼地說:“晚上擦點藥膏,取口罩的時候慢慢取,別太快扯到傷口,等你回來,我給你買最好的護膚品,肯定不會留疤。”妻子在視頻中總是笑著,盡量以輕松的口氣和石磊分享所見所聞。“老公,武漢人民可好了,總有一些自發的志愿者在我們酒店門口,需要搬運物品的時候都熱心幫忙。還有公交車司機半夜兩三點我們換班都載著我們去醫院,還講笑話給我們聽,幫我們疏解疲勞。”“隊友們可好了,別看有些小姑娘柔柔弱弱的,干起活來可不馬虎,吃飯也是趁我們換班期間吃盒飯,沒有因為吃飯而耽誤工作。”“我很好,你不用擔心。”偶爾,她也嘟囔道:“武漢什么都好,就是好想吃碗米線啊,回來你帶我去吃好不好?”
電話兩邊:
“媽媽,我好想你”“孩子,媽媽也好想你”
仝海珊去武漢后,石磊用僅有的時間帶著兩個孩子和她視頻。2歲的女兒在視頻里呀呀地唱著兒歌給媽媽聽,兒子則滔滔不絕地說著各種故事和腦筋急轉彎要媽媽猜,一家人樂樂呵呵地聊一整晚,仿佛如以往那樣同在一個屋檐下。有時掛斷視頻前,女兒會突然哭著要媽媽,兒子立馬擋住鏡頭和媽媽說些俏皮話,然后去哄妹妹睡覺。看到視頻那頭媽媽臉上的磨痕,兒子總會輕輕地撫摸屏幕,仿佛隔著小小的方塊能觸碰到媽媽的臉,為媽媽撫平傷痕一樣,他輕輕哄著媽媽,就像媽媽小時候哄著他那樣:“媽媽我幫你吹吹,沒事的,很快就不疼了,有我陪著你呢。”
石磊和仝海珊都覺得兒子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在家也不哭鬧,還會主動幫著家里做事,在媽媽面前也總是開心的模樣。仝海珊去支援的第二周,兒子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媽媽去武漢》,石磊把文章發給仝海珊看。文章中兒子寫道:“我的媽媽是我心中的榜樣、英雄。”看到這兒,操勞一天終于可以休息的仝海珊悄悄紅了雙眼。
(圖)石磊的兒子正在寫關于媽媽的文章
3月22日,仝海珊所在的醫療團隊終于凱旋而歸。滿心歡喜以為媽媽會馬上回來的兒子,當和仝海珊視頻得知她還需要隔離一段時間才能回家時,竟然第一次哭出聲來,說道:“媽媽我好想你,你趕快回來吧,我好想你啊。”仝海珊迭聲說:“孩子,我也好想你,我好想你們。”她心疼地問兒子為什么之前從來不說想媽媽的話,兒子抹抹眼淚說:“我之前不敢跟你說,我怕你心里掛著我,吃不好睡不好,影響身體,其實這一個月我一直很害怕,我好怕我再也見不到你了。”
從一個屋檐下,到相隔1643公里,電話兩端的牽掛并未因距離而拉遠,反而因思念而更加濃烈。從小家到大家,從敬職到愛國,這個小小的家庭,用逆行,用堅守在兩個不同戰場上共同譜寫平凡人的史詩。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電話兩端的人們,終于得以團聚。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