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局對口援建,補齊興國縣民生“短板”。圖為行業援建的紅軍子弟小學 贛州市局(公司)/供圖
每天早上4點50分,江西贛州興國縣瓦溪村村民余振銓就要起床開始一天的勞作。這個65歲的漢子肩上,扛著一家的生活重擔:妻子因腦梗癱瘓在床,兒子兒媳外出務工,女兒患腦膜炎癱瘓在床30多年。
近年來,一批煙草人為老余的生活帶來了新希望。在國家局對口援建新農村建設中,兩個光伏發電站和一個養牛基地先后建成。如今,作為光伏養護員和肉牛養殖基地飼養員,老余每月工資有2000多元。勤勞的他還養了4頭牛,種著幾畝稻田,年收入達到3萬元,成功摘去了“貧困帽”。
“多虧了煙草公司幫扶,村里才發展起這些產業,而且做這些活兒,不耽誤我照顧家里臥床的病人。”言談之間,余振銓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扎根老區,扶出新貌,貧困戶的笑顏,正是行業對口援建興國縣成效的生動注腳。
興國縣,是著名的紅軍縣、烈士縣、將軍縣和蘇區模范縣。風云激蕩的革命歲月中,全縣23萬人中參軍參戰的就有9.3萬,為國捐軀的烈士達5萬多。然而,受制于各種因素,貧困如同“枷鎖”,束縛著老區的發展步伐。
昔日“模范興國”,今朝渴望振興。2013年,國家局印發《關于落實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及對口支援興國縣的意見》,明確加大對口支援力度,加快興國縣全面振興發展。
七年來,煙草行業“真金白銀地投、真刀真槍地干”,國家局先后派出三任掛職干部,投入幫扶資金11.92億元,對興國縣進行全方位、整體性的援建幫扶。一個個“貧困堡壘”被攻破,一座座鄉村“舊貌煥新顏”,一戶戶群眾奔上幸福路,國煙扶貧盡銳出戰、精準發力、久久為功,為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力量。
金葉新村 山鄉“蝶變”
滿目皆綠,幽深靜謐,漫步在高多村古樟樹人行道上,仿佛置身“天然氧吧”。環顧村莊,古祠、古廟、古牌坊與現代庭院并立,交織成一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和美畫卷。
誰能想到,幾年前的高多村卻是另一幅容顏:雜草叢生,道路坑坑洼洼,房屋破舊不堪。2017年開始的金葉新村建設,讓這座古村煥發新生機。
從建設民居、硬化道路,到通電通網、自來水入戶,一項項建設改善了村民生活。“要面子,更要里子”,高多村利用“紅、古、綠”旅游資源,以“墩本堂”為中心打造出“高多十景”。借助金葉新村建設,高多村把“風景”變成“產業”,將“顏值”轉化為“生產力”,有力帶動了村民致富。
村容整潔,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各美其美——在興國縣,高多村的嬗變并非孤例。
安居,方能樂業。改善村容村貌,能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也是產業發展的前提。“2013年起,國家局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億元,對口支援興國縣新農村建設,目前已批復資金7億元。”國家局掛職干部、興國縣副縣長王鵬介紹,興國縣借此“東風”,把群眾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七改三網”項目作為實施重點,并開展了“8+4”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建設。
在國家局援助下,興國縣已建設金葉新村207個,受益群眾達15萬人。一個個落后僻壤,變成了十里八村有口皆碑的“大美鄉村”:在長岡鄉合富村,村民們掛起了“中國夢,合富夢”的標語;在杰村鄉含田村,“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既是一道美景,更是一項實打實的產業;在龍口鎮睦埠村,聆聽“腰纏萬貫討米人”的紅色故事,成為了當地紅色教育的重要環節。
金葉新村,國煙扶貧的一張“名片” 贛州市局(公司)/供圖
“全國生態文化村”“國家森林鄉村創建樣板村”“全省十大醉美鄉村”“江西省十佳森林鄉村”……行業援建的金葉新村,成為了江西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村,成為“安放鄉愁、尋找記憶”的詩意鄉村,更是國煙扶貧的一張張“名片”。金葉新村中,眾多貧困群眾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凈水、住上了磚瓦房,更過上了和諧宜居的幸福生活。
產業引領 “造血”扶貧
在長岡鄉塘石村,一株株煙苗正沐浴春光茁壯成長,孕育出新的希望。
“你看,這條水泥路以前是泥巴路。前幾年,煙草公司給我們修好了煙路和排水設施,建設育苗大棚和30座密集烤房。”塘石村煙農鐘起洪介紹。老鐘本是農機操作手,看到生產設施逐步完善,便親自上陣當起職業煙農。去年,鐘起洪流轉28畝煙田種煙,僅煙葉交售一項就有4萬多元純收入。
煙葉產業,不僅惠及了廣大煙農。塘石村有555畝煙田,在烤煙生產用工量大的環節,每天用工就超過100人。按照一個勞力每天80元工資計算,生產用工對當地群眾也是一筆不菲收入。
因煙而富,因煙而興,產業扶貧正在興國結出累累碩果。
產業扶貧,是拔掉貧困地區“窮根子”的關鍵。利用體制優勢發展煙葉產業,正是行業精準扶貧的“王牌”。對口援建以來,行業給政策、給資金、給技術,將煙葉產業發展為富民、興村、強鎮的好產業。
對口援建以來,行業投入1.33億元用于煙田基礎設施建設,撥付3.45億元投入洋池口水庫、長岡長龍灌區改造、高興埠頭防洪工程等水源工程建設。“田成方、渠相通、溝相連、路配套、旱能澆、澇能排”——興國煙區面貌為之一新,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現代農業新景。
在全國煙葉生產“雙控”形勢下,國家局始終把老區人民放在心中,在煙葉種植計劃上向興國縣傾斜,充分發揮煙葉產業對群眾的致富帶動作用。此外,國家局還推動湖南中煙與興國縣建立煙葉基地單元,為當地煙葉生產提供“點對點”技術指導。
七年來,圍繞“產業+就業+創業”的思路,興國縣培訓和招聘農民參與煙葉產業,每年提供就業機會35萬人次,累計幫扶149戶貧困戶開展煙葉種植,戶均收入達7.34萬元。僅2019年,煙葉產業就為全縣11個鄉鎮、623戶貧困戶提供了精準幫扶服務。
同時,國煙扶貧還將觸角延伸到了大農業,開展“造血式”幫扶。利用國家局援建資金,興國縣在楓邊、興江、杰村、高興、城崗和瀲江等10多個鄉鎮,建立了肉牛、蛋雞、白蓮和蔬菜等48個國煙產業扶貧基地,帶動了5000多名貧困戶脫貧。
古龍崗鎮的“全智能蛋雞養殖基地”,就是一個例證。這一基地每天可產蛋300箱,每箱雞蛋平均價格195元。15名貧困戶在這里找到了就業機會,月工資從1800元到3000元不等。此外,鎮政府利用扶貧資金入股并產生分紅,設立保潔等公益性崗位,助其增收。
在產業扶貧中,銷售渠道是“痛點”所在。國家局發揮行業優勢,借力消費扶貧,為扶貧產業引來“源頭活水”。
抓住“產品變商品”這個“牛鼻子”,興國縣將貧困戶種植的紅薯、優質水稻等作物,用“國瑞興香”品牌統一包裝,影響力大大提升。此外,行業還組織定點扶貧地區農特產品產銷銜接會等活動,國家局領導、行業掛職干部為興國特色農產品站臺、代言,動員行業單位、員工參與到消費扶貧中。
“酒香”不再怕“巷子深”,穩定的銷售渠道,為貧困戶參與國煙扶貧產業吃下了“定心丸”。借助消費扶貧“快車”,興國臍橙、魚絲、山茶油等優質農特產品,正在走出山村、走向行業、走進千家萬戶。
聚焦民生 補齊“短板”
學校文化石上,刻著“傳承?圓夢”,傳承著革命英烈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堅定信念;校區內,多功能報告廳、多媒體教室、電腦室應有盡有;教室中,一體機等現代化教學設備一應俱全……坐落于興國縣城平川大道紅軍子弟小學,如今已是贛州的名牌小學。
“2003年后,由于財力不足,興國縣10年沒有新建縣城小學。2014年,國家局全額出資7000萬元,援建了這所小學。”紅軍子弟小學校長謝圣君介紹,過去縣城小學一個班70多人,現在紅小全校學生3000多人、一個班50多人,教育質量明顯改善。
行走在興國,從學校操場到鄉村衛生院,從鄉村公路到村民文化廣場,各種公共服務設施都能看到“中國煙草”的印記。民生事業,是貧困地區社會發展的“短板”;開展定向幫扶,補足補強“短板”,是國煙扶貧始終努力的方向。
百年大計,教育先行,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一招”。為此,行業在興國援建了紅軍子弟小學、第一幼兒園、平川中學圖書館、埠頭金葉幼兒園和20所鄉鎮公辦幼兒園等教育基礎設施。國家局三任掛職干部還協調金葉基金1400萬元,為4000多名留守兒童建起“相守”家園,為186所學校建立“金葉育才圖書室”,為40所農村學校建設&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