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江西省樂安縣煙葉產業從1990年開始試種發展到2011年已歷經22年,煙葉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劣到優,呈波浪式發展。近十幾年來,該縣委、縣政府把煙葉產業做為富縣、富鄉、富村、富民的主導產業來抓。通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終于在2011年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煙葉種植面積3.1萬畝,煙葉總產10.06萬擔,實現稅收3045萬元的可喜成效。煙葉總產量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創造了樂安種煙歷史之最。然而,近年來,在煙葉快速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問題,而且有些問題將對煙葉生產發展造成一定影響。
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樂安縣煙葉生產現狀、發展優勢、存在問題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在縣政協主席李以庚具體指導下,縣政協副主席呂小漢率領縣政協辦、縣煙草局、縣煙辦、縣農業局、縣水利局及山碭、戴坊、南村、招攜、羅陂、增田六個鄉(鎮)領導及部分委員于10月中正旬深入上述六個鄉(鎮)及有關單位,通過座談會、入戶問詢、現場察看、資料查閱等形式,就做強做優樂安煙葉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煙葉生產發展的主要優勢
(一)有發展基礎。樂安縣有耕地面積46.4萬畝,早稻面積有42.9萬多畝,適應種植煙葉耕地面積約8萬畝左右。通過實施24個煙水配套工程及園田化建設,建設高標準煙田2.5萬畝,有標準化煙站4個,待建煙站3個,現代煙草示范區1個,煙用起壟機、培土機等機械設備810套,大小密集型烤房3260座,可解決5萬多畝煙葉烘烤。
(二)有政策優勢。隨著北煙南移,國家加大了煙區調整力度,通過努力樂安縣已爭取到了國家足夠的種植計劃,目前已成江西省煙葉主產區,煙葉收購價格逐年上調,2011年收購價平均上調12%;煙葉生產扶持資金不斷增多,2011年僅生產環節每畝就達400多元。煙葉生產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加大。煙葉銷售渠道不斷拓寬,
(三)有隊伍優勢。經過數年磨煉,培養和造就了一支技術較成熟、會種煙、善管理的種煙隊伍,基本煙農達1600多人;鑄就了一支扎實苦干、既懂煙又善抓煙的干部隊伍(1000余人),歷練了一支技術比較過硬的煙葉技術隊伍(120人)。建立起了多層次技術推廣網絡,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技術規范體系。
(四)有得天獨厚的土壤、氣候優勢。樂安縣地處平原丘陵山區,土質多為紅壤,降雨量大,光照強,有效積溫較高,晝夜濕度大,有利于煙葉干物質的積累,種出的煙色正、香氣足、外觀質量好、內在品質優,是種植煙葉的理想區域。
(五)有社會環境優勢。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煙葉生產。煙葉不僅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收入,而且也是縣、鄉、村財政的主要財稅來源,全縣上下種煙抓煙氛圍較濃,煙葉在外的知名度不斷擴大;樂安人民勤勞樸實,民風民情好,大局意識強,吃苦耐勞,便于指導煙葉生產。
二、制約煙葉產業做強做優的主要問題
樂安縣煙葉生產發展總量上雖取得可喜成績,但煙葉質量水平提高非常有限,離工業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發展后勁還不穩固。調研組歷時二十多天,走村入戶,深入實際,先后召開不同類別座談會14場,參加人員計170余人,走訪村小組13個,煙農110人,總結出樂安縣煙葉生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投入不足,生產基礎設施薄弱。一直以來,煙葉生產主要依靠煙草部門一家投入,力量還比較薄弱,而煙葉生產急需解決的道路、機械、水渠、山壙陂壩等因資金缺乏而解決乏力。全縣雖已實施24個煙水配套工程,但面積比例還很小,一些煙田尤其是新規劃煙田路不能通、旱不能灌、澇無法排,嚴重影響煙葉生產。
(二)質量不優,煙葉效益不夠理想。從今年情況來看,樂安縣煙稻效益比大約在1:6左右,全縣煙葉平均產量為325斤,均價8元。據調查,一畝煙葉種植投勞需28個工時,是種植水稻的3.5倍(一畝水稻用工8個),糧食價格不斷攀升,今年漲幅達13%。2011年煙葉收購價雖平均上調12%(上調只限上中等煙),但實際斤價比2010年增加0.55元,提價7.4%。煙葉生產的成本投入是水稻的3.2倍,一些煙農除去本身勞動力成本,利潤空間甚小,挫傷了煙農積極性。
(三)專業人才嚴重缺乏,新技術推廣落實難。樂安縣現在擁有的技術人員基本是半路出家。多數煙技員是從煙農轉換到煙技員,缺乏應有的理論知識,年齡又相對偏大。縣、鄉及煙草部門真正從煙草專業“科班”出身的專業人才很少,選派人員外出到科研單位等專業機構培訓渠道又不是很暢通,引進專業人才更是路途艱遠。煙農年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增加了煙葉技術快速推廣的難度。
(四)風險保障機制不健全,煙農面臨風險較大。煙葉生產環節多、技術性強、耗時多,尤其是煙農面臨較大的旱澇、冰凍、大風冰雹和病蟲害等自然風險。今年六月上旬風災過后造成斷葉,龔坊、南村等鄉(鎮)一些田塊每株多的斷8-10片葉,累計受災面積9061.7畝,折算絕收面積1664畝。7月份水災過后太陽灼傷,受災面積3017.7畝,折勞絕收面積188畝,上薦水稻除草劑藥物殘留產生的藥害,受災面積2728畝,基本絕收面積572畝。而煙葉又沒有參加任何保險,社會救助機制又不完善,受災煙農只能“望煙興嘆”。難以解除煙農的后顧之憂。
(五)以煙葉為主的耕作制度沒有完全建立,合理輪作難于到位。目前樂安縣不少地方土地煙葉復種指數偏高,煙田連作普遍,個別地方連作8年,影響土壤的改良和保護,致使病蟲害時有發生。一些農民為節省農時,使用高效除草劑,藥物殘留嚴重,使煙田數量和質量難于保證,輪作空間越來越小。土地流轉慢,煙田難調整,受多種因素制約,流轉方面仍沒有較好經驗,煙農種煙比較零星分散,種煙能手想種煙愁沒田種,嚴重影響新技術推廣和數量、質量的提高。
(六)部分煙葉工作者服務及科技意識不強。今年煙葉烘烤期間電力供應差,經常突然停電,電力及烤房設備損壞又得不到及時維修,服務人員不在崗,少數煙技員技術不過硬,尤其是對新型烤房烘烤技術掌握不全等因素,嚴重影響煙葉烘烤質量。煙草部門物資及設備供應不及時且存在質量問題,導致部分地方二次播苗,影響移栽,煙葉開烤晚,影響采收烘烤質量。山碭、戴坊等鄉(鎮)部分煙農二晚移栽時間拖至8月20日,造成二晚不能抽穗,減產6成以上。煙葉生產過程中已許諾的各項扶持資金沒有及時兌現,損害了政府誠信度。一些基層干部服務意識差,作風漂浮,“落實任務天天跟,種下煙就不沾邊”。少數煙技員技術不過硬及責任心不強,在指導煙葉生產時口氣不硬,含糊其辭,科技意識不強,有些煙農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不聽技術指導,我行我素,操作粗放,管理馬虎。
三、對策與建議
(一)做強做優煙葉產業是建設“五個樂安”的重要舉措
建設“五個樂安”必須以發展為先。而煙葉產業是樂安縣推進農業產業化升級戰的一個主要方面,做強做優煙葉產業是壯大縣域經濟的一個重要抓手,是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實現富縣、富鄉、富村、富民的重要途徑。從樂安縣實際情況來看,做強做優煙葉產業必須高位推動,上下聯動,充分調動鄉、村、組積極性,及時解決發展煙葉產業遇到的各種困難問題,必須采取超常舉措,科學發展,穩步推進。繼續加強煙區鄉(鎮)領導隊伍建設,合理搭配領導力量,尤其是山碭、戴坊、南村、龔坊、增田等重點煙區,要確保主要領導班子成員有一定人員懂煙,進一步完善對煙葉生產的考核體系,由面積、總產等考核指標轉向重點考核單產、斤價、畝產值、上中等煙比例等指標。建立煙葉生產定期督查辦法,加速對鄉、村干部煙葉技能培訓。縣委黨校在舉辦干部培訓時,可將煙葉生產技術列入培訓內容,強化鄉、村干部及相關部門人員責任意識及服務功能,充實加強縣煙辦技術力量,改善辦公條件,安排技術培訓及研究費用,在干部使用上充分體現“煙上人上”。
(二)做強做優煙葉產業必須穩定規模,夯實生產基礎
樂安縣煙葉生產歷經數載發展,目前已跨上一個新的臺階,種植規模已達3萬多畝,但整體質量及效益還不夠理想,煙葉生產基礎還不是很穩固。因此必須:
1、認真做好基本煙田規劃建設和保護,穩定煙葉種植面積。煙葉生產是樂安縣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而基本煙田規劃建設與保護是煙葉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之策。各級領導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要建立相應領導組織,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親自協調,高位推動,認真組織實施,將有關責任落實到領導,落實到農戶,落實到田間地頭。有關部門要各盡職責,協同配合,要結合實際,科學編制規劃,加強督促檢查,象保護基本農田那樣落實好基本煙田建設與保護任務。縣政府在下達各產煙鄉(鎮)煙葉生產任務時應將基本煙田規劃建設與保護任務一并下達,組織煙草、水利、農業等部門劃定規劃好基本煙田,出臺基本煙田保護具體辦法及措施,為煙葉生產發展奠定牢固基礎。
2、建立多元化投資煙水配套基本煙田。目前,樂安縣部分煙區水利設施薄弱,需要改善水利設施的任務很重,僅僅依靠煙草部門的投入是遠遠不能滿足的,為此要采取多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投入辦法,整合資金實行“捆綁投入”,實行縣財政、縣煙草、國土、水利、農業、農業開發、交通等部門共同投入的形式,建立旱能灌、澇能排、可通機械設備的基本煙田。同時要爭取國家及上級煙草等部門的資金支持,從而從根本上提高煙葉生產的抗災能力,保證煙葉生產的順利發展。
3、科學布局,積極引導土地流轉,促進煙葉生產規模發展。當前我國正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傳統小生產方式向現代大生產方式轉變。零星分散的小生產方式不僅與高度社會化的組織形式相矛盾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