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福建日報》報道??? 在福建省連城縣文亨鎮田心村,煙農謝元華連日來忙著為煙田松土、澆水、噴藥。煙苗已移栽至田間,看著汩汩而出的山泉滋潤著煙苗,綠油油的葉片迎風招展,謝元華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田心村曾經是龍巖最嚴重的旱區之一,過去村民們為了搶水,深夜守在農田爭相放水,可以說吃夠了沒水的苦頭。”村支書謝齊壁說,近年來,煙草部門進行了現代煙田改造,先后通過土地整理、興修水庫、建設溝渠路等措施,讓分散、荒廢的農田集中起來,使難以灌溉的“望天田”成了“水肥田”,拖拉機、起壟機等機械設備也紛紛下到田間地頭,煙區的煙葉產量、質量穩步提升。
煙農減工增效 糧食增產增收
福建省是全國第六大重點優質煙葉產區,煙葉生產分布在龍巖、三明、南平三個地市,約有煙農6萬戶,年生產規模近15萬噸,占全國煙葉總產量的6%左右。但由于山區農田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制約著當地包括煙葉在內的各類農業產業發展。
近年來,以煙田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省煙草部門在煙區全面開展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使不少地區農田綜合生產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大大增強。據統計,2005年至今,全省煙草部門共投入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9.11億元,其中煙田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6.34億元,配套完善溝渠、機耕路、塘壩、防洪堤等基礎設施27754項,累計建成溝渠8880公里,機耕路7139公里,受益基本煙田210萬畝,煙農因此每畝減工增效362元,走在全國山地煙區前列。
“溪源山附近的金葉水庫去年剛剛建成,以前放水到田里至少要40分鐘,現在20分鐘就可以灌好了,蓄水、排水也不再成問題,不但省時省力,而且產量還有了大幅提高。”煙田改造后,謝元華欣喜地發現煙地肥了,稻子也跟著增產。于是,他不滿足于自己種的8畝地,又從別人那里流轉來10多畝農田耕作。“如今,一年靠煙稻輪作,純收入就有5萬元。”
有關人士表示,按福建省煙后稻平均畝產約447公斤計算,煙后稻年產量可達42.3萬噸,為全省糧食增產增收作出貢獻。
改善農田設施 亟須部門合作
有收沒收在于水。相對于田心村這類村莊,福建省大部分山區農田設施改善任務依舊繁重。
在寧化縣泉上鎮青瑤村,煙草部門正準備建造一座新水庫——東坑水庫,以解決青瑤、謝新、羅李、泉上、聯群5個建制村8450畝耕地灌溉問題。
“雖然我們已有一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泉上水庫,但由于庫區地勢低,無法有效灌溉海拔450米以上的農田,因此這5個村一直是靠天吃水。其實,我們的土壤還是挺肥沃的,前年國土部門還進行了土地整理,認為只要解決了水源問題,農田產量就會好起來。”泉上鎮鎮干部游東雄說,東坑水庫選在了高海拔位置,建成后可以增強灌溉力量。
據介紹,為完善農田水利設施,今年寧化縣將在煙草部門支持下,建設包括東坑水庫在內的四大水源工程,總投資2.4億元,煙草補助資金1.85億元,建成后可有效改善5個鄉鎮的9.97萬畝耕地灌溉、6.73萬畝煙田抗旱問題,同時還可解決當地自來水水源不足問題。
不僅如此,在全省煙區,煙草部門還將援建19個水源工程項目,預計總投資13.7億元,其中煙草補助10.7億元,由此而受益的農田將達19.1萬余畝。此外,他們還將按照每畝補助3500元的標準,整理土地3萬畝,在煙區興水治田、反哺“三農”。
“這些既是工業反哺農業的惠政體現,也昭示了改善農田基礎設施不是一家之事,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寧化縣委常委、縣農業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劉小彥認為,目前,一些部門各司其職,在各地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有些項目彼此重疊。如果這些力量能整合起來、形成合力,發揮各部門資金、人員、技術等資源的最大效用,基層便可以更好統籌規劃、重點推進,確保項目盡早開工,惠澤更多山區百姓。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