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鄭州煙草研究院網站報道 2003年,貴州省遵義煙草在煙葉科技示范基地開展試驗,發明了“散葉堆積式烤煙房及其煙葉烘烤方法”,并于2007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09年以來,遵義市局(公司)大力推進散葉烘烤技術推廣應用,在行業內獲得廣泛贊譽。
在貴州煙區,幾乎每一個村莊都建有烤房,煙葉烘烤和當地煙農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伴隨著現代煙草農業的迅速發展,烤房及其烘烤方法也經歷了一次次的更新換代。那些被淘汰的老式烤房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一座座新式烤房也隨之走進煙農的生產,融入煙農的生活,見證了煙農的喜怒哀愁與質樸期盼。
煙農胡大維在遵義市綏陽縣蒲場鎮高方子村種煙12年了,對于烤房建設及烘烤工藝的創新帶來的實惠深有體會,他的說法也能代表當地煙農的普遍認同:“原來烘烤煙葉最熬人嘛,現在確實感到輕松許多,希望以后技術越來越發達,種煙越來越輕松。”
輕松種煙,煙農的這一夙愿始終牽動著煙葉科技工作者的神經。2003年,遵義煙草在煙葉科技示范基地開展試驗,發明了“散葉堆積式烤煙房及其煙葉烘烤方法”,并于2007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09年以來,遵義市局(公司)大力推進散葉烘烤技術推廣應用,在行業內獲得廣泛贊譽。
和傳統掛桿烘烤相比,散葉烘烤有著較大的優勢,可概括為“降本、減工、降耗、提質”:通過改變傳統掛桿裝煙方式,簡化操作,減少掛桿烘烤的綁桿、解桿工序,此外,散葉堆積式烤煙房用工減少、能耗降低、煙葉損失減少,且有效提高了烘烤質量。
從傳統烤房到散葉堆積式烤房,這不是簡單的“新老交替”,這座烤房如何建成?它改變了什么?
發明,由一張相片帶來
一般人對于“散葉堆積式烘烤方法”的印象,無外乎區別于以前把煙葉“綁桿懸掛”,現在則是“倒著放在架子上”,這也是貴州省局科技處副處長羅勇初次接觸到“散葉堆積式烘烤”產生的印象,他的印象來自于一張照片,那是2002年遵義市局一位同志去巴西考察帶回的一張有關散葉堆積式烘烤的照片。
這張6寸照片所呈現的信息就是當時羅勇對散葉烘烤的全部認知,然而1個月之后,研發“散葉堆積式烤煙房及其烘烤方法”的重任就落在了羅勇肩上。“當時心中完全沒底。”作為煙葉科技骨干的羅勇事后回憶,“畢竟國內關于這方面的資料少之又少,僅靠一張照片,讓我如何做起呢?”雖說如此,出于科技工作者的“天然”責任感,羅勇最終接受了這項挑戰。
“省局出資,我出膽量唄。”這句現在聽來頗具魄力的“豪言壯語”,在當時說出口其實并不輕松。在項目“試水”不久,2003年全國發生非典疫情,外出考察受到限制,相應部分科研工作也一度陷于停滯,這讓羅勇一籌莫展。
峰回路轉發生在2003年下半年。當時羅勇參與“氣流向下式”密集式烤房的建設,在實踐過程中靈感突現,“何不將烤房改為‘氣流向上式’,而電機和風機配置不變,從而改造成‘散葉堆積式烤煙房’?”經過一系列細致的實驗和摸索,“散葉堆積式烤煙房”項目終于獲得突破。
散葉堆積式烤煙房包括加熱室和裝煙室,供熱系統設在加熱室內,堆煙柵設在裝煙室內,熱風循環系統將加熱室和裝煙室連通,使熱風在加熱室和裝煙室之間循環。散葉堆積式烤煙房的層數和高度均低于常規烤房,避免裝煙葉時的高空操作;加熱室與裝煙室相互隔離,不會出現火災;該烤房設備成本較低,垂直溫差低,平面溫度均勻,既安全又便捷,還可提高煙葉烘烤質量。
“研發期間連續幾個月睡不好覺”的羅勇,在“散葉堆積式烤煙房”試制成功的那一刻總算“心中的石頭落地”。隨之而來的有鮮花和掌聲,但更多的是平淡如昔的日子。“我對這個看得很淡,這個項目帶給我更多的是一種信心。”羅勇平靜地說:“看到那些黃澄澄的煙葉從自己設計的烤房中烤出來還是很開心。”
推廣,新技術的生命力
“一項新技術的生命力在于推廣,推廣不到位,新技術不過是抽屜里的一堆紙。”貴州省局科技處處長李繼新如此總結推廣的重要作用。
從2009年起,遵義市公司把散葉烘烤技術列入科研成果推廣應用項目,三年投入8000萬元,建立了一個烘烤培訓基地、一支專業化烘烤隊伍,培訓了1000名烘烤技術員,推廣成效非常明顯。2011年,遵義全市實現散葉堆積式烘烤93.03萬擔煙,建設“散葉堆積式烤煙房”13355間,散葉烘烤85599炕次,涉及煙農11037戶,占種煙煙農的20.32%,占煙葉收購量的50.28%。
在遵義市煙草公司技術中心蒲場科技園,記者見到了負責此項技術推廣的葉建軍,向他探尋新技術的“推廣之道”。
推廣新型烤房、培訓煙農使用新式烘烤方法,葉建軍說自己最近3年就干了這兩件事。他的面龐被田壟上的日頭曬得黝黑,雙手粗糲如巖石。同事們說,這“老家伙”快要變成一個地道的農民了。
散葉堆積式烤煙房及烘烤方法能明顯減工增效
作為新技術推廣的主要負責人,葉建軍有一句話經常掛在嘴邊:“煙葉三分種七分烤,烤得好是塊寶,烤不好是堆草。”烘烤環節在整個煙葉生產中的地位至關重要,然而要讓這些煙農真正接受這項“新興”技術,并不能一蹴而就。
“新技術推廣之初難度很大。”葉建軍坦言。由于煙農受傳統思維束縛,不敢輕易嘗試新技術,為了打消煙農的顧慮,葉建軍和技術骨干當著煙農的面進行兩種烘烤方法的對比,結果顯示:散葉烘烤比掛桿烘烤裝煙量增加30%以上,用電量和用煤量均下降,每畝用工量減少1.25個,單葉重增加、煙葉顏色多桔黃,外觀質量明顯提高。“這樣才能讓煙農真正放心。”葉建軍回憶。
為了和煙葉采摘農時“賽跑”,從遵義市局抽調來30人的烘烤隊伍顧不得回家,吃住在烘烤場,“只要有一口鍋(做飯)、一個窩(簡單住處)就一定能把推廣工作做好。”這是當時技術人員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
推廣人員的艱辛努力終獲得回報。遵義市綏陽縣蒲場鎮高方子村的煙農梁瑞模以前對新烘烤技術曾抱有疑慮,如今卻拉著記者的手說:“散葉堆積式烘烤,烤煙的厚度增加,傳統烤房烤不出來的上部煙葉用新技術也能烤出金黃色,我們煙農真正信服了。”
信服的不僅是梁瑞模,新技術的影響力早已走出遵義,輻射省外。據煙農胡大偉說,有一位煙農兄弟聽說了這項新技術,甚至從云南專程趕來向他“取經”。
而關于新烘烤方法的“減工”成效,在煙農中流傳著一種形象的說法,一家4口人種8畝煙田,早晨起來打煙葉,到下午三四點鐘采摘完,再綁桿“上炕”,到半夜1點多鐘才能全部結束,“上炕的人全身也都會被汗水打濕”。而運用了新烘烤方法,30畝煙葉“上炕”到下午3點鐘就能全部結束,勞動強度大大減輕。
梁瑞模今年近60歲了,盡管在田間為煙葉種植操勞,可看上去依然精神奕奕。問他為什么?老梁笑著說:“還不是因為這幾年減工降本,種煙越來越輕松,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坦。”
梁瑞模與胡大維同為蒲場鎮“金農烤煙綜合合作社”的社員,今年各承包了近300畝煙田,在以前單是烘烤一項工作就得讓他倆“操碎心”。然而自2009年起,專業烘烤隊伍的建立、烤煙房及其烘烤方法的創新,讓這兩位煙農真正感受到了“科技改變生活”的意義。
如今,“散葉堆積式烤煙房及其煙葉烘烤方法”這一創新已惠及全省百萬畝煙田。放眼全國,推廣工作方興未艾,如今山西、山東、黑龍江、重慶等地都在應用及推廣這一新技術,為把煙農從繁重的勞動強度和復雜的技術環節中“解放”出來,“散葉堆積式烤煙房及其烘烤方法”與有功焉。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