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四川在線報道
夏日的劍閣大地,處處生機盎然。
7月12日,驅車沿國道108線下(寺)普(安)段一路走來,“要致富,走煙路”、“種烤煙,建洋房,喜氣洋洋當新郎”等有關烤煙產業發展的標語不時映入眼簾。烤煙,已成為四川省劍閣縣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支柱產業,從試種期的35畝、產量125擔發展到如今的8萬畝、目標產量20萬擔,劍閣探索出一條發展烤煙產業的新路子。
嬗變 圓60萬農民致富夢
“富民強縣,就要做大做強烤煙產業!”烤煙產業被定位為劍閣由山區農業向現代農業嬗變的突破口。
劍閣煙葉產業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劍閣種植煙葉已有近千年歷史,是川北地區的煙葉主產縣,種煙歷史悠久,生產基礎雄厚。改革開放后,該縣曾先后兩次興辦地方卷煙企業,生產過4個牌號的卷煙,最高生產量為1200大箱。
1988年,劍閣縣委、縣政府踏上了試種烤煙第一步,種植烤煙35畝,收購煙葉125擔,實現產值25000元,創稅5000元。
經歷全國煙葉生產實行嚴格“雙控”政策的挫傷,克服“煙賤傷農”的負面影響,2005年,劍閣烤煙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在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廣元煙葉,打造川北烤煙基地”的號召下,劍閣縣委、縣政府緊抓機遇,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和措施大抓煙葉,強力推進烤煙生產的突破性發展,全縣種植的1.8萬畝烤煙共收購煙葉5.4萬擔,創產值2293萬元,烤煙產業實現了突破性發展。2006年起,劍閣烤煙產業逐漸向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園區 產業化發展的載體
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澇能排、旱能灌……走在劍閣縣城北鎮亮埡煙地里,800畝綠油油的煙苗長勢十分喜人。
“我們要打造烤煙產業的航母!”城北鎮黨委書記梁賽指著眼前成片的煙地自豪地說。今年,該鎮以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水果栽植面積已超過萬畝,烤煙種植也達到3210畝,有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全縣煙區還建立起煙葉種植‘兩頭工場化+中間專業化’生產服務體系,不僅大大降低了煙農勞動強度,更間接提高了煙農收入。”縣煙草辦主任高峰告訴記者。“工場化”指的是工場化育苗、工場化烘烤,“專業化”指的是機耕、栽培、植保等中間環節都有專業化服務隊來幫助、指導煙農。
“現在種煙比以前輕松多了。”城北鎮亮埡村村民張正和說,煙苗在育苗工場里統一培育,耕地有機耕專業隊,搬運有運輸專業隊,以往最頭疼的煙葉病蟲害防治也有專業負責人員。碰到任何技術難題,只要打個電話,專業技術人員就會很快上門服務;遇到天災,還有補貼。
延伸 與二三產業聯動發展
“集中烤房比土烤房強多了,烤出來的煙葉顏色均勻,質量好。”普安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園區內的煙農岳含武告訴記者。劍閣縣煙葉生產基本實現了統一供種、統一供苗、統一機耕、統一植保、統一烘烤、統一分級,促進主要煙葉技術標準化、主要勞動過程機械化、主要業務操作專業化,全面提高了煙葉生產水平。
“我正在準備開辦農家樂。”村民唐文禮興奮地說。他家原有的5.7畝土地,因建物流園區被征用后只剩下1.1畝了,對此他沒有絲毫抱怨。唐文禮就地就近在工地上打工,成為拿工資的農民,他還準備在物流園區外面開個農家樂。“等園區建好后,旅游的、買賣煙葉的人多得很,不愁掙不到錢!”
“以烤煙種植為龍頭、常規作物為輔助、養殖業為補充的經濟發展模式,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普安鎮黨委書記唐懷國欣喜地看到了現代烤煙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該鎮通過烤煙種植項目帶動,核心示范區內的果蔬、畜禽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觀光體系建設,農村生產、生活面貌將徹底改善。
推動農業向產前、產后環節延伸,與二三產聯動發展,使產業間相互配套,這樣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已經在劍閣的烤煙生產領域萌芽。農業和鄉村旅游、科普教育、休閑娛樂、餐飲會務等產業相結合,不僅僅提供農產品和大量就業崗位,而且發展空間不斷拓展,延伸了農業產業的鏈條,實現了集聚化發展,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功能更加凸顯。
?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