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整縣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是煙草行業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加快煙葉生產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煙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貫徹黨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部署的具體體現。近年來,陜西省旬邑縣在國家煙草專賣局的正確領導下,把科學發展、穩定規模、提質增效作為煙葉生產的首要任務,高度重視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和煙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多方籌措和整合資金,不斷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努力改善煙葉生產基礎條件,煙葉生產綜合保障能力明顯提升。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時代變遷,煙草消費和卷煙工業對煙葉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適應“中式卷煙”不斷發展對煙葉品質特色的需求,科學開發利用和保護宜煙耕地資源,充分發揮自然生態優勢,全面提升煙葉生產整體水平,充分挖掘和發揮區域煙葉的風格特色,促進傳統煙葉生產方式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陜西省旬邑縣根據整縣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需要和煙葉生產實際情況,以穩定規模、提高質量、發揮特色為主線,以適應現代煙草農業“一基四化”發展要求為重點,進一步完善煙葉生產基礎設施,提高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服務、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發揮旬邑氣候、土地、水利等生態資源的綜合效益,提升煙葉標準化生產管理水平和效益,促進傳統煙葉生產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
筆者以陜西省旬邑縣整縣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實踐,看我國煙葉生產發展方向。
一、旬邑縣基本情況
旬邑縣位于東徑108°08′~108°52′,北緯34°57′~35°33′之間,居陜西中部偏西,咸陽市轄境北端,屬渭北高原最南部。北和甘肅省正寧縣毗鄰,南含石門關和淳化同脈,西與彬縣為鄰,東與黃陵、耀州區和銅川市接壤。與世界著名的美國烤煙圣地弗吉尼亞州處同一緯度,氣候生態條件十分相似。
(一)自然生態條件
1、地形地貌多樣
整個旬邑沿馬欄河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呈東北—西南向條型地形,長69公里,平均寬25公里,分為土石山區、高原溝壑兩類地形,海拔從南部河底的850米一直升到子午嶺最高峰的石門山1855米,相差1005米,平均海拔1300米,是渭北地區最高部。東北部為子午嶺山系南支的馬欄、石門山區,面積1000平方公里,占全縣面積的55.2%;西南部為黃土高原溝壑區,面積81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4.8%,山原差異分明,呈現山原各半地貌特征。西南溝壑區被支黨河、梁渠溝、三水河、蒼兒溝4水分割,形成底廟、湫坡頭、太村(張洪)、清原、土橋5條帶狀塬塊,形若手掌五指,其間溝壑密布。多樣的地形地貌,豐富了垂直自然帶層次,有利于構建立體農業結構,開展農業多種經營。
2、耕地資源充足
旬邑縣土地總面積17.87萬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15.24萬公頃(耕地2.72萬公頃,園地1.05萬公頃,林地10.1萬公頃,牧草地1.1萬公頃,其他農用地0.28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85.3%。耕地資源不僅豐富,而且地層發育較齊全,從土壤質地、酸堿度、土壤肥力等指標綜合評價,旬邑耕地適宜煙葉栽培,發展煙葉生產具有很大潛力。
3、氣候條件優越
旬邑縣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溫度適中,雨熱同期,四季分明。全縣年平均氣溫9.0℃,一月最冷,平均氣溫-4.9℃;七月最熱,平均氣溫21.7℃,年溫差26.6℃;全年≥0°積溫3613.9℃,≥10℃積溫2955.8℃,年平均無霜期179天,年平均日照2346.9小時,煙葉移栽后的5、6、7、8月份,光照時數分別為239.3、241.1、219.7、221.4小時,為煙葉大田生長提供了充足的光照條件;年均降水量606.3毫米,是典型的旱作雨養農業區,煙葉田間生長季節的5、6、7、8月份,常年降水量分別為59.6、58.2、112.0、115.0毫米,與煙株生長的需水規律基本吻合,有利于煙株正常生長和煙葉質量的提高。多樣的氣候和小氣候類型,具備了發展優質煙葉生產的優越氣候條件。
4、土壤類型較多
全縣土壤總面積16.98萬公頃,有黃綿土、黑壚土、潮土、淤土、新積土、石渣土、紅粘土、沼澤土8個土類,12個亞類,22個土屬,49個土種。由于地形地貌比較復雜,加之土地利用方式多樣化,土種的分布也比較分散。最多的是黃綿土類,以高原溝壑區為主,全縣各地均有分布,占土壤總面積的55.5%;其次為石渣土,山區森林、山頂山脊多有分布,占土壤總面積的28.4%;再是黑壚土分布在原面坳心農耕地,占土壤總面積的15.3%;再次為潮土類,分布在河谷階地,占土壤總面積的0.6%;另有淤土、新積土、紅粘土、沼澤土面積很微,四類合占土壤總面積的0.2%。從土壤質地和土壤營養成分含量分析,全縣大部分土壤適宜煙草種植,境內黃綿土質地中壤偏重,松緊適中,土壤表層疏松易耕,土壤通透性好,保肥保水性能強,是最宜煙的土壤;黑壚土質地偏重,結構稍緊,肥力較高,蓄熱保溫,穩溫性強,是比較宜煙的土壤。
5、水資源比較豐富
縣境河流屬渭河水系,均為涇河左岸一級支流,境內較大的有四郎河、支黨河、三水河和姜家河四條主要河流,依次自北而南排列,流向呈東北—西南向。其中只有三水河從中部橫穿全境,流域面積1280平方公里;姜家河在縣境內流域面積70平方公里;支黨河從本縣西部過境,此外,還有長500米以上的溝道379條,其中長5公里以上的河道56條,均有長流水或季節性流水。全縣大氣降水總量10.98億立方米,年產地表徑流12477萬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600立方米,高出同類地區30%多。雖然水資源比較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勻,各區域差異明顯,且地面控制工程較少,水資源利用率不高。
旬邑縣歷來重視水利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近年來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和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以新打機井、配套水泵、修建提灌站、鋪設管網、整修溝渠為重點,全面改善農業水利條件。全縣共有大、中、小型水庫163座,配套水泵0.84萬眼,修建提灌站21座,整修溝渠865千米,鋪設管網516千米,修建2座、整治小塘壩2處總蓄水能力2.8億M3,灌溉干支渠道達96條,可灌溉面積5萬公頃,提高了耕地的旱作保收能力。
6、能源資源儲量可觀
旬邑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境內煤炭儲量達27億噸,石油貯量400多萬噸,現已探明煤炭儲量19.45億噸。全縣現有煤炭企業10家、礦井11對。近年來,旬邑煤炭工業發展迅猛,一是原煤產量大幅增長。2009年煤炭資源開發取得重大突破,投資7億元完成了燕家河等4個省級質量標準化礦井建設及席家山、七里川、皇樓溝煤礦年度技改和旬東熱電聯產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全年生產原煤700萬噸,產值30億元,這為煤炭工業結構調整和煤轉化深加工奠定了基礎,使煤炭工業成為縣域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二是煤炭生產在產量、效益增長的同時,安全形勢比較平穩;三是重點項目進展順利,通過技改全縣煤炭建設規模由原來的60萬噸/年提升到現在的330萬噸/年;四是綜合利用項目步入快車道,河北中達集團投資3億元在崔家河建設了矸石熱電廠,縣城集中供熱一級管網鋪設基本完成;五是引投資4.1億元建設了青崗坪、老莊子兩個年產60萬噸原煤的新型礦井。另外,全縣現有110KV變電站一座,110KV線路1條,線路長度36.892KM;35KV變電站6座,35KV及以上輸電線路6條,總長110.63KM,形成了三電源供電格局,2009年全縣用電量達到6000萬KWH,改造農村電網173公里,基本實現電力供應無盲區。縣境內豐富的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和電力資源,為旬邑縣烤煙用煤用電提供了可靠的資源保證。
(二)社會經濟條件
1、 區位優勢明顯
旬邑縣屬陜西省咸陽市,是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戰斗過的地方,是陜甘寧邊區的南大門,是西咸一體化、咸楊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發達,縣城距咸陽國際機場100公里,緊鄰福銀高速和312國道,211國道橫貫全境, S306省道貫穿南北,構成了旬邑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縣、鄉、村公路通車總里程總里程達到1147公里,發達的交通網絡為煙用物資運輸、煙農采運鮮煙、交售煙葉和煙包調運,創造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條件。
2、 勞動力資源豐富
全縣轄10鎮、4鄉、187個行政村、27.8萬人口,其中農村勞動力7.9萬人,勞動力人口中40歲以下的占38.2%,41-50歲的占42.5%,51歲以上的占19.3%。近年來旬邑縣堅持科教興旬戰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為目標,堅持“黨管人才”,積極推進人才強縣戰略。一是強化宣傳,積極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尚;二是加強培訓,努力提高人才的整體素質。縣教育、衛生、農業等行業主管部門制定了行業繼續教育管理辦法,加強了行業指導培訓,使一批青年人才很快成為行業骨干。三是創造條件,努力為科技人才辦實事。縣委、縣政府出臺了《旬邑縣縣管拔尖人才管理辦法》,建立了縣級領導干部聯系縣管拔尖人才制度,命名表彰了第三批17名縣管拔尖人才;工作上千方百計擠出資金優先保證縣管拔尖人才的生活補助和科研經費,優先確定科技課題,對人才合理流動大開綠燈,為人才資源優化配置創造條件;四是積極搭建平臺,激發科技人員施展才華的積極性。組織各類人才積極投身于縣域經濟發展主導產業和實施科技項目主戰場,號召和激勵專業人才結合縣上實施的“12345”科技創新工程、“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新農村科技示范創建活動、“優果工程”、奶畜規模養殖和八大民生工程,開展試驗研究、示范推廣和科技培訓,為振興縣域經濟建設建功立業。全縣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到2009年擁有專業技術人員3469人,其中獲得中、高級職稱的120人,專業技術優秀人才45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7人;全縣各級建立健全了科技推廣網絡,縣、鄉、村采取多種方式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舉行專題技術講座,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切實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為全縣工農業生產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全縣勞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