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靖西消息 “我種煙20年了,說種煙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種慣了就不難,尤其近年來推行各種機械化作業代替手工,種煙輕松多了;種煙收入穩定,年年漲價,很劃算,我鐵心種煙定了!”這是2012年12月5日筆者在廣西靖西縣同德鄉意江村足幫屯調研時職業煙農粱國繁興致勃勃說的一番話。
職業煙農正著手新年播種育苗
年紀40多的梁國繁,中學文化,意江村黨支部書記、兼任足幫屯烤煙種植合作社社長。1992年就開始種煙,憑著他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和吃苦耐勞精神,年年種煙交售產量、產值和上等煙比例名列全縣前茅,當地煙農都稱他為“種煙狀元”。靠種煙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家里蓋了新房,添置了家用電器。
他介紹,足幫是個偏遠壯族山村,有118戶、560人口,305畝水田。地勢平坦,土地肥美,水源充足,過去一直是縣里糧食生產基地,然而傳統單一的糧食生產,耕地利用率低、產出率低、商品率低。產業結構的單一,只解決了米缸子,卻解決不了錢袋子,村民年年在溫飽線上掙扎,山村面貌依舊,好多適齡兒童因經濟困難而輟學,是個典型的“富饒的貧困村”。
足幫屯1992年推廣種植煙葉以后,全屯面貌日益改觀。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生產資料市場變化,各種煙用物資價格成倍上漲,種煙成本逐年提高,種煙效益下滑,出現了“種四畝五畝沒有收(入),種九畝十畝平平收,種上二十畝才能增收”現象。煙農種煙積極性受挫,再加上城市“民工荒”的影響,村子青壯年紛紛離家進城務工,到2010年,全屯240個勞動力長年出外打工達160人,在家留守農業生產大多是老人婦女。為了把多年來培育的托起山村脫貧致富烤煙產業持續發展,在煙葉站的具體幫助指導下,粱國繁一方面宣傳動員村民外出務工的同時,另一方面將屯上有技術、善經營、熱心種煙的13戶煙農組織起來,采取租賃方式承包全屯煙田種煙,創新發展烤煙生產新路子。2012年他組建足幫屯成立烤煙種植合作社,推行“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服務、責任到戶、多勞多得”的生產模式,激發了煙農生產積極性,落實種植煙葉達326畝,戶均種25畝。梁國繁帶領社員凝心聚力謀發展,堅持把煙葉標準化生產技術落實到位,積極投入抗擊極端天氣災害和生產自救,使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實現了煙葉產量、質量雙提高。全社出售煙葉780擔,其中上等煙比例64.9%,下低等煙2.8%,煙農總收入達99.93萬元(含產前補貼),戶均收入7.68萬元。成為縣里煙葉生產先進標兵。梁國繁也憑著他種煙時間長、有規模、技術精、熱心幫助指導周圍煙農科學種煙,成績顯著,而被縣里評上職業煙農。
當前靖西縣正加強新型煙農隊伍建設,一批“以煙為主、精于種煙”的新型煙農脫穎而出,給全縣煙葉生產持續發展增添了活力和生機。粱國繁就是他們中的一個典型縮影。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靖西縣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入非農領域務工或經商。同時,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加劇了烤煙種植面積逐年下滑。面對落實種煙面積逐漸艱巨狀況,靖西縣煙草營銷部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分析,找出了問題的關鍵:一家一戶“小而散”的經營方式已經難于使全縣煙葉穩定規模發展,出路在于培育一批穩定煙農隊伍,特別需要一批穩定的“以種煙為生、精于種煙”的職業化煙農。于是他們把發展種煙專業村、種煙大戶、烤煙種植合作社作為培育職業化煙農根基為抓手。積極主動爭取地方黨委、政府重視,加強領導,加大工作力度,制定扶持優惠政策,組織協調做好煙田土地流轉工作。縣營銷部按照發展大鄉、大村、合作社、大戶的原則,對10萬畝基本煙田進行科學規劃,擇優布局,將煙葉種植向水肥條件好、煙田基礎設施建設較好的鄉鎮調整轉移,通過技術支持、資金扶助、服務跟上、項目傾斜等措施,引導煙農發展種植20畝以上的大戶,并積極培育成為職業煙農。組建“普通煙農、種植大戶、職業煙農”的“煙農梯隊隊伍”,建立“煙農檔案”,作為培育新型煙農隊伍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加快了煙葉生產方式轉變。使全縣種煙專業村、合作社、種植大戶、職業煙農應運而生。
據悉,靖西縣2012年有4438戶種植煙葉7.5萬畝、交售煙葉16.43萬擔。其中種植20畝以上的大戶達1856戶、種煙面積4.31畝、交售煙葉9.39萬擔,分別占全縣種植總戶數、種植面積、和售煙總數41.82%、57.45%和57.15%。種植大戶在煙葉生產中唱起了“主角”。在種植大戶中,經過年終考核,符合職業煙農標準有690戶。這一批新型職業煙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思想開拓,戶種煙25畝以上,他們祟尚科學,鉆研技術,全面貫徹落實一系列標準化生產,煙田生產整體水平高,畝產值、上等煙比例分別比普通煙農高出7個百分點和9個百分點,戶均煙收入7.8萬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3.82萬元。成為全縣煙葉生產科技興煙的帶頭人和主力軍。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