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石林消息 清晨6點多,天才朦朦亮,家住云南省昆明市石林縣長湖鎮豆黑村委會的煙農趙德亮就出了門,他現在每天最關心的,就是自己家里的20畝土地整理成什么樣了。
老趙今年四十五歲,從能下地干活就開始種煙到現在已經三十年了,自從今年2月4日石林縣五萬畝基本煙田土地整理項目開工以來,他每天一早都要去自己的田里轉上一圈,看著田里的石頭一塊一塊被取出來,自己的地一片一片變得平整,心里不禁想著:“再也不用繞那些溝溝坎坎種田了……”
老趙所在的豆黑村委會,正是今年石林縣五萬畝基本煙田土地整理項目的八個標段之一。這次的“石林項目”,可以說是云南省近年來最大的基本煙田土地整理項目。
為什么選在石林?
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老煙區,石林氣候條件好,種煙環境非常優越,著名的紅花大金元品種就誕生在此地,烤煙種植也一直是石林農民收入的大頭。
但是,石林全縣山地就占了近七成,而且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意思指的就是“巖石裸露的地方”,由此不難想象,這里的土地最大的特點就是石頭多,土地資源有限,可耕作的土地更是分布零散,非常不利于大型農用機械作業,同時,這樣的地形也不利于保水、保肥,給農業生產造成了很大困難。
“我們種煙靠不了農機,全得靠自己,家里有牛的人家還能用用牛耕,但是有些地石頭太多了,連牛耕也不行,會被石頭卡住!而且機械進不去,不能深耕,地里的土很容易就結塊了。”老趙這樣告訴我們。
正是為了改善這樣的種煙條件,去年,經過昆明市委政府、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等各級領導的深度調研,決定在石林的這片土地上實施五萬畝土地整理項目。
根據規劃,整個項目確切將整理土地55000.95畝,這五萬多畝的土地,涉及到的是石林縣長湖、圭山兩個最大的烤煙種植鄉鎮,兩個鄉鎮下轄的14個村委會有8000余農戶靠栽種烤煙為生。
為了幫助這些煙農們,這個設計總投資11008.58萬元的土地整理項目,煙草部門投入了補貼資金10700萬元,并且實實在在地參與到了這個項目的實施當中。
根據這兩個鄉鎮的土地分布情況,石林縣人民政府和市、縣兩級煙草公司按照國家局基本煙田土地整理管理辦法的規定,確定了有針對性的實施方案。按照“宜平則平、宜臺則臺、宜坡則坡、宜梯則梯”和“輕度為主、兼顧中度、嚴控重度”的原則,對地勢開闊、坡度15°以下的土地進行整理,通過“表土剝離、挖高補低、取石、壘埂、耕作土回覆”五個主要工序,打破原有的田塊界限,小田并作大田,取消不必要的田埂,以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增加耕地面積,形成規模化種植、便于機械耕種。
“土地整理后,“田成方、地成塊”,耕地集中連片,形成規模化、集約化,更加有利于合理配置土地資源。改造過的耕地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產量都將得到較大提高,能夠大大緩解當前煙葉生產面臨的不利局面,對夯實整個石林縣烤煙生產條件,提高煙農生產質量和效益,增強農業生產的保障能力起到支撐性的作用。”昆明市局(公司)基礎辦的負責人告訴我們,“但是土地整理的意義還不僅是如此,它更是一項包括減工降本增效、保持生態平衡、增加土壤養分等多方面工作,實現對田、水、路、林綜合整治的系統性工程。”
這次的“石林項目”,將新建容量1000立方米的水池1個,修繕600立方米水池2個,同時新建容量為15立方米的小水窖2200個。平均下來每一萬畝土地配置水窖400個,這對于已經連續遭遇四年干旱的石林地區,意義重大。
舉個例子來說,屬于整理范圍的長湖鎮舍色村委會,整個村僅僅依靠一口深挖井為當地供水,供水數量不足不說,用水還時常出現限時供應的困難。再遇上烤煙移栽,煙田大量需水之時,如此供水狀況對于承擔著長湖鎮重要種植任務的舍色地區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而“石林項目”實施后,隨著水池和水窖的修建,這片土地上水高地底的地方將能實現水源全覆蓋,而水低地高的地方也能通過小水窖進行灌溉,從而真正使水源進到地塊。
“時下正值煙葉育苗的關鍵時期,整個昆明地區連續四年的干旱給育苗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項目區2200個水窖將盡量趕在3底前完工,投入到今年的抗旱育苗及隨后的移栽工作中,盡可能地緩解煙葉及整個農業生產的用水壓力。” 昆明市煙草公司石林分公司分管煙葉生產的負責人說。
除了解決“水”的問題,“石林項目”還將新建田間機耕道路90條,總長達111.8184千米,其中路面凈寬4米的有17條,凈寬2.5米的有73條。項目建成后,當地煙農的各種農用機械就能直接開到自家地里,通過機械種植煙農就能真正實現減工降本。以老趙家為例,通過土地整理,地變平、路修通, 以前干農活靠肩挑背扛,以后自家的拖拉機就能派上用場,以前每畝地要用近30個工,以后就只用20個不到,按每個工價40元算,每畝就能減少用工投入400元。這樣一算,整個項目近5.44萬畝的烤煙面積,每年就可以降低用工投入2176.02萬元。
我們還了解到,項目區90條機耕路的兩旁將種上1萬余株檜柏,用于防風防災,同時新建總長6000多米的排澇溝9條,抵御洪澇災害,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這些建設內容,使“石林項目”在“在保護中整理,在整理中保護”,增加耕種面積的同時,也盡力保護好生態環境。
針對整理前后土壤肥力結構變化,昆明市局(公司)還專項劃撥了100萬元產前投入資金,用于改良項目區土壤。當年整理、當年種植,盡可能不影響煙農收益,是昆明市局(公司)實施五萬畝土地整理工作的思路之一。通過增施有機肥等生物、農業技術措施,盡快恢復土壤肥力,從而使盡可能多的新整理土地當年就能投入農業生產。
“今后我們還將持續進行這方面的投入,幫助煙農逐年改善種植條件,最大限度地使他們通過這個土地整理項目受益。”市公司基礎辦的負責人說。
在維護煙農利益方面,昆明市局(公司)還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土地整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耕地面積增加或減少的現象,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容易產生與煙農之間的矛盾。在這一點上,昆明市局(公司)借鑒湖北恩施土地整理的寶貴經驗,遵循“同增同減”的原則,即規定以村為單位,按照土地整理之前的占比比例,在同一村委會范圍內參與項目的煙農,土地在整理后要增一起增,要減一起減,以公平公正確保煙農參與土地整理項目的熱情和積極性。
“方便煙農生產、生活,提高煙農生產效益,這些跟我們昆明煙草所倡導的“讓煙農得實惠”的服務理念是一致的,也是我們投入這個‘石林項目’的初衷。”昆明市局(公司)基礎辦的負責人這樣說,他還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項目區平均每年種植烤煙5.5萬畝,以前平均每畝收購120千克,按每千克18元計算,每畝煙農可以收入2160元。土地整理以后,每畝收購煙葉可達140千克,按每千克25元計算,每畝煙農可收入3500元,比原來多出1340元。”
可能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我們從站在田埂上的老趙眼里,看到的是老趙對“石林項目”滿滿的期待,而從那期待的眼神里,我們看到了一塊塊平整的煙田、一條條平坦的機耕路、一個個如星般點綴的小水窖,還有那一顆顆迎風招展的綠樹。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