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煙草行業作為國內科研投入較大,重視程度最高的行業,不斷用行動踐行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指導思想,特別是在煙葉生產環節,現代煙草農業理念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
楊丁元老師
從傳統土烤房到密集臥式烤房、從化石燃料到生物質燃料和液體燃料、從化學農藥到生物防治、從化肥到高碳基有機肥……河南農大煙草學院作為產學研合作的典范,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不斷進取,取得了無數可喜的實用性成果,為此,記者專訪了河南農大國家煙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高級農藝師,農業工程專家楊丁元。
“三自兩高”出成效
“這些年來,我的工作主要是配合濃香型煙葉重大專項而進行,專門從事技術轉化的農業工程化項目。”楊丁元老師侃侃而談,“圍繞‘三自兩高’(自選品種、自配肥料、自主烘烤技術;高香氣質量煙葉、高水平集成技術)的理念,我們在江西撫州做了生物質集中供熱烤房的項目,在貴州畢節和云南彌渡研究出了煙草廢棄物轉化有機肥的成果。”
“在烘烤環節,生物質燃料完全可以替代傳統的化石燃料,比如說廢棄的煙桿,經過成型設備制成壓塊燃料,燃值能提高3倍以上。過去用煙桿直接燒火, 4畝地的煙桿勉強烘烤一畝煙葉;今天用1.3畝地的煙桿壓塊燃料燒火,輕松烤一畝煙葉。而且通過現代燃具,又解決了以往生物質燃燒過程中的黑子狼煙現象。無煤燃燒,低碳環保,資源有效利用,實現循環農業,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大有可為。”楊丁元老師向記者介紹到:“近幾年,在河南郟縣、江西撫州建設兩座一托30的生物質集中供熱烤房,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隨著生物質壓塊設備、燃具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生物質資源較豐富的煙區紛紛登門找到河南農大煙草學院要求幫助新建、改建生物質烤煙房。光今年我們就在貴州畢節市的大方縣、陜西商洛市洛南縣、河南南陽市四個縣以及三門峽的盧氏縣新建、改建生物質單體烤房近200座。三門峽盧氏縣還投資60多萬元新建了年產3000T壓塊廠。同時,我們引進嫁接我們多年研究的液體燃料烤煙技術。去年以來先后在江西、福建、廣東、貴州、湖南、河南等煙區新建、改建液體燃料烤房60多座,操作靈活、清潔環保、烤煙效果好、勞動強度小,深受廣大煙農青睞。中國煙葉公司副總經理吳洪田考察了江西吉安液體燃料烤房后也非常認可。”
探索煙草廢棄物生產有機肥之路
“去年12月,我們在江西撫州完成了生物質常壓熱水鍋爐供熱烤煙及綜合利用項目的全部工作。”談及最新的科技成果,楊丁元老師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項目通過引進先進的生物質能源生產線、生物質常壓熱水鍋爐及相關集中供熱設備,實現對廢棄烤煙秸稈的回收再利用,使其替代煤炭成為主要供熱能源,形成一整套基本完善的煙葉生產經濟循環鏈條,在低碳環保的同時,也為煙草可續發展、循環農業提供一種新思路。”
項目積極響應了國家局提出的“節能減排、低碳煙草、綠色煙草”的政策,用生物質鍋爐,可以大量采用生物質燃料,其燃燒成本是油氣的1/3,氣的1/2,電的1/5,并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近似零排放。同時由于集中供熱的溫度控制精準,同時以熱水為熱量介質,有利于煙葉質量優化,烘烤出的煙葉香氣濃郁。
“撫州地區在煙苗發育的關鍵時期,經常會遇到低溫寡照等不利因素,這套設備在生物質集中供熱烤煙的冬閑季節,還能對育苗大棚進行增溫,達到增溫促苗,培育壯苗的目的。”楊丁元老師介紹到。“這樣能大大縮短育苗所需的時間,換句話說,不但節省了燃料成本,還減少了用工量,一舉多得。”
除了煙桿可以作為生物質燃料用作烘烤燃料外,優化結構煙葉和煙花煙叉等煙草廢棄物,還是上好的有機肥原料。
“2011年國家煙草專賣局提出“優化煙葉等級結構、提高優質煙葉供給能力”的戰略要求,一下子使煙草廢棄物量年劇增約300萬噸以上。傳統的“淹埋、焚燒,甚至隨便丟棄”的做法,不僅傳播病蟲害、污染環境,還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煙草廢棄物富含蛋白質、糖類、酚類等千余種物質,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資源。現階段,在我國較世界人均資源明顯匱乏的情況下,“廢物利用、資源節約”刻不容緩。為此,我們圍繞如何科學處理煙草廢棄物開展利用其生產有機肥的技術和設備研究。通過四年來的不懈努力,終于探索出了一條煙草廢棄物生產有機肥的產業化路子。”
“長期施用化肥嚴重破壞了土壤原本的生理生化性狀,這就需要有機肥來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傳統土法制肥,把農作物秸稈鍘碎、摻土、泥封,借夏季天氣高溫自然堆漚兩、三個月時間后返田。費時、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且當年作物利用肥效非常有限,難以做到科學配方、合理施肥,直接影響產量。”楊丁元老師向記者做了一個對比,“把煙草廢棄物通過特制的設備高溫發酵處理,有效殺除煙草廢棄物攜帶的病毒害后,按一定比例的生物炭、生物菌劑進行混配,制成全營養土壤高碳基修復肥。經三年試驗、示范、大田應用驗證。‘修復煙田土壤、提高煙葉香氣質量’ 效果十分明顯,土壤中普遍發現大型動物蚯蚓。”
“在貴州的畢節威寧,還有云南的大理州公司彌渡縣紅大科技示范園,都有我們這樣的有機肥工程化項目,設備是自主研發的、生產工藝是獨創的。”
科技創新普惠大地
“創新是研發的生命線。就有機肥生產,我們把自主研發的有機肥高溫發酵設備與傳統的槽式發酵生產線有機配套,加以科學的生產工藝理念,使有機肥生產技術實現了現代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肥料質量,確保了“粗肥細化、商品供應”的現代農業理念的實現。在近4年來,工程化項目獲得國家專利13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0多篇。研發出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生物質碳化、生物質粉碎、生物質成型、陽臺栽培裝置等設備7種,研發高碳基土壤修復肥、成型生物質燃料、生物菌等產品成十余種,服務輻射河南、云南、貴州、江西、湖南、陜西、四川、山東、安徽、福建、廣東等十幾個省的主要煙區。僅高碳基肥料試驗、示范累計面積20萬畝之多。”楊丁元老師介紹道。
“科技改變生活”也許煙田的距離很遙遠,但這卻是一支支可口香煙的起始地。同樣,這也是一片需要創新、鼓勵創新的沃土,培育出了這樣貼近生產、改造生產的項目,這是科技工作者們用汗水凝聚的成果,他們閃爍的智慧升華著一片片煙葉。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