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烘烤是彰顯煙葉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不同于其他作物的重要生產措施。當前,云南省曲靖地區烤煙生產工作逐步進入成熟采烤期。據調查,目前該市煙葉因烘烤不當造成的損失在10%~15%,特色品種煙葉的烘烤損失甚至超過20%,在多雨或干旱等特殊氣候下,烘烤損失更大。近期,筆者有幸參加了全省烘烤技術骨干實操培訓和全市烘烤實操技術培訓,并陪同中國農業學院煙草研究所烘烤專家對麒麟、馬龍、沾益、陸良和師宗等縣(區)的烘烤現狀進行走訪調查,試烤了紅大、K326和云煙87等主栽品種。現筆者簡單談一下對當前烤煙密集烘烤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的一些看法。
一、當前密集烘烤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分類編煙裝煙工作普遍不到位,雜花煙現象突出
目前,正逐步進入下部葉的成熟采烤期,在下部葉成熟采收方面整體把握較好,基本能夠做到適熟早采,但仍不可避免的存在過熟與欠熟煙葉的存在。為進一步提高煙葉的烘烤質量,在編煙過程中往往要求進行鮮煙分類;在裝煙過程中,過熟和病殘葉宜裝煙烤房底臺,成熟度較低的煙葉宜裝煙頂臺(曲靖密集烤房均為氣流上升式烤房);但在生產實際過程中,對分類編煙的技術指導與操作存在明顯的不到位,編“雜花煙”現象突出,烤出的干煙中黑煙、黃煙和青煙并存,分級工作量顯著增加。同時,分類編煙也是分類裝煙的重要前提條件,不能有效進行分類編煙,那么分類裝煙就更無從談起。
(二)“密編稀裝”,不能有效彰顯密集烘烤優勢
2012年以來云南全省推行四臺密集烤房,烤房容量增加至5000kg左右鮮煙葉,三臺密集烤房容量也在4000kg。但是較多縣區目前的裝煙容量普遍在3500kg,密集烘烤優勢不明顯。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將普通烤房裝煙方式簡單式、機械化的應用于密集烤房。密集烤房一般要求煙竿編煙量在100~120片,8~10kg,裝煙竿距10~12cm,450竿以上;在生產實際中,煙農煙竿編煙量140~150片,甚至180片,12~15kg,裝煙竿距20~23cm,竿數300竿左右;裝煙量顯著下降。同時,由于竿距的增加,烘烤過程中煙葉失水收縮,往往形成較大風洞,造成熱量損失,增加烘烤能耗成本。
(三)烘烤工藝生搬硬套,低溫高濕時間過長、定色干葉時間過短
密集烤房的關鍵在于“熱風循環、強制通風”,而普通烤房加熱與排濕是通過熱輻射和自然拔力實現的,因此,密集烤房的烘烤工藝必然不同于普通烤房。但是縱觀各縣區現行主要密集烘烤工藝,基本都是沿用普通烤房烘烤工藝或者稍有調整,普遍表現為低溫高濕變黃,快速升溫低濕定色。從烤煙烘烤生理學分析,煙葉葉綠素降解最佳溫度為38~40℃,密集烤房過長時間的低溫(34℃以下)高濕變黃,煙葉變黃速度慢,內在大分子物質消耗過多,定色時極易出現輕微掛灰現象。而變黃后期(42~43℃)為保證煙葉失水干燥,采取極大拉大干濕差(10℃)措施,通常會造成支脈不能及時變白,形成青筋。進入定色期采取快速升溫低濕定色,葉片未及時干燥,升溫速度過快,葉肉細胞破壞,發生棕色化反應,葉片掛灰現象嚴重,顏色暗淡。
二、解決措施與方法
(一)優化密集烘烤工藝,強化科學規范烘烤
根據當前密集烘烤存在的問題,全面優化密集烘烤工藝,嚴格落實“下部葉適熟早采,中部葉成熟采收,上部葉充分成熟一次采收”和“分類編裝、稀編密裝、滿裝滿烤”的成熟采收和編裝煙原則,烘烤過程中適當提高密集烘烤起火溫度,變黃期適當干濕差促進煙葉適度失水,定色期慢速升溫定色延長關鍵溫度點時間。
(二)對比培訓示范,逐步改變陋習流弊
技術的推廣與陋習的改變并不是通過單純的講課就能實現的。不管是煙農還是技術指導人員,只有在有了真真正正直觀對比的情況下才能接受新的思維,逐步改變陋習流弊。因此,在我們新的工藝形成之后,培訓和技術指導采取對比方式將更有利于技術的推廣。
(三)示范引領輻射,推進科學烘烤覆蓋
以烘烤科技員為技術主導、聯合村委會干部為行政主導,在各植煙村寨中選取烘烤技術成熟的農戶建立烤煙烘烤示范戶,烤煙示范戶分別聯系其他種煙農戶,通過煙農教煙農、煙農帶煙農的互幫互助學習交流的模式,組建烘烤示范輻射互助組,實現烘烤網絡化覆蓋,全面推進科學烘烤覆蓋。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