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摘要]:根據對下部葉和頂部葉不同打葉數量的設置10個處理,開展不同打葉數量對煙葉等級結構及工業可用性影響的試驗。結果表明:各處理鮮煙重量、干煙重量、單葉干重、鮮干比存在顯著差異并與打葉數量呈正相關;各處理畝產量與葉數、減產量與打葉數量呈正相關;均價、上等煙、上中等煙比例隨打葉數量的增加而提高,低次煙比例隨打葉數量的增加而下降。其中,以打頂后及時清除下部3-4片不適用煙葉和上部1片頂葉的處理,產量穩定,等級質量結構最優,畝產值最高。
[關鍵詞]:烤煙;優化結構;打葉數量;等級結構;試驗
1 試驗目的
以頂部部分煙葉不采烤和打頂后第5天清除部分下部葉為優化煙葉結構的技術支撐,研究不同的打葉數量對煙葉等級結構和工業可用性的影響。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地點:黃沙鎮下章鑾村黃祥有煙田,面積4畝,品種K326,2.7×8×3.5m密集烤房1座,針式煙夾一套。
2.2 試驗設計
試驗設置10個處理,T1-T9處理各200株,對照400株(取樣數量較多);處理隨機排列,不設重復;各處理四周設保護行,保護行與處理之間有明顯標記,田塊兩頭保護行與處理行相垂直;處理具體設置如下表。
試驗處理設置表
2.3 試驗實施
2.3.1 煙株:摘除2片底腳葉后,打頂留葉20片,再按處理進行“摘除部分下部葉和頂部部分葉不采烤后”的技術操作;下部葉清除日期為打頂后第5天,對照除外。
2.3.2 采收:煙葉采收成熟度標準按縣煙葉生產技術方案執行。對照分7次采收完畢,下部葉分3次采收完畢,第一次3片,第二、三次分別為2片,成熟度以每次采收較上的一片葉為準;中部葉分3次采收完畢,每次采收2片,成熟度以每次采收時較上的一片葉為準;上部葉7片葉充分成熟1次性采烤采收,成熟度以頂一葉為準。其他處理各葉位成熟度與對照相應葉位成熟度相同,同時期采收的煙葉可比對照低1-2個葉位,確保煙葉成熟達到要求。
2.3.3 扎裝煙:煙葉采收及時扎煙,每夾煙重12-14千克,試驗煙葉在煙夾上做好標記。對照煙葉要按葉位采扎煙,每夾煙對應一個葉位。所有供試煙葉均裝在烤房中層中部,采煙、扎煙和裝炕在1天內完成,同一烤房內非試驗煙葉的部位和鮮煙素質要與試驗煙葉基本一致。煙葉烘烤按縣技術方案執行。
3 結果與分析
3.1 試驗基本情況
表1 試驗基本情況記錄
如表1,試驗品種K326,烤煙于3月18日移栽大田,4月24日團棵,5月9日現蕾,5月14日打頂,6月6日始采下部葉,7月23日頂葉采收完畢,大田生育期125天。畝施煙草專用肥97.5kg,提苗肥6kg,硫酸鉀20kg,火土灰15擔,羊糞15擔,折合畝施純N10.38kg,純P2055.5kg,純K20 33.15kg,N、P、K比例=1:0.53:3.19。烤煙大田長勢長相水平在當地屬偏上等水平,株高116.6cm,莖圍11.1cm,節距5.4cm,打頂時有效葉數20片,下部葉長×寬62.2×26.3cm,中部葉長×寬74.7×29.4cm,上部葉長×寬68.6×24cm,個體發育較充分,群體較協調,無嚴重病蟲危害,落黃成熟層次清晰,耐熟。
3.2 鮮干比及單葉重情況
如表2,各處理鮮煙重量、干煙重量、單葉干重、鮮干比存在顯著差異,與打葉數量呈正相關。
3.2.1 處理下部葉的數量與各處理葉位鮮煙重、干煙重、單葉干重及鮮干比呈正相關。如:T1、T2、T3處理打頂理除腳葉后再清除下部葉2片,6-7葉位平均鮮煙重31.9千克,平均干煙重3.6千克,平均單葉干重9.1千克,鮮干比9.06:1;10-11葉位平均鮮煙重33.6千克,平均干煙重3.88千克,平均單葉干重9.7克,鮮干比8.83:1;14-15葉位平均鮮煙重37.1千克,平均干煙重5.77千克,平均單葉干重14.4克,鮮干比6.42:1;T4、T5、T6處理打頂理除腳葉后再清除下部葉3片,6-7葉位平均鮮煙重34.5千克,平均干煙重3.91千克,平均單葉干重9.3克,鮮干比8.82:1;10-11葉位平均鮮煙重34.7千克,平均干煙重3.9千克,平均單葉干重9.7克,鮮干比8.89:1;14-15葉位平均鮮煙重35.6千克,平均干煙重5.77千克,平均單葉干重14.4克,鮮干比6.16:1;T7、T8、T9處理打頂理除腳葉后再清除4片下部葉:6-7葉位平均鮮煙重34.9千克,平均干煙重3.93千克,平均單葉干重9.3克,鮮干比8.89:1;
10-11葉位平均鮮煙重35.5千克,平均干煙重4.03千克,平均單葉干重10.1克,鮮干比8.8:1;
14-15葉位平均鮮煙重37.4千克,平均干煙重5.76千克,平均單葉干重14.4克,鮮干比6.5:1。
T10對照打頂時理除2片腳葉的處理:
6-7葉位鮮煙重61.6千克,干煙重6.28千克,單葉干重7.85克,鮮干比9.81:1;
10-11葉位鮮煙重65千克,干煙重7.14千克,單葉干重8.92克,鮮干比9.1:1;
14-15葉位鮮煙重70.5千克,干煙重9.81千克,單葉干重12.26克,鮮干比7.19:1;
表2 鮮干比及單葉重記錄
與對照T10比較,T1至T9各處理煙葉鮮重、干重、單葉干重及鮮干比均呈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打葉數越多,提高的幅度也隨之增大。
3.2.1 從各處理葉位看,如表3-表5,從單葉重比較6-7葉位,T1至T9單葉干重均達9克以上,最高為T8達9.95克,最低為T1、T3達9克,分別比對照T10增加1.15-2.1克,增幅達14.6-26.7%;
10-11葉位單葉干重達9.5-10.2克,最高為T8達10.2克,最低為T3為9.5克,分別比對照T10增加0.58-1.28克,增幅達6.5-14.3%;
14-15葉位單葉干重達14.1-14.8克,最高為T6達14.8克,最低為T4和T7,為14.1克,比對照T10增加1.84-2.54克,增幅為15-20.7%;
從鮮干比比較,6-7葉位、10-11葉位、14-15葉位均呈現與單葉重相似的特征,6-7葉位鮮干比以T1最低為9.08:1,以T5最高為8.65:1,分別比對照T10提高0.73-1.16;10-11葉位鮮干比以T8最高,為8.67:1,以T6最高為8.93:1,分別比對照T10提高0.17-0.43;14-15葉位鮮干比以T9最高,為6.1:1,以T7最低,為6.88:1,分別比對照T10提高0.31-1.09。
表3 6-7葉位單葉干重、鮮干比比較表
表4 10-11葉位單葉干重、鮮干比比較表
表5 14-15葉位單葉重、鮮干比比較表
注:不含補貼
表7 大等級結構及經濟性狀統計表 單位:%、kg、元、元/kg、kg/畝、元/畝
注:不含補貼
3.3 經濟性狀分析
如表6,表7,各處理經濟性狀存在顯著差異。
3.3.1 T1-9與對照T10比較,產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從各處理看,T10對照畝產量168kg,T1-9的處理中,畝產量最高者是T1為164kg,畝產量最低者是T9,為154.4kg,與T10對照比較,T1減產4kg/畝,T9減產13.6kg/畝,說明畝產量、減產量與葉數、清除葉數呈正相關。
3.3.2 T1-9與對照T10比較,均價、上等煙、上中等煙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低次煙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從各處理看,T10售煙均價19.39元/kg,畝產值3257.18元,上等煙42.2%,上中等煙88.6%,低次煙11.4%。T1-9的各處理中,均價、上等煙、上中等煙比例最高者是T9,最低者是T1;低次煙比例最高者是T1,最低者是T9。與T10比較,T9均價高 元/kg,上等煙比例提高16.1%,上中等煙比例提高7.4%,低次煙比例下降7.4%;T1均價高0.8元/kg,上等煙比例提高6.1%,上中等煙比例提高0.9%,低次煙比例下降0.9%。
3.3.3 上部煙比例以T3、T6/T9較低,下部煙比例以T7、T8、T9較低。這與T3、T6、T9清除上部頂葉較多,T7、T8、T9清除下部葉片較多密切相關。
3.3.4 從總體看,以T5、T7處理效果最優,既能優化提質,又能穩產增值。
4 小結
適當清除不適用煙葉,能夠達到優化煙葉結構的效果,同時不會造成較大程度的減產。初步試驗表明,打頂后及時清除下部3-4片不適用煙葉和上部1片頂葉,產量穩定,等級質量結構最優,畝產值最高。下部葉處理過輕或上部葉處理過重,總體上均達不到穩產高效和優化結構、統籌兼顧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瑞農主編。環境土壤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左天覺著,朱尊權等譯,煙草的生產、生理和生物化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