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由于烤煙生產技術和烘烤技術仍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雜色煙葉在江西石城煙區普遍存在,生產實際中,上部雜色煙葉一般在5%—6%。前幾年,江西省贛州市煙草公司石城分公司部分煙站在實際收購中,部分收購人員和煙農對上部雜色煙葉認識與把握不準,導致上部雜色煙葉與上部正組煙葉相互混淆定級,降低了煙葉等級合格率,影響了煙葉等級質量。因此,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做法,正確執行烤煙國家分級標準,確保煙葉等級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上部雜色煙葉與上部正組煙葉在收購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2010年贛州市煙草公司石城分公司入庫的上部煙葉部分等級抽樣檢查發現,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對上部雜色組與上部正組部分等級區分不清,導致部分上部雜色煙葉混入上部正組定級;部分成熟度好帶有成熟斑、赤星病斑的上部正組煙葉按雜色煙葉定級,嚴重降低了煙葉等級質量。結果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B1K混入B3F達16%,B3F混入B1K達18%;B2K混入B4F達15%,B4F混入B2K達17%。由此可見在煙葉收購過程中,上部雜色煙葉B1K、B2K與上部正組煙葉B3F、B4F混級現象嚴重。
2、上部雜色煙葉與上部正組煙葉煙混級的原因
2.1 評級員對分級知識掌握不到位理論上將殘傷與雜色的概念混為一談,理解模糊。收購中,對雜色葉特征識別不清,判斷不準,把一些青痕較多、局部掛灰或嚴重烤紅的雜色煙葉混入正組定級;反之,把殘傷識別為雜色,上部煙葉隨著成熟度的提高,出現枯尖、焦邊等現象,特別是成熟斑、赤星病斑誤認為雜色,把這些成熟度好,能夠在正組定級的煙葉混入雜色組定級。這是上部雜色煙葉與上部正組煙葉等級互混的主要原因。
2.2 預檢不到位部分預檢員由于工作經驗不足、掌握分級、定級基本知識不牢靠,預檢水平不高或把關不嚴,對煙農分級扎把中出現雜色煙葉混入正組煙葉沒有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2.3 煙農分級水平偏低或經濟利益驅使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煙農分級水平不一致,煙農普遍存在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思想固執保守等問題,尤其是煙葉分級主要靠老人、婦女完成,分級水平低;加上煙技員對煙農分級培訓指導不到位,部分煙農對雜色概念不了解,將雜色面積超過20%的煙葉混入正組;另外部分煙農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在正組煙葉內人為地摻入一定比例的雜色煙葉,以獲得較高的收入。另有部分煙農把病斑識別成雜色,把能作為正組定級的煙葉當成雜色煙。
3、解決上部雜色煙葉與上部正組煙葉混級的措施
3.1 加強對收購人員的技術培訓和思想教育通過培訓,使收購人員正確識別雜色與殘傷,把握分級標準,提高分級指導技術水平。同時對收購人員加強思想教育,增強責任意識,維護國家利益和煙農利益。做到嚴格執行收購政策,不壓級壓價,不提級提價,杜絕“人情煙”、“關系煙”,充分體現公平、公開、公正,達到提高等級合格率和等級質量的目的。
3.1.1 準確識別雜色與殘傷雜色是煙葉表面上存在的非基本色的顏色斑塊(青黃除外),包括輕度洇筋、局部掛灰、蒸片、嚴重烤紅、嚴重潮紅、全葉受污染、青痕較多、蚜蟲損害等。雜色為深淺不同的斑駁顏色,只存在于煙葉表面,這類煙葉原有的韌性和彈性尚在,可以成絲。而殘傷則是指煙葉組織受到破壞,失去成絲的強度和堅實性,基本無使用價值,包括由于煙葉成熟度的提高而出現的成熟斑、病斑、枯焦等[1]。殘傷部位已透過葉背,手觸易碎。識別雜色與殘傷應該注意:第一,凡是具有成絲能力的,不論是什么病斑或雜色都不能列入殘傷,但雜色透過葉背的煙葉,正反面呈黑褐色,嚴重影響煙葉質量,可視為殘傷;第二,絕不能將成熟斑或赤星病斑等作為雜色處理,雖然病斑、焦尖、焦邊部分對煙葉質量影響較大,但這類煙葉除殘傷部分外,其余部分成熟度較好,顏色桔黃,煙葉質量較好。在實際分級時一定要認清病斑、焦尖,焦邊的具體癥狀。
3.1.2 分級中準確把握含有雜色與殘傷的煙葉煙葉分級中,收購人員對雜色與殘傷的正確區分,及雜色面積與殘傷面積的準確判斷,是對煙葉正確定級的基礎。
雜色面積小于20%的煙葉允許在正組定級,但雜色與殘傷相加之和不得超過相應等級的殘傷百分數,超過者定下一級;雜色與殘傷之和超過了該組最低等級殘傷允許度時,可在雜色組中適當定級[2]。
如:某品質因素為B2F的煙葉,其雜色面積為6%,殘傷為16%,雜色與殘傷相加為22%,超過了B2F殘傷允許度(20%),因此,應在B3F定級。
如:某上部黃色煙葉,含雜色面積為10%,殘傷面積為30%,二者相加為40%,已經超過了上部煙最低殘傷允許度(35%),則該煙葉應在上部雜色組定級。
3.1.3 正確鑒別上部雜色煙與上部正組煙易混等級由表1可知,B1K與B3F,B2K與B4F最易混淆。本人結合多年的收購定級實踐經驗,闡明這四個等級的鑒別方法。
B3F:一般生長在上二棚以上部位,顏色橘黃,葉片成熟,呈現有不明顯的成熟斑和顆粒狀,煙葉表面顏色較均勻,色澤不太飽滿,稍暗,看上去色彩反應一般;主支脈突出明顯,可能帶有少部分雜色,但面積小于20%,葉片稍窄長,葉尖較銳。葉片稍厚,葉面稍皺折至平坦,組織較密,手摸有油潤的感覺,有韌性,彈性較好。長度在35cm以上,殘傷不超過30%。
B1K:一般生長在上二棚部位,葉片成熟度的最低檔次要求是尚熟,也可能有成熟的葉片,有輕度雜色,但雜色面積在30%以內。葉片稍厚,結構稍密,帶雜色部分彈性差,無雜色部分有油潤感。長度35cm以上,殘傷不得超過20%。
B2K:一般生長在上二棚部位,葉片成熟度的最低檔次要求是欠熟,葉面局部掛灰或有較多的青痕,但雜色面積在40%以內,光澤稍暗,油性反應不太顯露,手摸有硬觸感。長度30cm以上,殘傷不超過30%。
B4F:一般生長在頂葉位置,葉片成熟,顏色橘黃,煙葉表面顏色不均勻,飽和度差,葉面較灰暗,或有棕褐色,帶有較大面積的灰片(但面積不超過20%),葉片窄長,葉尖銳。手摸葉面硬實,組織緊密,少有平滑部分,葉片厚,葉面油性反應不太顯露,尚有一定的韌性和彈性,尚有一定的拉扯力。長度30cm以上,殘傷不超過35%。
3.2 強化收購考核增強收購人員責任感收購中把等級合格率作為一項重要考核指標,對收購人員進行績效掛鉤考核;特別是在預檢過程中做到“責任到人、目標到人、考核到人”,提高分級水平,確保煙葉“分好、管好、賣好”,預檢后要求達到部位、顏色、等級清和扎把規范,通過預檢有效提高煙葉把內純度。
3.3 加強對煙農煙葉分級技術的培訓與指導烘烤期間,指導煙農出一烤初分一烤,“按一分部位、二分顏色、三分長短、四分品質”要求認真做好分級扎把工作;收購期間,結合入戶預檢,面對面、手把手地向煙農傳授分級技術,特別是遇到上部雜色、殘傷的煙葉,耐心細致的指導煙農進行分級,讓煙農正確區分雜色與殘傷,準確掌握上部雜色與上部正組易混等級的區別,同時引導煙農不僅要種好煙,烤好煙,還要分清級、扎好把,煙葉才能賣好價,才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4、成效
自2011年來,江西省贛州市煙草公司石城分公司,通過不斷完善收購政策和制度,狠抓煙葉收購質量管理,加大技術人員的培訓和教育力度,并加強對煙農的培訓和指導,使煙葉等級質量大為改觀,特別是上部雜色煙與上部正組煙互混比例大大降低,提高了等級合格率,并得到江西中煙的認可。結果見表2。
從表2與表1比較可以看出,B3F混入B1K從18%降為3%,降低15個百分點,B4F混入B2K從17%降為3%,降低14個百分點,B1K混入B3F從16%降為2%,降低14各百分點,B2K混入B4F從15%降為4%,降低11個百分點。
5、小結
上部雜色煙葉與上部正組煙葉易混等級判定涉及很多因素,盡管國標對上部雜色組與上部正組的要求有嚴格規定,但是僅靠評級人員手摸、眼觀,在標準把握上難免出現差異。只有通過對上部雜色組和上部正組易混等級從本質上的正確理解與識別,以及通過加強對煙農的培訓指導和思想教育,才能在煙葉收購中解決上部雜色煙葉與上部正組煙葉混級現象,達到提高煙葉等級質量的目的。
?
參考文獻
[1]程占省.煙葉分與收購[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71,107.
[2]GB2635-1992,烤煙[S].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