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摘自《中國煙草》
從普通的農民,到成為煙葉合作社的領頭人。從自己擺脫拮據的生活,到帶領全村奔向小康……來自重慶市豐都縣南天湖鎮梨地坪村的全國勞模譚登林,用了整整30年的時間,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一個村子的命運。
合作社的領頭人
2015年4月2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2015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召開,來自重慶市豐都縣南坪煙葉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經理譚登林受到表彰。
濃眉短發,顴骨深凹,滿臉皺紋,盡管今年才53歲,與烤煙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譚登林臉上寫滿了滄桑。梨地坪村的村民說,這些都是譚登林為村里的烤煙事業操勞的結果。
南坪煙葉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3個鎮、7個村、19個社、188戶煙農,共計5385畝的專業化服務。作為南坪煙葉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的經理,譚登林要負責起壟、機耕、植保和處理不適用煙葉等一大堆事務,還要分片負責南天湖鎮1、2、3社的專業化服務。
在不同季節的農時,譚登林都會一大早從家里騎摩托車出發,到煙農的地頭一待一整天,幫助他們起壟、機耕、植保、處理不適用煙葉。
“他的片區,各項專業化服務都很扎實,工作一直走在前頭。”提到譚登林,南天湖煙點的技術員們由衷地伸出大拇指。
在集中育苗的時候,譚登林負責2個育苗點和7個育苗中棚。這個規模的播種育苗一般情況下需要150天,而他只用了110天就能完成。
“他負責的片區提梗質量好、進度快。在他那里,當前已經開展移栽有兩三百畝了,別的地方才剛剛開始。”南天湖煙點點長羅鈞釗說,“譚登林對新技術的要點掌握快,新政策也吃得透。下鄉做煙農們的工作,動員煙農的速度快,煙農的積極性還高。”
得益于專業化的服務,煙農減工降本很明顯,種煙也輕松多了。五十多歲的人種煙也不覺得累,村里的煙農種煙面積最少都是20畝。
在煙農得到實惠的同時,合作社也得到快速發展。2013年年末,在南坪合作社成立六個月后,入股的社員年底每股分紅8.9元。一年后的2014年年末,社員們每股分紅10元。2014年,南坪合作社又投資60萬元開辦了生石灰廠和農家肥加工廠。
“服務煙農,減工降本,多元增收”。當地政府對南坪煙葉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樣的發展模式是農業合作社的典范,作為帶頭人的譚登林功不可沒。
命運因為煙草而改變
重慶市豐都縣梨地坪村,這是一個在百度百科中都沒有收錄的貧困小村莊。
1986年,24歲的譚登林任職梨地坪村3社社長,適逢政府開始鼓勵種煙,他毫不猶豫地做了全社第一個種煙人。
“當時的愿望就是能擺脫拮據的生活”。譚登林說,命運的改變全都源于烤煙的種植。
一開始,沒技術沒肥料沒農藥,譚登林怎么種玉米,就怎么種煙。自家留種,自己買氮肥、磷肥,把肥料用水和好后撒在田里,土里挖個洞就把煙苗栽下去,一天下來最多栽了三分地。
一年時間下來,譚登林種煙賺到了1000塊錢,是種玉米的兩倍。因為找到種植烤煙這條路,譚登林拮據的生活很快就得到了改變。
利用第一年種煙成功的示范效應,譚登林在全社21戶人家中,動員了19戶人家一起種起了煙葉。鎮上辦烤煙講座,譚登林第一個去學知識,回來后又召集社員聚在一起共同學習,大家一起學習討論摸索,慢慢地積累經驗。
慢慢地,3社社員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在梨地坪村中也因為種植烤煙闖出了名堂。
村民的生活因為他而改變
1995年,譚登林任職梨地坪村黨支部書記。“婚喪嫁娶吃回肉,逢年過節才置衣”,這是這個貧困村莊當時最真實的寫照。在全村花大力氣抓烤煙生產,讓全村的人擺脫貧困,是譚登林思考得最多的事情。
沒日沒夜地開會作動員,成為譚登林最主要的工作。在村黨支部開黨員動員會,在社長家里開社員動員會,在村民地頭動員村民種煙。有時候在村民家里開會,往往會開到晚上12點,一個人摸黑走夜路回家,第二天又跑到村民地里,繼續給村民做思想工作。
目的只有一個,就想讓村民們知道,種煙能掙錢,能“比種玉米更賺錢”。
“好!我們聽譚支書的,跟你一起種煙!”越來越多的村民被說動了,譚登林就把大家聚在一起,開烤煙生產大會、開院壩會,把自己種煙的經驗心得全都教給大家,村民們種煙的時候,他就跑到地里指導大家怎么施肥,怎么管理。
“當時也沒想什么,我是黨員又是干部,肯定要考慮大家多一些。當時全村大概有60%的人家都在種煙,大家掙的錢逐漸變多,梨地坪村種煙的氣氛也越來越好。”
2003年,貧困的梨地坪村因為種煙出了第一個萬元戶。隨后,萬元戶就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提起譚登林,村上的人總能打開話匣子。
“村上吃水難,他就爭取資金鋪管道;山上水管壞了,他就爬到山上修水管;拉到修路項目,他第一個卸下石子去鋪路”;
“種煙,辦畜牧業,辦特色農業,他給大家出點子找資金,哪些項目可以做哪些項目不可以做,我們都聽他的”;
“譚支書沒有壞心眼,就是帶頭干,也只有他帶頭我們都愿意跟著他干”;
……
在譚登林的帶領下,現在的梨地坪村,既是種煙大村又是養殖大村,2014年,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7800元。
不種煙的人也因為他而改變
譚登林在帶領村民種植烤煙走致富路的同時,也沒有忘記那些因勞動力缺乏種不了煙也沒有經濟來源的貧困戶。
2002年,梨地坪村3社的謝安和家里突遭變故,謝安和的弟弟意外身亡,留下3個不超過10歲的孩子無人照料。謝安和扛起弟弟的責任撫養起3個孩子,但他的日子也很貧困,一個大人和3個娃擠在一間枯木屋子里衣食無著。
“當時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生活,怎么喂大這3個孩子。”謝安和說,那是他人生最困難的時候。
在了解到謝安和的情況后,譚登林立即向鄉政府報告,首先支出扶貧資金幫助謝安和蓋了兩間磚房,然后又幫助謝安和辦理了低保。
“那時我一個人拖起幾個孩子,種不了煙想養些牛,我就跟譚支書說了想法,沒過多久譚支書就給我辦下來了3萬塊錢的貸款。”后來謝安和才知道,譚登林主動做他的擔保人,向信用社貸款幫助他買牛搞養殖業。
謝安和家里沒米譚登林就送米,沒土豆他就送土豆,沒肉他就送肉,還給3個孩子塞錢去讀書。“我是村黨支部書記,是黨員干部,這是我的責任。”譚登林的一句“一定幫你”,就這樣幫了8年。
“他是一個最好的好人,我一直都很感激他。我們是農民,不是黨員,如果是黨員就都投票給他,讓他一直當支書。”謝安和抱著自己的小孫子激動地說道。
在譚登林的幫助下,謝安和的養殖業漸漸發展起來。如今他養了42頭牛、15桶蜜蜂,還種了些玉米,每天去山上看看牛,到地里看看玉米,平時照顧小孫子、養養蜜蜂,生活平靜而充實。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