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河南日報》報道 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瓦崗鎮,坐落在伏牛山與桐柏山余脈交匯處,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群峰疊翠。就在這樣一個淺山丘陵地帶,卻創造了一個煙草的奇跡:2005年原本依靠行政命令種煙不足300畝的種煙小鎮,逐漸發展到今天種植烤煙5000多畝、煙葉種植面積占全縣種植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年收購煙葉57.5萬公斤、創稅350多萬元的種煙大鎮。10多年來,創造這個奇跡的正是瓦崗鎮煙站站長王珂。
煙農給王珂送錦旗表謝意
“站長帶著煙酒來俺家動員種煙”
2005年底,王珂從李新店煙站站長的位置調任瓦崗煙站時,全鎮煙葉種植面積不足300畝。報到的第一天,鎮領導一句“煙葉難種,產量低,還不賣錢,現在群眾都不敢種啦,看你有啥本事能把瓦崗的煙葉發展起來”的話,一下刺痛了王珂。接下來的時間里,他帶著煙站的技術人員逐一到全鎮屈指可數的幾個種煙戶家里,了解他們種煙的難處,宣傳種煙政策,講解種煙新技術。
“2005年,王站長一上任就來到俺家,動員俺種煙,當時他來還帶了一箱酒和一條煙。”黑風寺村大陳莊村民組煙農陳國祥說起王珂第一次去他家時記憶猶新。
由于當年陳國祥是他們全村唯一一戶種了3畝煙的煙農,而且還賠了錢,王珂第一次去動員他,讓他幫忙發展農戶種煙時,老陳明確告訴他,別說發展別人種,自己以后再也不打算種煙了。
接下來的半個月內,王珂一有空就往陳國祥家跑,仔細給他分析種煙失敗的原因,宣傳種煙的新政策,并向他承諾,如果每畝煙葉賣不到2000元,他愿意賠償損失。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王珂一次次的勸說,最終感動了陳國祥,在他的動員下,同組另外兩戶村民決定和陳國祥一起各種15畝煙葉試試看。
從煙種到地里那天起,王珂和煙站技術員們就成了陳國祥他們幾戶煙農家的常客。每天上午,王珂準時出現在田頭,及時掀去薄膜以防溫度過高燒毀煙苗,下午太陽還沒落,他又跑去蓋上薄膜,以防煙苗凍傷。
“整地、施肥、移栽、打杈……每個環節王站長和技術員們都是親自到現場,手把手教管理技術。說實話,對于煙葉的長勢情況王站長比俺們這些煙農都清楚。”陳國祥說。
2007年,陳國祥的一炕煙剛裝上炕烘烤時,深夜兩點多,煙炕的鼓風機出現了故障,當時正是煙葉排濕的緊要關頭,如果鼓風機不能在4個小時內修好,老陳這炕價值七八千元的煙葉就有可能報廢。情急之下,老陳打電話向王珂求救,王珂二話沒說,當即就拉上站里備用的鼓風機趕到老陳家的煙炕現場。經過近兩個小時的緊張工作,老陳的煙炕內再次響起了鼓風機的“歡唱”聲。
“最感動的是2009年煙葉的打杈期間,老伴突發高血壓住進縣醫院,在醫院伺候著老伴擔心著家里的煙葉,老伴病情稍微穩定。急忙朝家跑,跑到煙田一看,二三十畝煙的煙杈已經被打過了。后來鄰居說是王站長帶著煙站的工作人員整整在俺的煙田里干了兩天多。”陳國祥略顯哽咽地接著說,“老伴出院后,多次邀請王站長和煙站的同志們坐坐,都被王站長拒絕了。后來,把家里種的花生給王站長送去一袋,他說啥都不要,后來勉強收下,又硬是買了一件酒。”
陳國祥說:“看到王站長那一心為煙農的敬業精神和每畝煙平均四千多元的收入,村民們紛紛找到煙站要求種煙。目前,村民組家家都種煙。通過種煙,全組有7戶煙農開上了小汽車,大部分煙農都在縣城或集鎮上買了商品房,每家在銀行最低都有20萬元的存款。”
“王站長的心里,裝的全是俺煙農。”
60歲的孫小領是孫崗村的農民,用他自己的話說,年輕時有點不爭奮,不但沒娶上老婆,還欠外債8萬多元。
“2005年,王站長來瓦崗時,鼓勵我種煙。可那時候,自己只有2畝多地,想種煙,別人卻不敢租地。王站長就一家家地做工作,最后由他擔保,以每畝地50元的價格租來了8畝地。”說起當年的事情,孫小領還有些激動。
孫小領的煙葉長到1米多高時,正好遇上干旱,眼看著煙葉一天天耷拉下去,他卻沒錢買柴油抗旱。王珂到老孫的煙田查看煙葉長勢時,一部分下部的煙葉已開始變黃發焦。看到這種情況,王珂二話沒說,當即掏出1000塊錢,讓老孫抓緊買油抗旱澆煙。
“當年,煙葉賣了兩萬七千多塊錢,也不怕你笑話,這還是第一次掙這么多錢,當時就下定決心,以后就跟著王站長種煙葉。”孫小領笑呵呵地對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說。
老孫還說,在這么多年的種煙過程中,無論是生產上,還是家里孩子上個學啥的缺了錢,只要有困難,王珂都會第一時間給他施以援手。
這幾年種煙,孫小領不但還完了外欠的債務,自己還存了20多萬元。“俺的大妮兒已經成家,二閨女正上高中,現在的幸福日子可都是種煙種出來的,說起來這可都是托了王站長的福啊。”孫小領說。
在瓦崗煙站的墻壁上,掛著一面“汗灑大地情系煙農”的錦旗。送這面錦旗的是葉老莊村王口村民組的煙農崔海香。
2015年1月份,崔海香的丈夫謝全良突發股骨頭壞死住進了醫院,王珂從煙站技術員的口中得知這一情況后,及時組織煙站職工為謝全良捐款,并多次到有關部門幫助其辦理醫療費用報銷和救助。
謝全良住院治病期間,王珂和煙站工作人員及王口村民組的煙農們包攬了他們家20畝煙葉移栽及管理的活兒。
孫崗村謝莊村民組的謝海軍孩子多負擔重、黑風寺村南楊村民組的王大雪患有重病需要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煙農,都清楚地記在王珂的愛心賬本上。用煙農的話說:“王站長的心里,裝的全都是俺煙農。”
王站長最怕聽《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給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一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們對家的那份親情。然而,熟悉王珂的人都知道,王珂最怕聽的就是這首歌。
“王站長幾乎沒有休過假、過過節假日,一旦工作忙起來,幾個月不回一趟縣城的家也是常事。”2005年同王珂一起來瓦崗煙站工作的技術員劉建民說。
劉建民說,2015年7月份,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煙葉裝炕和分級扎把的關鍵時期,王珂帶著他們每天早晨五點半起床,六點就下到煙農家中,在悶熱的農舍里指導煙農分級扎把,直到晚上六七點才回煙站,一天下來,衣服不知要被汗水浸濕多少遍,晾干的衣服上結晶的鹽粒都能往下掉,這樣的工作王珂領著大家一干就是一個半月。
2013年10月,正是煙葉收購的緊要關頭,王珂74歲的老母親在上街買菜時不慎摔倒,造成右臂骨折,接到妻子電話后,王珂趕到醫院,簡單安置一下,并囑托妻子照顧好母親后,連夜回到了煙站。
母親住了一個多月醫院,王珂除了趁夜晚去病房匆匆看看老人外,沒顧上照顧老人一天,就連老人出院那天,也是讓同學替他把老太太接回家的。每當提及老母親住院的事,王珂總會熱淚盈眶,感嘆對不起老母親……
正是從那時起,他只要聽到有人唱起《常回家看看》這首歌,就會感到內疚。剛下學父母就把他送到部隊,轉業到地方后,一直在基層煙站工作,對現已70多歲的母親和80多歲的父親他幾乎沒有時間去盡孝道。對此,他一想起來就難受,一聽到這首歌,他就情不自禁落淚……好在他已給父母許下了愿,“再過幾年退休了啥都不干了,天天陪著二老,把這些年欠他們的加倍補償回來。”
點評:
事業因堅持而閃光
省委政策研究室王民選
作為偏僻小鎮煙站站長,王珂的事跡沒有什么轟轟烈烈,他也沒有追求什么驚天動地。他只是以自己的堅持和執著,扶植起一項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獲得了農民的真心愛戴。這樣的“基層小人物”,是任何時代都不能或缺的,是當今時代尤其需要禮贊的。
王珂的人生定位好。他堅信,只要看準了,沉下心,堅持做,小人物未必干不成大事業;只要定位準,十年磨一劍,影響力、推動力、帶動力必能形成合力,必然產生好效果。
王珂選的路子對。鎮領導的一句話刺痛了他,也讓他更深刻地看清了農民的痛楚——種糧收入低,還讓他看明白了淺崗丘陵地帶農民增收的通途——調整種植業結構。調整種植業結構必須因地制宜,必須典型引路,必須規模化推進,這些條件瓦崗鎮都具備,再加上王珂的種煙技術,王珂的精神和韌勁,所以實現了目標。
王珂有恒心。德國詩人席勒說:“只有恒心可以使你達到目的。”有阻力,用真情感化;有了難題,他頂到一線;自己家有了困難,他把“大家”放在第一位,把煙葉生產當作第一要務。王珂就是這樣硬是把鐵杵磨成了針。
事業因堅持而閃光,搞農業尤其需要像王珂這樣的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