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你有吸煙的自由,但你不能自由吸煙。”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出“最強禁煙令”的內涵。
2014年11月24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了由國家衛生計生委起草的《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送審稿)》(以下簡稱《條例》),并公開征求社會意見。這也是我國首次擬制定行政法規來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禁煙,本條例覆蓋范圍之廣,對象之多也被人們譽為“最強禁煙令”。
然而,《條例》出臺的同時,不少人也提出了質疑,從2003年11月中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控煙到如今的“最強控煙令”,對吸煙限制的條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但成效卻難以盡如人意。筆者認為,要落實“全面禁煙”,制定切實可行的相關法規固然重要,但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才是關鍵。培養公民良好的煙品煙德才能從根本上做到全面禁煙,減少二手煙的危害。
從各個不同方面來看,目前我國控煙的現狀表現出以下特征:
一、公共場所禁煙現狀不一。連日來,筆者走訪了多個公共場所,發現在醫院、大型超市、校區教學樓、公交車等場所,禁煙效果較為明顯,少見有人在里面抽煙。即使有些煙民煙癮較重也會比較自覺的走出門口再點燃香煙。而像是飯店、茶樓、網吧、會所等相對娛樂性偏重的公共場所,禁煙效果較差,即使張貼了“禁止吸煙”標志,依然隨處都能見到吸煙現象。是因為我們的相關控煙條例在前者實施較好而后者實施較差嗎?是因為我們對前者吸煙處罰重而后者處罰輕嗎?是因為前者煙民少而后者煙民少嗎?顯然不是,差距的是人們對這些地方持有的不同心理罷了。人們總是覺得在一些文化,醫療,教育場所應該彰顯出自己優良的社會公德心,而在娛樂,休閑,餐飲等場所時行為表現得分有所下滑。無法長久保持高標準要求自己折射出的是社會公德建設體系的缺失,也是禁煙難的癥結所在。
二、衛生間變煙室。假如在公共場所想抽煙而附近不允許吸煙時,你會選擇怎么辦?在走訪中大部分人給出了同一個答案:“上衛生間”。是的,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在衛生間吸煙或是被吸煙,心里也不會產生較強的排斥感。然而,在衛生間吸煙造成的危害無論是對自己還是他人都將更大。其一,廁所中氨氣的含量比較高,吸煙時一般吸氣要加深,這就會增加氨氣的吸入量。進入人體的氨氣增加,上呼吸道受到刺激加重,身體的防御能力就會降低,很容易患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其二,廁所中氧氣的含量低,在廁所內吸煙,由于煙草燃燒不完全,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的吸入量會增大,對人大腦皮層的損害更為嚴重。這種狀況所蘊含的潛臺詞便是:很多人是具有一定社會公德的,但是硬件設施還有待完善。
三、被吸煙情況無人勸阻。現實生活中,公共場所吸煙現象出現后,只需要任何人善意提醒一句,超過半數吸煙者會將煙頭熄滅。然而正是這些最廣泛的“監督者”們,卻總是默默忍受著二手煙的危害。這一現象表明人們大多有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覺得二手煙的危害還不足以讓自己開口制止,殊不知正是這種心理才使得公共場所總有那么一支難以熄滅的香煙。當有一天,社會主義公德建設日趨完善,社會大眾真正形成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潛意識,那么距離大家都能對二手煙說“不”的那一天也就不遠了。
總之,《條例》雖然制定了吸煙罰款50-500元不等的罰款,但是基于現狀,吸煙的處罰如何分級分檔,誰來罰,怎么罰等一系列的實際操作性仍然有待商榷。同時,僅僅依靠強制性的措施禁煙仍然難以從根本上消除公共場所吸煙的現象。只有完善社會公德建設,提高社會文明水平,在人們腦海中形成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意識,每當吸煙時都會考慮周圍人們的感受,那么社會公德,這“沉睡的執法者”距離蘇醒也就不遠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