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東方煙草報》報道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迅速,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是,從單位GDP的能源消耗、環境代價來看,我國相當于先進國家的兩倍。這樣的中國制造是不可持續的,我們必須向制造業高端的方向發展。為改變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
制造業是工業強國的必爭之地。目前,德國啟動了工業4.0計劃。這是在互聯網時代以信息物理系統為基礎的工業革命,其主要特征是綠色生產、智能制造、敏捷制造。工業4.0的實施依靠物聯網+務聯網,物聯網是物理零部件的交流;務聯網是將制造任務進行分解,通過工業互聯網組織最優的資源合作生產。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為重振制造業,提出“在美國發明,在美國制造”。比較中、德、美三國,德國的工業優勢在于質量過硬、基礎雄厚、工藝嚴謹;美國的優勢在于創新能力強、高科技發達,集中了全球資源與精英;中國的優勢在于擁有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內需市場巨大、人力資源豐富。當前,我國面對同發達國家的階段性差距,需要在對工業2.0、工業3.0進行補課的同時發展工業4.0。這意味著追趕與跨越并舉,需要發揮好政府科學有效的調控作用,匯集有限社會資源,加強協同創新。
實現中國制造由大變強,我們必須走技術自主、結構合理、高端制造裝備領先的大國制造之路。應充分保護和利用我國巨大的需求,以市場需求支持裝備制造業發展。一個領域的需求可能帶動一個裝備制造領域的發展。這就要求各項計劃、各個行業互動協同發展,在新產品研發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國產化制造裝備研發。
對于目前存在的共性技術缺乏問題,需要創新思路進行國家級創新中心建設。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德國、美國的做法。比如,德國弗朗霍夫研究院是德國工業創新的策源地,它始建于1949年,現在有67個專業研究所。這些研究所往往建在大學附近,每個研究所由2-3名曾任企業高管的教授領軍,經費來源是政府資助、項目經費及企業委托各占1/3,確保其研究代表先進水平、滿足企業需求。正是研究機構持之以恒的研究,成就了德國制造的精良。美國為了把基礎研究與產業化技術更好地連接起來,啟動了制造創新網絡計劃,由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院(NIST)牽頭,收集社會建議與組織評審后逐步推進建設,目前已建有增材制造、輕量化、數字化設計制造等制造創新網絡。其特點是快速組建創新鏈,實現最優資源組合,實行網絡化運行,重視創新工藝與標準研究等。
做好協同創新,在科技計劃協同方面,國家科技計劃應以標準、基礎研究為先,重視產業化共性技術,以創新思想、發明專利為評審依據。在產學研協同方面,企業應成為投資研發、應用成果、集成創新的主體。在金融與科技、產業協同方面,應改善制造業的資金環境。如何引導資金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先進制造業,加強金融對創新的支持,這是“中國制造2025”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在人才協同方面,應建立科學的學科評估標準,引導創新與工程能力培養。實施“中國制造2025”,需要培養工業4.0時代的企業家,需要具有互聯網思維與精通制造工程科技的領軍人物以及一大批創客、極客等。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