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煙花三悅公眾號報道 今年前5個月,全國共計準產在銷新產品57個,比去年同期減少15個,4月、5月連續兩個月創下新低,分別只有4個、8個新增投放,對應到2016年、2017年全年分別168個、154個準產投放的節奏數量——完全有別于之前的熱熱鬧鬧、風風火火——今年的新產品開發有一種明顯慢下來的直觀感受,看起來非常的理性克制。
具體來看,這57個新產品分別來自于20個重點骨干品牌,達到3個以上的分別有黃金葉、云煙,芙蓉王、利群、蘇煙和龍鳳呈祥,這些品牌也占據了全部新產品開發的40%以上,包括南京、貴煙在內,還有11個品牌至今仍然按兵不動,并沒有新的報備投放。在此之外,還有14個新產品留給了非重點骨干品牌,用以支持區域個性、創新特色發展。
與此同時,對于規格進退的嚴格打表,也還原到了規格數量的增減變化,前述新增規格較多的品牌亦有對應的產品退出——前5個月累計退出84個規格——要增先減、減前增后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讓全國準產在產規格近幾年首次控制在了900個以內,重點骨干品牌的規格數量則略高于700個,比高峰時期超千規格數量已有近四分之一的刪減。
這并不一定會被視作成績,但確是必須正視的現實,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趨勢。
實際上,對于新產品開發的收緊與規范,年初工作會上已經釋放出充足信號,「堅持優勝劣汰,在鼓勵創新、適度競爭的同時,嚴格執行品牌規格進退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好品牌規格過多、過散問題」。道理和要求講得很清楚,一個是嚴格執行,另一個是措施要有效,直指過多、過散的核心問題。
如果說前幾年因為任務重、壓力大,對于新產品開發的考核要求,不管進三退一、進二退一又或者進一退一,往往嘴上「要求很嚴」,但總歸考慮到「高指標壓力下」大家都很不容易,最終執行的時候多數「得饒人處且饒人」,板子高高舉起往往又輕輕放下。在現實的目標壓力面前,新增產品過快過多都不過是事后可以糾正挽回的些許成本而已。
從去年開始,隨著市場形勢的回暖向好,特別是目標任務的相對有數、相對有底,行業有了足夠的空間和必要來對新產品開發嚴格打表,因為之前的新產品開發已然亂象叢生,不僅質量低下,而且這種近乎于1+1-1=1的低效重組、無效重組并沒有解決問題,還對大品牌、大產品形成了無謂的消耗和傷害,大家其實都苦不堪言。
更宏大的背景,是高質量發展在煙草行業的深入實踐,堅定實施「大品牌、大市場、大企業」發展戰略有著最權威的定調,隨之而來的品牌規格管理都是服從和服務于這個戰略定位的具體動作,一方面要彰顯宏觀調控的權威性,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品牌執行的自覺性,到市場最需要的地方去,而不是缺乏技術含量地盯著別人的蛋糕去切一刀。
但是,這樣的調控初衷并非要收得很死,而是更加規范有序。
與嚴格程序相對應的,是行業層面對于新產品開發的期望,「進一步明確目標定位、優化產品布局、提升品牌形象,有效發揮政策引導和市場競爭作用,持續提高重點品牌和主導規格集中度,切實提高新品培育成功率」。道理和要求同樣講得很清楚,一個是提高集中度,另一個是提高成功率,方向是明確、優化和提升。
這里面首先需要厘清的是,哪些產品開發是無意義、沒必要?考慮到全國單箱批發均價越過30000元,再加上結構提升對于行業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唯一性支撐,開源的前提下對于節流有著更為突出的現實所需,不僅三類以下包括三類煙都沒有太多的意義和必要,還要進一步優化低端產品的產能布局、成本控制和市場投入,實現以減促增的目標。也就是,低檔煙做減法,高檔煙做加法。
一方面,要看到需求多元化、個性化、碎片化的趨勢,卷煙消費從功能、內容到形式同過去相比都是有了深刻調整,以前是封閉選項下的非A即B,現在則是面對可有可無的刺激和挽回,既要看到你不做別人自然會去做,以有效供給防止假冒產品趁虛而入,也要把對接年輕化作為品牌的機會和挑戰,任誰也承受不起被年輕消費群體所拋離的后果。
另一方面,依靠少數幾款產品包打天下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需求端的改變雖然不會快速直接地還原為行業數據,但不管是空間、條件,又或者氛圍、環境,留給后來者的機會更有可能來自更多的細分化、更顯性的差異化、更充分的個性化。對于大部分的非頭部品牌而言,只有當發生一個時代轉變時,彎道處往往才會出現稍縱即逝的機會。
只是當下,既由不得坐吃老本,更來不得瞎球折騰。雖然傳統、常規的產品已經很難掀起太大波瀾,但簡單低級地盲目追熱、模仿跟風,除了吃點別人剩下的頭湯,堆砌一點有限的數據指標,并沒有多大的實質意義。有價值的新產品開發,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一個關鍵,人的年輕化、讓年輕人主導年輕化是另外一個關鍵。
所以,今年以來的新產品開發放慢是好事情,但并不是政策本意初衷,也絕非我們所期待的理想局面,只要產品夠好,市場永遠不會嫌多。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