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煙花三悅公眾號報道 說起產品命名,有太多的理論和實踐可資借鑒,“小馬宋”講好名字值一個億就是通俗化地講出了名字的重要性。其實,判斷名字的好壞其實沒有太過于復雜的標準和條款,簡單一點來說,如果把我們自己置于消費者的角色,但凡是能脫口而出,或者條件反射就能想起來的,大體上都能算是好名字,記得住讓“好”才有意義。
這種“好”,往往也會從產品銷量、市場份額、消費信任那里得到充分驗證。
以卷煙品牌為例,比如,說起精品,首先是白沙,名稱、口碑相得益彰;談到經典,一定忘不掉紅塔山,至于是經典1956、經典100倒是其次;最簡單的軟、硬之分,自然是中華為尊,軟中、硬中婦孺皆知;原來這王那王的,能記住的留下來的不過是芙蓉王,其它的王都少了一橫;還有特殊年份的標識,怎么著都會把黃鶴樓1916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雖然有這么多的正能量好榜樣,但也不能回避產品命名中的問題與局限,有些名字就是讓你覺得莫名其妙,就是讓你很難真正接受,就是讓你提不起精神,這些可以歸結為產品命名的“五大硬傷”。一是生硬牽強,產品命名與品牌調性、風格特征嚴重不符,怎么看怎么念怎么想怎么有狗尾續貂、東施效顰的效果。二是冷僻拗口,有些產品的名字冷僻得讓你懷疑人生,簡直是把消費者當成了中文系教授。三是自以為是,過于強調品牌的意圖和消費,忽略了消費者體驗與感受。四是故作高深,刻意包裝出文化內涵、高端豪華,卻難掩由內而生塑料花式的廉價感。五是繁瑣復雜,產品命名的字數多達四五六七個,自己都記不住又如何讓消費者記得住?
之所以出現這些BUG,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多了”。
一方面,從一開始想要從名字開始就要與眾不同、鶴立雞群,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恨不得把所有的品牌意圖都體現在名字當中,讓產品名字出現功能性過載;另一方面,又因為沒有真正讀懂消費者,一再地往復雜里去想去做,無形之中搞成了簡單復雜化,明明可以簡單直接非要搞成彎彎繞。
要做到好讀,好記,不妨在幾個方面做一些嘗試。
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武器是顏色。先不說紫云的一枝獨秀,包括紅嬌、藍嬌,灰狼、白狼,都是非常出色的產品命名,通俗易懂又生動直觀。當然,更值得借鑒的是萬寶路,紅萬、白萬、綠萬、黑萬不僅完美地跨越了文化差異,又因為產品特質與受眾需求的一致性而呈現出強烈的符號化,易于傳播,又還生動識記。
另一個口語化的好辦法就是數字。黃鶴樓的1916自不代言,平地起高樓般物化了大家對于高端品牌的想象與預期,長白山的777也不錯,雖然有山寨555的那么一丟丟嫌疑,但勝在吻合產品特性,西柏坡1949也不錯,幾乎沒有傳播成本。當然,以數字命名的短板是需要有效的場景營造,否則難以形成記憶區隔。
再一個就是形態契合,常規的有軟、硬、細支、短支、扁盒一類,談不上多少技術含量,直接對號入座即可,更需要研究的則是消費者原生和自發地昵稱,比如大國酒香,小天子,小天葉,細傳奇,這種非標準化的叫法不見得對應品牌的本意初衷,卻值得品牌決策的時候多加消化咀嚼,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如果能夠做到產品本身的主題化,毫無疑問更具戰略意義。在主品牌認知固化的時候,通過產品命名及至副品牌來加以呈現和區隔,往往會比囿于傳統更有效果。比如利群的富山春居,天子的千里江山,南京的十二釵,黃金葉的洛陽牡丹,都有很好的主題主線,同時故事也好講易懂,消費者接受起來也就更加流暢自然。
說來說去,產品命名本身就是一門技術活兒,既要遵循基本的規律原則,也需要天才般的靈感一現。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