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煙花三悅公眾號報道 6月15日,加多寶通過官方微信宣布「紅罐加多寶」重新上市銷售,這讓2012年廣藥和加多寶分別主張擁有「紅罐王老吉涼茶」包裝裝潢權益的「紅罐之爭」再次回到公眾視線。這場長達5年多的針鋒相對,最高人民法院在2017年8月16日做出終審裁決:雙方可在不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共同享有「紅罐王老吉涼茶」包裝裝潢的權益。
至此,長達5年的紅罐之爭終于落下帷幕。
在王老吉與加多寶——對于「紅罐王老吉涼茶」包裝裝潢權益——寸土不讓的背后,是加多寶公司的銷售額在2015年到2017年的3年時間內,從250億元、240億元一路跌到了150億元,而王老吉則是一路高歌猛進,2017年全年銷售額為240億元,不僅遠遠地將加多寶甩出了一大截,也已經非常逼近王老吉在2015年創下的銷售峰值。
盡管加多寶業績下滑有多方面的原因,從紅罐換成金罐實屬產權紛爭下的被動無奈,但兜兜轉轉之后不得不重啟紅罐,說明自2015年4月全面推出金罐包裝以來,在推廣以及銷售方面就是不行,也意味著徹底否定了原來的金罐戰略。消費者用錢寶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金罐就是不如紅罐」——不管你是王老吉,還是加多寶。
對于加多寶,重啟紅罐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紅罐涼茶」成為自我救贖的最后稻草。
或許加多寶自己對重啟紅罐扭轉頹勢也沒有足夠的把握,但加多寶與王老吉絕不相讓的「紅罐」之爭,以及加多寶「金罐」涼茶的不節節敗退,還是再一次提示了色彩對于品牌塑造、產品設計和消費影響的絕對意義,當我們談及品牌的時候,色彩會在情感層面上影響消費者,并且實實在在地影響產品的選擇和接受。
盡管加多寶很努力,但消費者并不接受金罐涼茶。
色彩是人類感知世界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對于用戶體驗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用,以心理反射而言,每一種顏色都能夠喚醒人們潛在的感受和情緒,比如紅色、黃色、橙色這樣的暖色充滿活力,令人振奮;而藍色、綠色這樣的冷色調則顯得要更加沉穩內斂。研究顯示,人對于他人、環境或者產品的潛意識判斷或初步觀察,有62%的評估感受都是來自于色彩。
理論與實踐無不證明,好的色彩應用往往更容易打動人心。
一是高識別性。對于受眾而言,色彩具有最鮮明的區隔度,能夠有效幫助受眾建立起差異化的特點和認知,要達到一望即知、一眼識別的效果,除了色彩之外真還別無他法。奧迪為什么會有強烈的官車形象?因為大量的政府采購使用,黑色奧迪在各種場合都呈現出不怒自威的自帶氣場,這也是奧迪的年輕化從豐富車身顏色開始的原因所在。
很難想象,官車奧迪也會有如此豐富的配色
二是強記憶性。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未見得完整拼寫出可口可樂的英文單詞,但一定記得住可口可樂那鮮艷明亮的紅色,因為色彩幫助我們記住的不是可口可樂這幾個字,而是可口可樂這個品牌。對于品牌的記憶,有很大程度上源于色彩帶來的記憶度,那些化妝品要費心地定義小棕瓶、小粉盒、小藍包,也就是這個道理。
雖然沒有任何logo,但我們都知道這是可口可樂
三是易傳播性。除了色彩本身的易于傳播,具有天然地口語化和流行度,更重要的是色彩所建立起來的心理投射。舉個例子,OPPO、VIVO的線下力量在智能手機里公認最強,這種力量感很大程度上來自于OPPO、VIVO分別以綠色、藍色為主題色彩,實現了大面積、高強度的品牌終端輸出,顯然要比其它品牌更具表現力和滲透力。
涇渭分明的藍綠陣營
所以,對于色彩應用與管理,理應置于戰略性與全局性的高度。
一方面,那些知名品牌,不管站在奢侈品塔尖,還是接地氣的快消品,無不具備和占有自己的專屬色彩,比如:愛馬仕橙,蒂芙尼藍,路易威登棕,可口可樂紅,百事可樂藍;另一方面,不管是企業或者品牌的Logo呈現,還是外露的視覺輸出,都會強化色彩的刺激體驗,比如,宜家的黃藍,順豐黑,韻達黃,京東紅。
以卷煙品牌的色彩表達而言,當然不乏出眾者,所呈現出來的。品牌層面,中華紅、天子黃、芙蓉王金、紅塔山、白沙的白、寬窄灰;產品層面,紫云的紫、藍芙蓉王的藍、炫赫門的藍、九五南京的黃、都是非常鮮明的色彩輸出,也有著廣泛而深入的消費者認同,尤其像荷花的馬爾斯綠就「自帶流量」地制造了很高的關注度和話題性。
這里面有兩個關鍵,一個是品牌色彩的整體性和傳承度,不能輕易破壞品牌色彩的消費者認知,如果中華推出黑中華、綠中華、藍色中華,是創新還是自我毀滅?另一個是品牌基調與產品呈現的統一與平衡,不要制造出品牌與產品之間的沖突和割裂,很難想象可口可樂出藍色包裝的可樂,也難以接受百事可樂有紅色包裝的可樂。
然而,問題往往出在這兩個方面。有些品牌對于色彩管理不夠嚴謹,把破壞性與突破性混為一談,所謂的創新看似打破邊界,實則沒有原則底線、缺乏實質意義,無非是為了創新而創新,不但帶不來積極效果,反而進一步割裂和碎片品牌形象認知,同時在色彩的符號化、唯一性上沒有做出深度,還沒有達到類似于萬寶路紅白組合的條件反射式認知。
還有——產品命名——這個容易出問題的環節,內涵過載與形式復雜構成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某些品牌的產品命名本就生僻、拗口而冗長,再加上主品牌+副品牌的結構,還要區分出爆、短、中、細的產品形態,最終呈現出「喪心病狂」長達七八字甚至十多字的產品命名。這到底是在檢驗營銷人員的記性,還是在為難消費者的耐性?!
說到底,色彩管理也好,產品命名也罷,不光是品牌要告訴消費者些什么,還要充分考慮到消費者能接受些什么。像硬中、軟中、大云、紅南京這樣,淺顯易懂、朗朗上口,多好。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