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煙花三悅公眾號報道 隨著高鐵的成熟與普及,硬生生創造出高鐵吸煙不同于原來普客列車出行——既可以選擇在車廂連接處吸煙,又保證每個車站至少有五六分鐘以上的停車休息時間——這個新的消費場景。于是,乘坐高鐵的時候,煙民們不得不抓緊一切時間、利用一切機會爭分奪秒地解決需求,務必在短短兩三分鐘的間隙就完成全部動作。
因為時間的急迫,留給大家的時間不過兩三分鐘,也就延伸出來很多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由于吸食過程的倉促,急匆匆三口兩口讓人精神和身體上都很緊張迫切,完全不同于常規環境下輕松舒適的消費體驗,對輕松感、順暢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同時帶來了很大的浪費,往往只抽了幾口就被迫掐掉,無形之中增加了消費者的消費成本。
看起來,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痛點。有敏感而果斷的品牌從中看到了機會——針對這些痛點推出了主打高鐵場景的「高鐵煙」——按照品牌的意圖,通過改變煙支形態,改進煙氣流量,改善吸食體驗,以更好的適應高鐵場景。然而,不管是銷售數據的還原,又或者實際消費的熱度,被寄予厚望而又像極藍海的高鐵煙最終都沒有預期的效果。
這樣的結果,讓「高鐵煙」這個概念、高鐵這個場景多了幾分自娛自樂的色彩。
這讓我想到了「涼露」——專門以吃辣喝的酒為主題——的品牌,在無辣不歡但事后辣不堪言的又愛又恨中,看起來所設計的場景和購買理由非常充分,「涼露」甚至還總結出吃辣喝酒的「7個難受」來表明立場。只是,吃辣為什么還一定要喝白酒,就不能喝啤酒或者不喝酒?除了吃辣的時候喝,其它時候就不能喝?
這個看似精準的定位細分,實則把自己局限到了非常狹小的市場空間,同時把吃辣的場景絕對化和單一化。如果是我,就不會用「吃辣喝的酒」為主題,「喝起來不辣的酒」,「更適合吃辣喝的酒」,「與吃辣更配的酒」,不僅適用的場景更寬泛,而且表達的主題更合理,或許才是更適合的表達。可以作為參考的是,嗜辣的川渝兩地都還沒有流行喝「涼露」。
同樣的道理,「高鐵煙」以及高鐵這個場景建立在絕對的排他性,或者說充分的必要性基礎之上,而品牌的努力并沒有固化這樣的前提。論產品,絕大部分短支煙包括細支煙都能夠滿足基本需求;講氛圍,品牌并沒有真正融入到高鐵場景并提供相應便利性;說強度,雖然高鐵絕對用戶群體非常龐大,但換算到單個乘客的絕對時間并不算多。
這些,無不極大地沖散和稀釋了「高鐵煙」的意義,消費者很難為了坐高鐵而專門買「高鐵煙」,因為「高鐵煙」必須依附于高鐵場景,但高鐵場景并不單獨面向「高鐵煙」。這就好比優秀的車載娛樂系統會是車型的加分項,但消費者絕不會因為車載娛樂系統好就去選擇某款車型,所以「高鐵煙」可以更適合高鐵卻不能搞成只適合高鐵。
本來是看不一樣的風景,結果走著走著卻迷了路。
這并非事后諸葛地批評「高鐵煙」的實踐與探索,不管基于哪個角度,能夠有這樣的思維和實踐都是有益的嘗試,只是對于概念打磨、場景營造、營銷體驗都還需要更貼合的角度。比如,當前非常熱門的旅游煙,不少的品牌、不少的市場都動起了心思、做起了文章,甚至被視為工商兩線精確細分、精準營銷、精益管理的重要抓手。
理論上講,旅游煙是很好的概念和切入,有助于潛在需求的激活與釋放。抓住旅游這個場景,面向日益增長、不斷龐大的旅游消費,對于品牌而言,無疑是展示品牌、提升形象、豐富口碑、強化認知、構建聯結的有效途徑,而站在商業的角度,能夠把流進來的需求給刺激并釋放出來更是好事,如果有興趣帶回去那更是多多益善。
然而,是不是取個旅游景點的名字,又或者包裝印上風景名勝的圖片,就能夠叫做「旅游煙」?就能夠撬動起旅游市場?答案顯而易見,而真正讓人擔憂的亦在于此。大家把心思和精力都過于集中于「旅游煙」的形式,反而忽略了旅游場景、旅游需求、旅游消費的內涵,如果僅僅停留于形式上的擦邊掛鉤,又如何能夠打動人心?
很顯然,「旅游煙」是一個典型的慢工才能出細活,既要有出眾的顏值,那種近似于風景明信片一樣的設計效果還是不要則罷;又要有獨特的賣點,僅僅體現包裝的差異很難說服消費者付出更高的成本;也離不開文化的挖掘,情景交融才有可能升華「旅游煙」的含義和價值;還要工商兩線立足終端的氛圍營造,豐富和提升全過程的消費體驗。
可以作為參考的積極示范——則是涼茶——即便沒有汶川大地震的一捐成名,涼茶的走紅也都是一個細分主流的成功樣式。原本消費集中于濕熱嚴重的去暑祛濕,銷售區域和消費對象都較為區域化,因為「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定位與傳播而打開了全新的天空,用「怕上火」來錨定消費者的痛點,進而提出解決痛點的方案,消費者比品牌還有意愿。
如果做不到這些,所謂的旅游煙不過是「徒有其名」、「徒有其表」。對了,「高鐵煙」真正的痛點是吸煙之后的煙味在密閉車廂內非常刺激,哪個品牌給治了,可以說功德無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