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煙花三悅公眾號報道 用事后性的結果去驗證變化的趨勢性,總有些先射箭而后畫靶的刻意,也容易出現方向性和準確性的雙重偏差。比如說結構提升,在任何場合出現對于結構提升的判斷和預期都是正向而積極的,不管是事前規劃的「著力結構提升」,還是事后總結的「結構大幅提升」,似乎都在不斷地印證并強化結構提升的可行性與必然性。
這么看、這么辦有問題嗎?從大的方向上當然沒問題。一方面「需求拐點」后的存量重組從根本上決定了行業發展必須也只能依靠結構提升的單核驅動,對于結構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怎么強調都毫不為過;另一方面消費升級與通貨膨脹的雙重作用,構成了結構提升的基本面,也支撐起到目前為止仍然穩定而持續的結構提升。
只是,結果的合理并不足以支持方法的正確,也會因此忽略對方法的優化與完善。
第一,把結構提升的結果視為理所當然。「過去都在增長」,「這些年都這樣增長過來的」,「繼續增長下去應該沒有大問題」,類似的「迷之自信」并不少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占據了上風,好像沒有什么能夠阻擋結構提升的前進腳步。要記住,結構提升雖然有很大空間與最終的結構提升之間,但理想與現實之間還隔著方法正確和態度端正。
第二,對結構提升采取的方法簡單粗暴。因為有持續的需求托底,過程對于結果的影響并不過于直接和強烈,區別無非多一些少一些、快一些慢一些,對低端產品割尾巴和加大高端緊俏貨源投放構成了結構提升的不二法則,這也導致最后的結構提升未見得是市場需求的真實反映,更接近于目標倒推下來的分解組織,更像是計算出來的結果。
這也意味著,如果遇上市場需求的調整變化,這些方法未見得繼續管用。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切換到消費者的角色——而非生產者的意志——來感知和判斷,對于最近很長一段時間的消費降級有著強烈的感同身受,消費意愿趨弱和消費能力下降構成了變化的不同維度,哪怕統計數據多么欣欣向榮也不能忽略切身感受的客觀理性,而且在其它剛性消費硬性增加的背景下,也會進一步壓縮卷煙消費的空間和能力。
再說,別忘了「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的判斷定調——從「穩中向好」到「穩中有變」——我以為這是最嚴厲的提醒與警示,拼多多的冒出除了還原需求的多樣性本身也是消費降級的投射,盡管宏觀經濟傳導并影響過來還有著必要的過程,但畢竟最多遲到而非缺席,該來的到最后一定會來。
更具體一點——對應到卷煙消費——來看,在消費場景、消費頻率和消費數量「三個減少」的背后,既有消費群體的不斷老化與新增消費群體的意愿不強早已對生產組織而不僅僅只是營銷策略提出了非常嚴峻的現實挑戰。換句話說,不僅結構提升的難度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如果繼續依循舊路只會事倍功半、難有出路。
對于結構提升的空間、潛力和難度,確實有必要重新認識和提前量準備。
這倒不是對長遠消費升級、結構提升的唱衰,恰恰相反的是對于結構提升的看重,以及希望抓住當前行業發展有能力、有條件、有空間的戰略機遇進行合理調整,既抓緊時間調整狀態、夯實基礎、補齊短板,又突出需求導向,把結構提升的重心從市場調控、營銷組織前移至技術創新、產品研發,以需求的激活而不僅僅只是投放的調控來算計結果。
一方面,高端煙做好加法。雖然現在高端市場的品牌投放有著數量上的相對富余,但數的充分不能掩蓋質的欠缺,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仍然還是主要矛盾,所提供品類和樣式的豐富度還是捉襟見肘,同時要激活潛在的高端需求,就絕非簡單的中細短爆「千篇一律」,技術、文化、形態、體驗的創新都有著極大空間和現實必要。
另一方面,低端煙做足減法。這個減法不是減少投放量——未來各類別、各價類的生產組織、投放調控還需要審時度勢的精細安排——而是從技術研發、生產組織、運輸配送等各個環節控制成本投入,對包括三類煙在內的低端煙采取品牌共享、簡易包裝、地產地銷都有很大的文章可做,合理的節流亦是有效的開源,要避免低端市場的無益競爭、無效重組。
更為迫切的是,要戰略性布局新型煙草制品,加速推進非煙——包括泛煙——領域的市場破題,從技術、形態乃至營銷方式都要打破現有的條條框框和思維桎梏,正如之前所提出的那樣,圍繞泛品類化、去功能化做整體布局、系統謀劃,而絕非類似于電子煙的局部皮試。未來的煙草制品未見得一定是煙草的樣式,未來的中國煙草也未見得一定只是賣煙。
那么,「結構拐點」到底會不會來——嗯——可以確定的是,結構提升的速度正在放緩,三類煙在7月份罕見地同比增加8.4萬箱,不要告訴我這是為了穩定銷量、滿足需求。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