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煙花三悅公眾號報道 今年前11個月,盡管銷售總量的絕對增量只有47萬箱,但一、二類煙依靠消費升級的需求釋放、技術創新的需求激發貢獻出176萬箱的相對增量,為穩定增量填補四、五類煙下降差口、促進結構提升提供了雙重支撐。這其中,短、細、中、爆產品又進一步占據了一、二類煙增量的83%左右,絕對算是支撐中的支撐。
在這背后,是「大產品」的持續減量下滑,前10大規格中前11個月降了6席,前20個規格中下降的有12位,對應到各家品牌的主導規格,也基本上降多增少。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新產品的堵漏補缺,「大品牌」今年其實普遍仍在下降。不過,與整體面上的爭奇斗艷、百花齊放相比,除了極其少數之外,常規粗支新產品沒有拿得出手的表現。
事實上,最近幾年新產品開發的題材、新產品實現的增長主要來源于短、細、中、爆,市場的興趣、渠道的關切和品牌的熱情在短、細、中、爆這里有了集中的匯集與釋放。最近兩年,短、細、中、爆不僅占據了新產品開發數量的80%,也提供了超過80%的銷量貢獻,到最后形成了資源不斷傾斜、投入不斷加大、競爭不斷加劇的局面。
這些數據所呈現出來的真實還原,也是所有品牌都必須直面的現實。
在這樣的背景下,品牌當然愿意也確實投入了相當多的精力和資源到短、細、中、爆等題材之上,先行者嘗到了甜頭,后來者不想坐失良機。但站在行業的角度,既要防止一擁而上帶來的概念沖淡、競爭過度和潛力透支,又要規范和引導短、細、中、爆將重心轉移到增量激發上來,而不是糾纏于低效甚至無效的1+1-1=1。
一方面,短、細、中、爆的增長更多是轉移、分化現有消費群體,并沒有充分激發或者激活新的消費占比非常的少。從市場的實地觀察來看,絕大多數短、細、中、爆的消費者都是原有常規粗支產品轉移而來,而且這種轉移往往還伴隨著消費降級而來,比如:15元的細支煙,有相當多的消費群體原本是從普一類粗支煙轉移而來。
另一方面,創新題材過于集中在短、細、中、爆,品牌的發展邏輯陷入到新的同質化,盡管短、細、中、爆在目前的市場條件下帶有原生的差異化,但當大家都涌入進來之后,已經抹去了最大的差異化,如果僅僅只是形態的差異化,品牌甲與品牌乙之間并沒有本質的區別,短、細、中、爆更像是自我感覺的緩解了創新焦慮。
對于不少的后來者而言,市場的重心未見得需要放在短、細、中、爆的題材,品牌的調性也未見得符合類似的風格,但架不住被一擁而上而裹挾,品牌因此陷入到跟也不是不跟也不是,哪怕短期內沒有多大效果,最后不得不跟跟風占坑防止掉隊。到最后,新產品越來越多,消費者關注度卻越來越淡。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都會高估形式低估內容。
進入后「需求拐點」時代的中國煙草,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技術創新、品牌創新、產品創新。整個行業必須直面消費群體、消費場景、消費頻率「三個減少」所帶來的需求萎縮,同時又需要努力對接新技術、新風格、新趨勢,你不做別人就會去做,而且還做得比你好。以IQOS為代表的新型煙草制品即是典型,回過神來即是喪失先機。
很顯然,短、細、中、爆是方法,是形式,是載體,但不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為短、細、中、爆而短、細、中、爆,就短、細、中、爆做短、細、中、爆,因為消費者在意的不是短、細、中、爆,他們需要的只是更特別、更新鮮、更低危害、更加滿足個性需求的卷煙,粗支煙也可以做出個性,有個性的粗支煙也會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以今年表現最為突出的新產品「白沙(精品三代)」為例,雖然沒有采取細支、短支、中支的形態,也沒有爆珠加持,但依靠扎實的產品力、突出的風格化和精準化的定位,在150元價位強勢挺進銷量、增量前兩位,市場表現完全不輸于那些看起來更差異、更個性的細支煙、短支煙,消費者并沒有是否細支煙而放棄自己的選擇。
反過來,目前短、細、中、爆的題材走熱,更大程度上來自于投入的加大和消費者的新鮮感,那些表現突出的產品,有題材的原因,但更主要還是產品本身的競爭力,產品有競爭力,才對得住短、細、中、爆的題材優勢,沒有產品這個基本面,消費者才不會管你是不是短、細、中、爆,所謂的差異化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
所以,我們呼吁產業層面繼續嚴格新產品準入,守住短、細、中、爆的市場門檻,從源頭上預防市場的過度競爭和潛力的過快透支,但更重要的是,對品牌定位、市場占位和產品有更清晰的劃分,既要考慮兼顧AIO格局下品牌的產品布局、市場覆蓋,又要防止避免各個品牌都追求面面俱到,造成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無謂浪費。
站在品牌的角度,短、細、中、爆在基本的形態之外,仍然還有很多文章可以挖掘,不能簡單停留在解決有無這個層面,當大家都有相同和接近的題材樣式之后,既不能夸大短、細、中、爆的形態意義,也不要低估短、細、中、爆的競爭強度,最終還是還是要還原到品牌、產品來硬碰硬、見真章。
一言以蔽之,題材的差異化從根本上還是離不開品牌的差異化、產品的差異化,品牌最終需要更多功夫在詩外的努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