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的發展會促進人們思維方式的改變,現如今的消費者思維,也是在不斷的社會發展階段中改變的。發展的階段特征突顯,大致有兩個層面,一是社會進步,二是消費理念變遷。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物資相對匱乏,經濟發展依靠投資,只能滿足生活基本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國民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人民生活得到迅速提高。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中國城鎮消費結構和質量發生了明顯變化,居民用于吃飯穿衣的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縮小,用于住、用的支出以及文化服務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相應擴大;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全國農民也基本上解決了基本生存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經濟增長步入低速波動區間,國人首先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的跨越。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經濟增速較快,但是在這個時期,國人的消費依然停留在解決生活基本需求層面之上,對于更高層面的消費需求涉及較少。
第二階段:消費首次超過投資,逐步進入生產過剩時代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1.93萬億元,比2011年增加4.78萬億元。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1.8%,投資貢獻率為50.4%,凈出口貢獻率為-2.2%。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消費比重超過投資比重的局面。過去國內生產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總是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內需無法滿足經濟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民的收入逐漸增加,消費特征開始顯現,需求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12年以后,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靠擴大內需。
第三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開啟社會美好生活
2017年,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開始變化,現如今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開啟了消費發展的第三階段。新起點、新要求,我國穩定解決了13億多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但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廣泛。古人講“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滿足了物質要求的前提下,消費者慢慢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隨著精神生活的豐富,人們逐漸有了個人追求,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獨有的消費觀念,由此,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發展的新目標。
人們總在追求更高層次的美好消費。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全新的發展階段中,消費對于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不可忽視——伴隨著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的升級,居民消費結構及觀念巨變,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物質的富足推動消費快速增長和不斷升級,消費者的生活態度和方式與以前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有專家做過如此判斷:未來80%的消費將由新中產貢獻,新中產是未來消費主力軍,將會創造更多市場空間和更多的盈利“蛋糕”。新中產對于美好生活的渴望,開啟了各行各業在創造美好生活層面的新賽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