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人多少都會對一些東西感興趣或形成習慣:早上來杯咖啡、等待時間再長也要買杯奶茶、沮喪時來瓶“肥宅快樂水”(可樂)、朋友聚會時開懷暢飲……甚至有些習慣,不分人種、不分民族、不分國度,滲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平常不過。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咖啡、茶、煙、酒為什么能傳遍世界?
“低倍顯微鏡”
你或許會說,近現代工業的發展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得更多人能夠消費得起;這些產品的財政稅收不可小覷,產業鏈條又養活了大量人口,解決了就業問題。當各種因素碰撞共同作用時,空間上平行的“全球性習慣”成為必然。那么,再從時間上往前追溯呢?
不妨從《上癮五百年》(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這本書里找找答案。書名貌似會引人誤入歧途,其實英文原標題為Forces of Habit,即“習慣的力量”。該書主要綜合心理、藥物、經濟、文化、生態等領域的研究,介紹能讓人形成習慣的物品及其背后的經濟、文化和戰爭。
整個敘事過程,好比用低倍顯微鏡管窺世界。例如,詹姆斯·杜克(James Duke)與煙草業、印度酒稅、俄羅斯禁酒失敗的故事。每個事件都可當作一則寓言,足以說明每一種物品的流行和普及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和全球化進程而發生,其進程中的重要節點甚至改變了世界格局。
葉子鬧出大事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場場由茶葉和煙葉鬧出的大事。該書作者戴維·考特萊特(David T. Courtwright)說:“貿易盛行于一個饑渴心靈取代饑餓肚皮的世界。”每個人愛好的養成可能不太一樣,但當一個群體養成同樣的習慣,其背后的行為邏輯則一定離不開人類與這兩種尋常農作物的因緣,并被人性、生理、意識形態等混合著,標注在歷史軸線上。
大航海時代為茶葉和煙葉的跨區域傳播提供了契機,作為資本主義起源地的西歐,其強勢的經濟文化輸出讓這些經濟作物很快遍布全球。在不斷的殖民擴張中,歐洲人幻想著建立一個大機器工業時代的“烏托邦”,對于殖民地來說,卻無異于一場噩夢——被資本主義買辦一邊用槍炮恐嚇,一邊用煙酒控制。一貧如洗的印第安人、非洲人、華人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一輩子在歐洲人的卷煙工廠和茶葉種植園里受著剝奪。看似人與物的關系,實際上卻是物的使用自主權與國家政治經濟體系、社會規范之間的沖突與妥協。浮華背后,是一部部反抗殖民統治的血淚史。
拿英國來說,歷史上因這兩片葉子鬧出的大事可不少。而我們最熟悉的或許就是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和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有組織的工人大罷工——上海英美煙公司工人罷工。
前者是英屬北美殖民地的茶葉價格被操縱而引發的政治示威。這次事件點燃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驚天導火線,進而成就了一個近現代強國的崛起。
后者的爆發則源于19世紀二三十年代英美煙公司在亞洲的侵略式經營,激起民族主義情緒的極大反應。在日本,受到稅收流失和政治打壓雙重刺激的政府,終于在1904年將卷煙經營收為國有。而在中國,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無暇他顧,全國機制卷煙幾乎由英美煙公司把持。中國工人運動同樣在這場經濟與政治的利益博弈中積蓄著力量。同時,在國人愛用國貨、抵制英貨的潮流下,包括煙草業在內的私人資本主義工業高速發展。這些,與英國人的“初衷”背道而馳,是他們沒想到也不愿看到的。
一切遠未結束
煙草被歐洲人發現之后,起初只是一種稀奇的植物。直到葡萄牙人將其帶到印度、日本和伊朗,就像一大把石頭扔進水里激起的漣漪那樣,一波波擴散出去。17世紀上半葉,它已是不折不扣的全球性作物了。
煙草在人類發展史上的力量還有多大?是什么力量推動其成為規模龐大、模式各異的產業?
有文明進化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利益判斷和力量制衡的結果。
一切遠未結束,一切早已開始。
從包含著無數細節的“混沌之湯”里舀出一瓢,將零星片段拼成一幅完整圖畫。如此,便可從《上癮五百年》中讀懂煙、酒、咖啡、茶等在近現代世界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