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有關保留地攤經濟的討論熱度很高,這緣起于一位人大代表的建議,“不能光圖省事‘一禁了之’”。此次兩會上,不少人大代表建議,在進一步加強規范城市管理的同時,因地制宜,釋放出“地攤經濟”的活力。其實在兩會前,以四川成都,山東濟南為代表的不少城市已經開始為“馬路經濟”、“地攤經濟”松綁。這些城市的做法無一例外受到了好評,除了帶動大量人口就業,人們也感慨城市的煙火氣終于回來了,僅成都“地攤經濟”的復蘇就帶動了10萬人就業。
這讓我不禁想到電子煙行業。行業在短短一年時間從神壇跌落谷底,從資本的寵兒轉變為命運的棄子。一年時間,物換星移,電子煙去年遭遇政策雨打風吹,剛剛從去年寒冬里緩過神的幸存者,2020的新冠疫情,又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經歷了監管政策和新冠疫情的雙重夾擊,靈犀、福祿等品牌已經瀕臨死亡,很多品牌都陷入融資困難與裁員大潮,大量員工失業。
在國外,在經歷去年的行業寒冬和今年新冠疫情的兩重打擊后,仿佛商量好一樣,電子煙在美國也繼續被打壓。先是差點背了新冠肺炎的鍋,因去年的美國“神秘肺病”事件,有人質疑電子煙是導致新冠肺炎的元兇,不過這個謠言很快被攻破,最重要原因是去年的“電子煙肺病”根本不具備傳染性。而美國電子煙巨頭Juul,由于面臨著一系列棘手的監管問題和市場份額的下降,計劃裁減約三分之一的員工,人數在800至950人之間。并且Juul準備在一年內離開五個歐洲國家。據報道,Juul計劃在今年7月撤出奧地利、比利時、葡萄牙和西班牙,年底撤出法國。
5月3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無煙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青少年,遠離尼古丁與煙草”。在世界無煙日前夕,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電子煙主題報告顯示,對成年煙民而言,轉向電子煙能有效降低健康風險,即在合理管控下,電子煙能改善公共健康。同時,各國監管部門應著力防治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建議監管層要充分考慮各方利益,找到監管平衡點。
WHO在報告中引用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以下簡稱NASEM)對電子煙的評估。該評估按照研究確定性對不同結果進行分級。其中有確鑿證據的是:“完全使用電子煙代替香煙,可減少使用者接觸香煙燃燒產生的多種有毒物和致癌物的機會。”并且,還有大量證據表明:“使用電子煙會導致尼古丁依賴,但依賴程度低于香煙。”“從香煙完全轉為電子煙可改善身體多個器官的健康程度。”WHO還特別指出,最新研究表明,同時使用香煙與電子煙會導致更高的氧化應激水平,并增加心肺健康風險,因此不建議雙重使用。
WHO還在報告中引用了2019年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一項重要研究結果:電子煙戒煙成功率幾乎增加了一倍。研究作者彼得?哈耶克(Peter Hajek)選取了參加英國國家戒煙服務的886名成年煙民作為試驗對象,這些人有明確的戒煙需要。他將參與者分為兩組,一組隨機分配戒煙中心原本提供的戒煙產品,一組提供電子煙,允許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經過長達一年時間的觀察與追蹤,電子煙組戒煙成功率為18%,另外一組為9.9%。電子煙戒煙成功率幾乎是傳統手段兩倍。WHO也認為,目前不能得出使用電子煙會導致吸煙率增加的結論。
基于大量證據,WHO對計劃監管電子煙的國家提出建議(部分):要求電子煙企業在包裝中提供醫療產品級健康聲明,科學審查后授權使用,并隨時關注市場轉向電子煙后發生的任何意外情況。
在這個特殊時期,國內電子煙行業最艱難時候,有位代表丁列明稱電子煙含有尼古丁,青少年使用易致尼古丁成癮,并影響其大腦正常發育,建議全面禁止。假如這位代表真的為青少年健康考慮,而不是私利的話,那是不是也太武斷,你的觀點難道不是“只圖省事、一禁了之”的懶政嗎?電子煙當下需要被合理地管控,不是被消滅。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