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1日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第33個世界無煙日,今年世界無煙日的主題為“保護青少年遠離傳統煙草產品和電子煙”。但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也是一個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年份。當“吸煙”和“新冠肺炎”這兩個關鍵詞交織在一起,研究者們針對“煙草危害”這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發出了新的警告。
5月25日,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焦點文章《Tobacco smoking and COVID-19 infection(吸煙與新冠肺炎感染)》。文章指出,吸煙會通過幾種機制增加呼吸道感染風險。而對于新冠肺炎而言,當前吸煙者的ACE2受體(新冠病毒侵入宿主粘膜并引起活動性感染的主要受體)表達水平高于既往吸煙者和非吸煙者,這會使得當前吸煙者的新冠肺炎感染易感性增加。
此外,另有一個英國皇家獸醫學院David Simons的實時證據回顧性研究指出,根據有限的證據,與從未吸煙者相比,正在吸煙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在住院后的疾病嚴重性更高。
>>最新研究:
正在吸煙的新冠肺炎患者癥狀可能更嚴重
4月下旬,英國皇家獸醫學院的David Simons提交了一篇實時證據回顧性研究,探討了吸煙與新冠病毒感染、住院和新冠肺炎死亡的關系。David Simons是該研究第一作者,論文的其他作者則均來自于英國倫敦大學。David Simons指出,正在吸煙或曾經吸煙的狀況,可能與新冠病毒感染、住院和/或死于新冠肺炎有關。
該研究對包含中國、英國、美國在內的多國67項研究數據進行了分析,試圖評估吸煙狀況與新冠肺炎感染率、住院率、疾病嚴重性和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該研究采取了快速證據審查的辦法來評估上述67項研究,并將其分為“良好”“一般”“較差”。作者表示,由于有關此主題的數據可用性越來越高,該研究還將每兩周進行一次更新,以體現證據審查的持續性。
紅星新聞注意到,該研究或為目前最大的關于吸煙者和新冠肺炎感染關系的研究,而更新于5月23日的最新版本論文則介紹了以下幾項數據研究結果:
在6項質量為“一般”的研究中,在感染新冠病毒風險方面,正在吸煙和從未吸煙者(RRR = 0.78,95% CI = 0.55-1.11,p = .17,I2 = 92%)或曾經吸煙和從未吸煙者(RRR = 1.07,95% CI = 0.95-1.20,p = .24,I2 = 61%)之間沒有觀察到顯著差異。 在5項質量為“一般”的研究中,正在吸煙和從未吸煙者(RRR = 1.12,95% CI = 0.74-1.69,p = .48,I2 = 84%)或曾經吸煙和從未吸煙者(RRR = 1.21,95% CI = 0.82-1.79,p = .24,I2 = 81%)在新冠肺炎診斷后需要入院治療的風險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在3項質量為“一般”的研究中,與從未吸煙者相比,正在吸煙者的新冠肺炎癥狀嚴重風險增加(RRR = 1.37,95% CI = 1.07-1.75,p = .01,I2 = 0%),而曾經吸煙者和從未吸煙者之間則沒有觀察到顯著差異(RRR = 1.51,95% CI = 0.82-2.80,p = .19,I2 = 81%)。 在3項質量為“一般”的研究中,與從未吸煙者相比,正在吸煙和曾經吸煙者在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方面的結果并不一致。上述三項研究中的其中一項研究對患者的年齡,性別,合并癥和藥物使用進行了校正后顯示,與從未吸煙者相比,正在吸煙且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住院死亡率更高。
對于上述結果,作者總結說:這項對67項觀察性研究的快速回顧發現,吸煙狀況的記錄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盡管存在不確定性,但與全國流行率估計相比,大多數研究中記錄的正在和曾經吸煙率均低于預期。從現有數據來看,沒有足夠的證據確定正在和/或曾經的吸煙狀況是否與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或死亡率相關。從質量為“一般”的研究中得出的有限證據表明,正在吸煙者與從未吸煙者相比,新冠肺炎住院者的疾病嚴重性更高。
>>柳葉刀文章:
吸煙可能會增加新冠肺炎易感性
5月25日,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焦點文章《Tobacco smoking and COVID-19 infection(吸煙與新冠肺炎感染)》,文章通訊作者為南非開普頓大學醫學系格羅特舒爾醫院的Richard N van Zyl-Smit。
Richard N van Zyl-Smit在文章中認為,全球煙草預防和戒煙的焦點主要是非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等疾病相關的死亡,電子煙的大部分宣傳焦點也都是可以挽救數十億因這些非傳染性疾病而喪失的生命。然而,傳染病大流行期間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感染性并發癥風險才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文章指出,吸煙會通過幾種機制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風險。吸煙會損害免疫系統,而且由于免疫功能受損,潛伏性和活動性結核感染的風險幾乎會增加一倍。具體來說,吸煙會影響巨噬細胞和細胞因子的反應,從而影響人體抗感染的能力。同樣,吸煙者患肺炎球菌、軍團菌和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風險比非吸煙者約高3-5倍。由于肺炎球菌受體分子(血小板活化受體因子)的上調,肺炎球菌更容易在煙草和電子煙的使用者體內粘附和定植。吸煙者感染流感的風險是非吸煙者的5倍。
Richard N van Zyl-Smit在文章中介紹說,機理研究認為,感染易感性的增加可能是由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受體的上調,ACE2受體是新冠病毒侵入宿主粘膜并引起活動性感染的主要受體,這是該病毒特有的機制。當前吸煙者的ACE2表達水平高于既往吸煙者和非吸煙者。此外,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和ACE2基因表達之間存在關聯。盡管存在這種聯系,但ACE2受體表達水平和可用性的改變是否會影響死亡率仍有待探究。可以確定的是,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s)和血管緊張素2受體阻滯劑(ARBs)不會增加患者感染和死亡的風險。這說明了,吸煙可能會增加新冠肺炎易感性。
但Richard N van Zyl-Smit在文章中還稱,法國公布的未經同行評議的數據表明,吸煙可能會通過和乙酰膽堿受體相互作用而對新冠病毒感染有潛在的預防保護作用,但這些數據尚未得到證實,也不應作為支持開始或繼續吸煙的證據。
Richard N van Zyl-Smit強調,COVID-19研究的難點是要有足夠大的樣本量來校正混雜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種族、性別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這些因素都可能與吸煙和不良預后相關。此外,目前尚無證據表明電子煙會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
此外,文章還希望收集更多數據以確定吸煙情況對新冠肺炎感染的影響:對于每一個接受新冠肺炎檢測和其他呼吸道傳染病檢測的人,都要詢問他們的吸煙史。所有與篩查、檢測、入院、通氣、康復和死亡相關的結果都需要結合吸煙狀況進行評估,并根據缺血性心臟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共病情況進行調整。
“最后,我們應該努力實現全球無煙化。抗煙戰役應該繼續下去,幫助吸煙者永久戒煙。” Richard N van Zyl-Smit表示,醫生們不愿看到有人幸免于新冠肺炎之后卻罹患肺癌或慢阻肺,因此任何短期干預都需要有長期的可持續性。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