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匹茲堡大學的3名研究學者在其發表的研究論文中指出,電子煙危害遠小于卷煙,應將“電子煙可獲得性”(E-Cigarette Availability,簡稱ECA)作為一項煙草減害戰略。
《煙草減害倫理:從功利主義、生物倫理學和公共衛生倫理學角度分析電子煙可用性》
“電子煙可獲得性”,是一項鼓勵煙民改用電子煙的群體性干預措施。它包含兩層含義:讓煙民清楚知曉電子煙比卷煙減害,并確保他們能方便地獲得電子煙。
論文作者指出,“電子煙可獲得性”得到了公共衛生倫理和生物醫學倫理兩大倫理框架的支持。“電子煙可獲得性”能幫助煙民減少健康風險和危害,并讓煙民自己做出健康決定,符合尊重個人權利和自主權原則,促進了社會公平和正義。同時,用“電子煙可獲得性”實現公共衛生目標,比傳統的控煙做法,遇到的限制最少。
生物醫學倫理框架曾提出四項原則,即尊重自主權、仁慈(增加患者福利)、非惡意(避免傷害患者)和正義。電子煙危害遠小于卷煙,讓煙民改用電子煙,可以使煙民避免傳統煙草帶來的危害,因此符合仁慈和非惡意的原則。
更重要的是,這一方案還完全滿足了尊重自主權原則的倫理需求。
尊重自主權,指尊重個體根據自身意愿做出知情決策的權利。為煙民提供電子煙產品及電子煙減害信息,可保證煙民在不受任何強迫和欺騙的前提下,根據自身價值觀和偏好自愿做出選擇,是尊重煙民權利的體現。
公共衛生倫理框架始終強調,實現公共衛生目標應盡量減少侵犯個人權利和自由。即便是晚年才開始戒煙的煙民,也擁有追求減害的權利和自由。他們的權益一樣需要保障。
“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定義的幸福,無論煙民決定戒煙還是改用電子煙,我們都應表示尊重。”美國匹茲堡大學的Rebecca Thomas說,她也是本篇論文的作者之一。
既然煙民的個人權利應該得到尊重,為保證煙民做出明智決策,提供準確的電子煙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
以去年媒體報道的美國肺病為例,當時已有研究證實,導致此事件的原因是使用了非法添加THC(四氫大麻酚,一種從工業大麻中提取的高濃度化學物質)成分的黑市煙油,與正規電子煙無關。CDC美國疾控中心卻一度無視研究結論,將病因歸咎于普通電子煙,直到今年3月才更正相關信息。
作者認為,這種做法看似在保護消費者,實則弊大于利:“不僅讓已經改用電子煙的煙民重新吸煙,也沒有讓大家避免真正的罪魁禍首——黑市THC產品”。
公共衛生倫理框架指出,實現公共衛生目標,理應使用限制性最少的干預措施。就煙草減害目標而言,為煙民提供電子煙的限制比禁售電子煙以及所有煙草制品限制更少,因此符合其倫理需求。
此外,為煙民提供電子煙產品及電子煙減害信息,還可為弱勢群體提供更便宜的減害方案,減少社會健康差距,促進社會正義。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煙草每年造成超過800萬人死亡,煙草減害勢在必行。“大量證據表明電子煙比卷煙危害小得多,公共衛生倫理框架和生物醫學倫理框架均證明電子煙可用性符合倫理,是一項有益舉措,因此應鼓勵煙民改用電子煙。”論文指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