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轉自第一營銷網 從個人層面看,關系管理就是經營好自己的人脈。關系管理的真義是營造信任與和諧的環境,因此,作為領導,需要“誠”和以身作則,以此來創造愿景和——這是營造信任環境的基石。
??? 中國是“關系社會”,也是“人情社會”,因此,在企業內部,不可避免地會形成一個個圈子(好的是,壞的是派系)。好的關系管理,就是要讓這個圈子有疏、有密、有內核、有外延,而且圈子與外在環境要保持和諧。為此,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兩個平衡:第一,平衡圈子的邊界,讓其可伸可縮,可大可小;第二,平衡圈內利益和圈外利益(即人情交換和公平法則)。
??? 誠——用價值愿景引導關系
??? 中庸之道強調天下至誠,為的是創造愿景、創造價值觀。為什么要強調“誠”?簡單地說,理念相同的人,可以用最省的成本維護非常好的關系。
??? 大家知道,對于圈內人,一定要講感情,如果不講感情,什么事情都公事公辦,你就無法得到他們的效忠,也很難形成核心團隊。但問題是,對圈內人講感情的同時,還要對圈外人講公平——你不講公平,人家會說那是一個小圈子,針插不進,水潑不入,你的圈子就會越縮越小,因而不能擴大圈子,擴大團隊,去完成更大的任務。今天社會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有一群領導,只會用錢和權力誘惑越來越多的人集中在這里(小圈子),然后搞利益交換,這群人胃口越養越大,只會到外頭去像吸血鬼一樣吸取資源,最后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 為什么“誠”如此重要?第一,誠的目的是要為組織建立一套價值與愿景,因為理念相同的時候,我對你好,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理念,在這個理念底下你做事這么認真,這么努力。別人是比較被動的,而你什么事情都是主動的,我不對你好,我對誰好?因為“誠”建立了一個組織和團隊的愿景,大家因為有共同愿景而走到一起,因此就可以建立一套規范,讓大家都知道什么應該獎勵,什么應該懲罰。雖然你是我的親信和班底,雖然我們兩個是最緊密的伙伴,但別人不會吃你的,因為你就是在理念上跟我走得最近,也因此而付出的最多。這就是為什么,中庸之道首先談的是“誠”,天下至誠。
??? 以身作則——用文化引導關系
??? 第二,中庸之道的“誠”要以身作則,為的是創造企業文化。領導要想有怎樣的組織文化,就要如此作為。再多的口號、教條、訓話都是假的,可以忽悠得人一時,但卻不能永遠忽悠,遲早會失去他人的信任。建立企業文化后,大家就會擁有共同的評判標準。所以,我對你好,人家不會眼紅。當你表現不好的時候,你也很清楚的知道,你現在對不起我了,即使把你趕出圈子之外,你也沒有任何怨言。
???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懲罰李平就是范例。諸葛亮把李平貶到偏遠之地梓潼郡(今天的四川北邊)。當諸葛亮死的時候,李平竟然大哭,說我努力地表現,就是希望諸葛有朝一日知道我是徹底悔改了,他今天死了,再也沒人看到我了。諸葛亮把對手貶出去,但人家還可以心服口服到這種程度,這是怎么做到的?這才叫做關系管理,而不是你天天搞權錢交換,權名交換,甚至權色交換,來搞一個小圈子。現在很多領導只會這一套,根本不懂什么叫關系管理,所以只會把自己的圈子越經營越小,越經營越不叫做信任關系,而是互握把柄的恐怖平衡。
把握兩個平衡
??? 在中國企業內,不可避免會形成一個個圈子。簡單地說,圈子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個人中心。即圍繞某個人為中心,而來。因此,圈子經常會以某人命名,例如張總的圈子,王總的圈子;(2)差序格局。即有親疏之分,越內圈的人會得到更多的關心、資源、方便以及參與決策的機會等,而越外圈的則相反;(3)人情交換。在初期,圈子領導和圈子成員以工具交換為主,隨著長期的情感經營和利益交換,工具性關系可能逐漸變為情感性關系(圈子成員變為領導的“自家人”),進入內圈的成員可以獲得利益,圈子領導也能拓展實力,獲取更大的利益,成為利益一體化的共同情感;(4)邊界模糊。所有人都想進入更大的圈子并同時發展自己的圈子。圈子領導會挑選新成員進入內圈,同時也會將某些人邊緣化。因此會出現圈子內外進進出出的情況。
??? 好的關系管理,就是要讓這個圈子有疏、有密、有內核、有外延,而且整個圈子與外在環境要保持和諧。這樣,才會創造出內內外外關系的信任感,并保持機動與彈性。
??? 如何才能做到?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兩個平衡:第一,平衡圈子的邊界,讓其可伸可縮,可大可小;第二,平衡圈內利益和圈外利益(即人情和公平)。
??? 平衡圈子的邊界
??? 經營人脈不簡單,不是說我今天拉了一大堆關系,就叫經營人脈。要經營不同層次,有的是你的班底,有的是你的熟人,有的是你的外圍,然后你要保持可伸可縮,只有可伸可縮的人脈網,才有彈性。
??? 圈子不能縮得太小,否則就會導致圈內人過度索取。這群人都是你的好兄弟,動不動要這個,要那個,你都得滿足,一旦不滿足,他就會抱怨:“你看看我做了你的圈內人,我一點好處都沒有。”因此,圈子一定是要流動的、開放的,不斷地讓新人進來,同時,老人又能夠得到尊重。最怕的就是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一群人掌握了圈子的所有資源,使這個圈子越變越小,別人想進都進不來,變成了一個封閉的圈子——圈子的固化是圈子發展過程中最忌諱的事情。第二種情況是,圈子進來的一些小人,排擠掉了“打天下”的班底,出現“新人笑,老人哭”的局面。
??? 圈子需要可大可小,還要有彈性,隨時能夠動態組合一群人完成一個任務,很可能還有大量的人情債可以延遲支付,等到積累足夠多的資源時,才來償還,即人情債可以先欠著。
??? 要經營這個彈性空間并不容易:當圈內人開始有各種需索或者隨時讓你還人情,你怎么應付?有時候,你需要把一些人拉到越來越內的圈子,但又不能讓他們都變成你的核心。在必要的時候,你又需要把個別人的關系給搞疏一點。但同時,又不能讓人家說你忘恩負義。否則,你只能“玩”這一次,以后人家就再也不陪你“玩”了。如何才能避免這一點?這就是前面所講的,你需要“誠”和以身作則,只有這樣,別人才會心服口服,沒有任何怨言。
??? 平衡圈內利益和圈外利益(即人情和公平)
??? 中國人特點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就是說,在一個圈子中,最重要的是利益均分。西方人更在乎程序公平,只要分配機制是公平的,最終分配結果是多少沒有關系。
而中國人則更看重結果公平,這就需要組織中的領導人能“一碗水端平”,不能讓某些成員覺得不公平,否則他們就會認為受到了排擠,從而對團體和組織離心離德。另一方面,作為一個領導,在整個大的組織內,當然要追求公平。但對自己的親信和班底,又必須奉行人情法則,需要根據關系的親疏遠近加以照顧,否則就會引起不滿和抱怨:“我付出了這么多,為什么要和其他人均分?”因此,如何平衡人情和公平,是每一個領導都面臨的問題。
??? 每個領導都有自己的班底和親信,這是個小圈子,但是如何能夠用感情和人情交換帶動這個小圈子,又不會讓外圍的人的覺得不公平,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現在國內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圈子越縮越小,只對圈內人好,對圈外人不公平,從而形成了利益集團,導致圈外人越來越怨恨,越來越想對抗。從政府領導到企業領導,甚至到學界的學術精英,都只會玩這一套,權錢交換、權色交換、權名交換、權權交換,玩到最后實際上都是把你的人脈越縮越小,越來越讓外面的人覺得不公平,這絕對不是好的關系管理之道。
??? 好的解決之道是,領導在照顧圈內人利益時,能夠給出合理的理由以及大家都能接受的分配標準。此外,根據許瑯光的“情景中心”理論,中國人隨時都在劃分圈子內和圈子外,你既不能總是使用公平法則,也不能總是使用人情法則,而是相互使用。成功的領導往往既讓圈內人感受到人情法則,又讓圈外人感受到公平法則,動態地把這兩個原則平衡得很好。至于何時公平法則多一些,何時人情法則多一些,則需要依據具體的情景而定。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