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轉自《東方煙草報》 370多年前,年逾五十的徐霞客來到黔滇桂交界處,被眼前美景深深折服,留下了“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形勝”的贊語。這里便是如今的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作為世界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黔西南州峽谷天溝縱橫、峰巒波濤如聚。
然而,美麗的峽谷對于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而言,則意味著生存的壓力。自古以來,他們就面臨上山缺水、下山缺地、生活在半山腰缺水又缺地的窘境。在這樣的環境里,再美的山水也解不開生活的愁緒。
隨著西部大開發和產業扶貧的推進,我國西南部已有許多喀斯特地區擺脫貧困,走向富庶,黔西南州也不例外。近年來,該州依托優越自然生態條件,著力發展煙葉產業,特色鮮明、質量上乘的“山地清甜香”煙葉受到了卷煙工業企業青睞,也讓當地煙農過上了相對富足的生活。
“種煙有了水,就像畫龍點了睛”
3月末,在黔西南州蜿蜒曲折的山路兩旁,大片的油菜花金黃惹眼,雪白的梨花隨風舞動。遠遠望去,平鋪的金黃,高處的雪白,一派“金海雪頂”。點綴其間的桃樹,也用緋紅的桃花映紅了行人的臉龐。
“再過兩個月,移栽后的煙苗返青,大片的綠將取代漫山遍野的姹紫嫣紅,成為黔西南州新的美麗景觀。”指著山上的煙田,黔西南州煙草專賣局(公司)局長(經理)伍崇峰向記者介紹。隨著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不斷深入,成方連片的煙葉種植模式逐漸得到煙農推崇,種煙也由以前養家糊口的“營生”變成了如今勤勞致富的“捷徑”。
然而,2005年以前,在這里發展現代煙草農業還是令人頭疼的事情。“種煙不找錢(找錢,賺錢的意思),哪個會種嘛!”3月22日,在普安縣雪浦鄉,煙農劉明能聊起當年的情景便直搖頭。
“后來怎么找錢了呢?”記者不解。
“種得多了,多了就找錢了嘛!”劉明能回答。
“那為什么一開始不肯多種?”記者又問。
“沒有水,哪個敢多種?多種多賠嘛……”
原來,黔西南州雖然有高原湖泊200平方公里、大小河流100多條,卻春旱頻仍。每年春旱來臨,聽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碧水清泉和救得急、解得渴、潤得田就完全成了兩種概念。“沒水肯定不敢多種嘛。老天遲遲不下雨,移栽不成就變成了受災,種得越多,受災越重!”在普安縣羅漢鄉,鄉人大主席高太寬和劉明能的說法一致。
因為春旱,煙苗移栽只能靠“望天水”,煙葉種植“能找錢難致富”的困境難以打破,勤勞樸實的煙農過著拮據的生活;因為春旱,規模化種植的格局遲遲不能形成,現代煙草農業推進起來十分吃力。“只有解決水的問題,才能實現規模化種植,才能發展起現代煙草農業,才能真正幫到煙農。”伍崇峰說。從2005年起,黔西南州局(公司)啟動了小水窖工程。
王軍和劉明能一樣,都是雪浦鄉最早修建小水窖的煙農。如今,他們已是遠近聞名的煙葉種植大戶。“以前自己沒得錢搞,后來煙草公司給補貼錢,我們才搞的嘛!”王軍介紹,2005年,他響應煙草公司號召,在自家煙田旁修建了30立方米的小水窖。“錢都是煙草公司補貼的,我就出了點力,算是白撿了一個小水窖。”他說道。
讓王軍沒有想到的是,看似“白撿”的小水窖,卻讓他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平時下雨小水窖里會積些雨水,遇到特別干旱的年份,煙草公司就組織送水車往小水窖里加水。”王軍說,自從有了小水窖,他就敢進行規模化種植了。2005年,他種了3畝煙;第二年,增加到5畝。去年,他種了50畝,在受災的情況下依舊收入了10多萬元。
小水窖功能日顯,讓種煙鄉鎮黨委政府喜上眉梢。“煙草公司在產業扶貧中讓煙農種煙有了水,就像畫龍點了睛。”普安縣羅漢鄉黨委書記鄒永強向記者介紹,現在,現代煙草農業得到了推進,煙農種煙賺了錢,致富有了路,觀念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全鄉的發展都跟著受益。“算起來,小水窖可是一眼映出了煙農新希望的泉喲!”
而在黔西南州局(公司)黨委一班人心里,除了關心小水窖的實際效果,更關注其能否持續發揮作用。“除了采用煙農自建、自管、自護的模式,我們還加強建前審核、建后復核,確保小水窖建有所用、建而能用、建而管用。”黔西南州局(公司)副經理彭宇介紹,“如今,煙農都把小水窖當成了自家的‘井’,用得到,管得也好。”
3月22日,采訪途中,見一戶人家門前建有小水窖,記者于是敲開了他的家門。“這個建了3年了,是我家的第4個小水窖。最早的是7年前建的,現在都在用。”主人告訴記者。以前煙田都在半山腰,小水窖也建在山上;后來門前的田地種了煙,小水窖也跟著建到了家門口。“平時家里洗衣、洗澡用的水,都從這里抽,我家還安了太陽能熱水器。”他向記者說道。
“以水養了水,就像過河有了橋”
??? 3月23日,普安縣涼水村古井組煙農周德華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則故事:去年的大旱讓煙葉遭了殃,從4月旱到9月,春旱演變成春夏秋連旱,移栽下去的煙苗枯死很多,有人就抱怨煙水工程不管用。周德華等煙農一聽不干了,跟他們理論了起來:“煙水工程怎么就不管用了?這煙葉遭旱和人長病一樣,偶爾不下雨,煙葉就旱得‘長病’了。煙水工程是‘藥’,小病吃藥能治過來;但老天下雨才是‘糧食’,整月整月不下雨,‘糧食’都斷了,不吃糧只吃藥,能活?”
普安縣有很多以“水”、“井”命名的村組,反映了當地村民對水的渴盼。古井組以古井為名,因其村里確有一口古井。不過,一口井遠不能滿足數百戶村民的需求。“在井邊等半個小時才能接滿一桶水。水少人多,大家只能排隊等。往往是第一個人接完走了,第二個人在井邊再等半小時。為了接上水,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等。要是排隊排到晚上,就得帶鋪蓋去井邊。”周德華的同鄉王輝告訴記者,從小他就習慣了井邊等水的日子,也想象不到有活水的日子會是啥樣。后來,煙草公司修了管網,有了活水,“想都想不到的日子來到了”。
王輝所說的“活水”,是指擰開水龍頭就自流的水。2010年,普安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在涼水村放馬地修建了提水站,又以提水站為起點鋪設了管網。附近高海拔處三岔河的水通過管道自流到提水站后,又通過閘門沖進了管網中。煙農擰開管樁上的水龍頭,活水就流進了煙田。2011年,當地政府又出資將管道延伸至村民家中,村民擰開自來水龍頭,活水就進了家,再也不用去井邊等水了。去年,當地遭遇自1953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時期最嚴重的旱災。提水站中止了對煙田的供水,全力保民生,這才有了煙水工程對煙葉抗旱“管不管用”的爭論。
“煙水工程建好后,我們和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共同制定了詳細的用水章程。保民生優先于保生產,也作為其中重要的一條。”普安縣局(分公司)局長(經理)張大信向記者介紹。在他看來,切實有效的用水章程、落實到位的管護措施和修建煙水工程同等重要。“因為只有管得好才能用得好,才能真正使河水變活水、活水更長流,煙農才能持續受益。”張大信說。圍繞“讓活水更長流”,在普安縣局(分公司)的積極推動下,當地探索建立了“以水養水”的管護機制。
“以水養水,就是通過向受益村民收取一定的費用作為管護資金,確保對用水設施的長效管護。”普安縣煙基設施管護辦公室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煙基設施管護辦公室是新成立的部門,負責煙基設施管護。放馬地提水站建好后,煙草公司將其產權移交給了當地鄉政府,由鄉政府煙基設施管護辦公室進行管護。在具體管護過程中,當地鄉政府結合實際,將放馬地提水站及管網的管護工作委托給了鄉水利辦,因為他們更專業。水利辦隨后成立了供水工作站,水利辦主任兼任供水工作站站長。鄉政府管護辦則負責對管護工作進行監督。
用水有償、以水養水,受益煙農答不答應呢?
“咋不答應?收費不高嘛!”古井組煙農鄧文說,“關鍵是移栽用得上,種煙找了錢。”在涼水村長壩組煙農劉國彩看來:“水費高低倒在其次,主要是收多少由村里‘一事一議’,這最合人心。”周德華則擺出了他的道理:“以水養水,就跟修橋過河一樣。修橋有投入,但圖的是長遠。以水養了水,就像過河有了橋。”不過,在涼水村的煙農中,最高興的還屬王輝:“每天沿著管網檢查,水走到哪我就走到哪,大家用水出了什么問題也都找我,忙著哩!”原來,他已如愿當了一名供水工作站的工作人員,負責管網的日常管護,手機號碼也成了大伙兒的“用水熱線”。
“設施重維護,持續發展寬闊路”
??? “有水敢種煙,種煙能找錢”,“現代煙草農業好,水、路、棚、炕(烤房)都來了”,“煙葉要提質,一學二管三設施,學向煙技員,管理在煙田,設施重維護,持續發展寬闊路”……在黔西南州,依托規模化種植實現勤勞致富的煙農走出了“喀斯特式貧困”,“現代煙草農業”、“煙葉提質”、“設施維護”等新詞語、新觀念被編入了歌謠。“尤其是‘設施重維護’,隨著現代煙草農業的推進,煙水、煙路、烤房、大棚等數目漸多,年份也漸久,其對煙農增收致富的支撐作用也更加明顯。在建好的基礎上切實管好、用好,異常重要。”伍崇峰坦言。
事實上,從煙基設施建設伊始,“確保持續發揮作用”就作為一個突出命題被黔西南州局(公司)擺在重要位置,也正因為此,他們才在小水窖、管網等煙水工程的管護中較好地推廣了“自建、自管、自護”及“以水養水”等模式。然而,黔西南州局(公司)也認識到,僅僅依靠推廣這些模式還遠遠不夠,煙路、烤房、大棚等也應納入管護范圍。這就需要從制度、機構、人員、資金等方面綜合考慮。在他們的積極努力下,2010年10月,《黔西南州煙葉生產基礎設施項目管護辦法》分別在州委、州政府獲得通過。
《辦法》針對煙基設施管護制定了兩項重要措施:一是在縣(市)設立管護機構并作為縣(市)政府常設機構,解決“誰來管”的問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