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摘自《紅塔時報》 引:我們現在可算是生活在互聯網時代,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進一步發展,我們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物聯網時代。物聯網技術就像一臺強大的引擎,被京東商城、順豐快遞等電商、物流企業引人,在各自領域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引領了消費潮流,并且站在了行業發展的前端。
2013年底以來,國內各類實體經濟爭先恐后與互聯網聯姻,掀起了互聯網經濟的波浪:2013年12月6日,被喻為中國企業家中的思想家張瑞敏與“網神”馬云握手,意欲加快平臺型企業建設,實現其“市場鏈”管理及“人單合一”的發展模式。2014年2月24日,東軟集團與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全球范圍內就政府與公共事業、企業、IT運營等面向云業務領域展開合作。次日,TCL集團正式宣布,推出“智能+互聯網”與“產品+服務”的“雙+”戰略,通過建立產品加服務的新商業模式,從傳統的經營產品為中心轉向以經營用戶為中心。2月28日,海南政府宣告,牽手阿里打造互聯網城市。在以上事件之前,2月10日,阿里向高德地圖發出收購要約,馬云的主動出擊,爆發了國內互聯網企業(騰訊、百度等)的“內戰”,互聯網第二梯隊面臨重新洗牌的危險。實際上,兩年前電商、網購及快遞的迅猛發展,已經將互聯網這一新技術在經濟領域的運用產生的加速器、倍增器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互聯網的滲透,受到最嚴重威脅的莫過于金融。當支付寶還在如火如荼的時候,天弘基金的加盟,共同推出的可存款且大大高出銀行利率、可購買基金的“余額寶”,一時成為市場的熱門話題,攪得銀行和公募基金五味雜陳。1月16日,雙方聯合披露:余額寶規模超過2500億元。天弘基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迅速膨脹,登上了基金業第一的寶座。這讓眾多的基金公司感到汗顏。緊隨其后,華夏、易方達等基金紛紛牽手騰訊旗下的微信版“余額寶”,引發了基金業的互聯網“大戰”。相反,銀行業的反應似乎有些遲鈍。其實,銀行的信息化系統伴隨著信息技術革新的節拍而發展,其信息化程度遠高于實體企業。近年來推出的網上銀行、智能銀行、智慧網點等,無疑不是對互聯網的應對之舉。現實的殘酷性在于,支付寶、余額寶等“超級銀行”的出現,讓廣大民眾尤其是“年輕簇”消費者更加喜歡和青睞。
互聯網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絡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據悉,國外包括西方國家的互聯網金融并不像中國這樣“熱鬧”,有的連互聯網金融這個概念都沒有。這與國內銀行的利率有關,或者說與國家的利率政策有關。在存貸款利率尚未實現市場化的情形下,民眾樂于選擇更加便捷、靈活、收益高且其有網購、投資多重功能的余額寶,是自然而無須解釋、回答的硬道理,“資金總是向高收益地方流”是顛撲不破的鐵律。當然,也有專家指出,余額寶也不是完美無缺、只賺不賠的錢袋子。由于余額寶在融資、投資期限上的錯配和流動性上的錯配,在監管缺失的情況下,必然存在著“擠兌”的風險。這種風險來源于信用。陳志武在《互聯網金融到底有多新?》一書中提到,“很難想象,在一個存在嚴重誠信危機的中國社會里,基于抽象機器的互聯網金融,能夠讓人們放心到不再要傳統銀行、不再要傳統金融機構的面對面交往”。不過,在“擠兌風險”還未發生之前,在銀行利率還沒有完全市場化之前,在政府還來不及建立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制度之前,互聯網金融仍是一個大發展時期,它的熱度只會上升不會減退。這應當是一個最基本的判斷,或者說是中國人的商業邏輯。
接下來的問題是:銀行該何去何從?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環境下,在互聯網金融這一強大的外力推動下,國家定會加快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尤其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這雖不是我們所能解決的問題,但作為從事實體經營的企業管理者,應當給予高度關切和細心考量。我們所要認真思考和解答的考題是,實體經濟如何嫁接互聯網,讓企業插上騰飛翅膀。特別是以銀行為客戶的IT企業,在銀行的利益被互聯網擠占、銀行可能壓減信息化成本,或者經營模式發生重大調整的情況下,我們如何去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對未來業務進行重新定位,從而快速適應這種重大而機不可失的變化?
往長遠處看,智慧銀行的建立,人們與銀行的業務交往方式將不再是柜臺前面對面的場景,所有的交易都是在具有智能的機器上自主的去完成,確實需要與業務人員咨詢、交流時,也只會是視頻的形式顯現。這種情況再向前發展的結果必然是對銀行網點需求的減少。更具有顛覆性的事情是,比特等電子貨幣的出現,正在挑戰全球的紙質貨幣。這如同過去紙幣替代金屬貨幣一樣,又有誰敢說電子貨幣不會取代紙幣呢!到電子貨幣得到大量使用或完全電子化的時候(或叫“比特時代”)一一或許這個過程會十分的漫長,但長風破浪會有時。有人會問,到了“比特時代”,銀行會是個什么樣子?目前可以肯定的回答是,至少銀行的網點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因為人們的所有消費,都可以用于機或別的隨身電子產品,隨處刷一刷即實現了支付,個人和企業等集體單位所獲得的收益,將以電子幣形式劃在你的賬戶下。現在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比特時代”的銀行、基金、余額寶等以經營貨幣這個特殊商品而存在的這些機構,他們的功能肯定會呈現趨同性——只不過國家的貨幣政策會更加開放,監管政策也會變得更加嚴厲。
物競天擇是物種、同樣也是企業生存的不二法則。科技的力量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每一次技術的重大突破,都給經濟、軍事、文化、社會乃至民眾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沖擊和碰撞。透過互聯網金融這一“難以捉摸”的新生事物,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發展趨勢、市場環境及商業模式演變的軌跡及其規律,對于實體企業而言,至少有以下啟示可以為我們順勢謀變指明前行的方向。
其一,互聯網的發展,日益打破了企業的界線,傳統制造業必須“觸網”,否則,未來必然會消亡。下這個結論,也許過于武斷或者還為時過早;然而,產品如果離開網絡將成為沒有價值的庫存品乃至“廢品”的事實已經屢見不鮮。正如張瑞敏所言:“失敗者經營的是帶圍墻的花園,成功者經營的是開放的平臺”。
互聯網的發展,日益打破了企業的界線,傳統制造業必須“觸網”,否則,未來必然會消亡。下這個結論,也許過于武斷或者還為時過旱;然而,產晶如果離開網絡將成為沒有價值的庫存品乃至“廢品”的事實已經屢見不鮮。
其二,企業如何“觸網”?因其客戶不同、所處的行業不同、經營的業務不同,必然有不同的“觸網”路徑和方式。比如,以大眾消費為目標的企業,對網絡及電商的依賴程度最高,而對于以公司法人、政府或特定對象為客戶的企業,由于受眾范圍和交易量有限、或市場化較低,缺乏“觸網”的緊迫性,很容易固守傳統的營銷方式,更加需要的是“互聯網思維”。當然,如能調整和拓展業務范圍,跳出固守的藩籬,是不失為一種權宜之計;如能徹底轉型,則會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三,互聯網對金融的影響主要是改變了其銷售渠道和金融產品的獲取方式,使得金融交易成本大大降低。這就是新技術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技術驅動型的創新告訴我們,優秀的、一流的企業,永遠屬于那些擁有前沿技術研發能力團隊的公司;若不能成為一流,也要特別關注新技術的發展趨勢,高度重視新技術的運用,通過創新商業模式來共享新技術的成果。這就是聰明的、開放的、包容的企業家的商業智慧。
其四,互聯網對于其他行業的影響,也是基于同樣的原理。可以預見,商品店、實物店式的傳統營銷方式將會逐步退出市場舞臺,或只保留不能完全市場化采購的那么一小部分足矣。“小米”手機之所以能夠創造3年時間實現300億元營銷規模的神話,正是緣于雷軍以敏銳的洞察力,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工具,以高信價比的產品吸引和挖掘特定消費群體,實現了無縫隙的交互、高信賴的交易。用政治的眼光去解讀,互聯網時代,不僅拉近了生產商、供應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物理距離,簡化了流通環節,消除了信息不對稱的障礙,而且更重要的是更好地實現客戶端的體驗,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及價值觀,這也是我黨的群眾路線在商業活動中的具體運用。
其五,沒有趕上“末班車”怎么辦?其實,并非所有的企業都需要互聯網。即使是關聯度極高的IT制造商,錯過了互聯網的盛宴也不怕,可怕的是思想僵化、思維停滯、缺失愿景、固步自封、拒絕創新。做企業如同做人,總是潮起潮落、一波過去又來一波。做有準備的人,比什么都重要。后面還有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業務新領域的好戲,等著我們去做更精彩的表演。特別是身在"云里霧(物)里"的人們,就看你的眼力和定力了。
煙草行業多年的物流現代化與信息化建設為煙草物聯網發展打下了基礎,煙草物聯網是打造高水平的行業供應鏈物流的重要支撐,也是支撐行業生產經營與科學決策的重要手段。煙草物聯網借助射頻識別技術、傳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通訊網、互聯網,實現煙草的全自動化倉儲、倉儲智能控制與實時監控、煙草產品與品牌智能追溯、煙草配送可視化,實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