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本文緊扣“作品創新”這一主題,并從自身經歷出發,引用大量經典案例,深入淺出,大力倡導作品“理念、角度、寫法”的“三大創新”。對于一件作品,涵蓋學術論文、調研文章、評論和新聞,以及詩詞、散文等文學作品,揭示了要在一定范圍內得到讀者或學術界廣泛認可,要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就必須具備一個重要的條件,即創新。作者認為,“理念創新”堅持“三要有”和“三不可”,也即:要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不可作表面文章;要有一種執著精神和科學態度,不可敷衍了事;要有愛憎分明的思想情懷,不可人云亦云。在“角度創新”方面,作者闡明沒有角度就沒有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創新,沒有創新,稿件也就沒有生命力。在“寫法創新”上,作者極力主張:新、活、短、快,即標題較新穎、措詞較活躍、文章較短小、刊發較快速。
對于一件作品,包括學術論文、調研文章、新聞和評論,以及詩詞散文等文學作品,要在一定范圍內得到讀者或學術界廣泛認可,要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就必須具備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創新。筆者認為,創新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理念的創新
計劃經濟曾經長期束縛我們的思想,前怕虎后怕狼是永遠做不成大事,只要有一種全新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敢闖敢干的精神與實踐就要肯定,寫文章也應該如此。
創新要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不可作表面文章。記得筆者2002年2月就完稿的《卷煙市場治理良策》,相繼在《湖南煙草》、《企業家天地》和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學習與實踐》中刊出。之后,筆者獲得了中國社會科學院 “改革先鋒”的稱號。這著實讓筆者“風光”了一回,但好戲往往還在后頭,因為,形式上的“風光”似乎算不了什么風光,或者說其重要程度永遠沒有超過論文新穎觀點蘊含著實際意義本身,即創新意識的本身。或許人們事后才會發現,把卷煙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歸結為“思想認識上的制約”、“利益分配上的制約”、“品牌結構上的制約”三個大的方面,從地方政府、中央稅收分配體制、煙草行業自身去剖析根源,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可以這么說,本文“解決問題的對策”是具有前瞻性、尖銳性和緊迫性,如:各級政府成立卷煙市場長期而不是短期的整治機構……反對各種形式的地方封鎖行為,省內外卷煙要根據品牌品位和市場需求有計劃的“出口”或“進口”……為了對三、四類卷煙有重點、有選擇的有效保護,這些都是通過十年實踐證明了的真理。文章敢于說話并挑刺,甚至提出了“2001年6月國家開始實施的卷煙消費稅改革與中國國情不符”及其理由……文章當時提出的這些理論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肯定,值得慶幸的是,或者說最重要莫過于筆者的上述理想絕大部分已經變成了現實,與國家現行的卷煙生產、銷售、稅制及市場治理政策幾乎如出一轍。
又如,2003年2月上中旬針對中國南方開始出現“非典”疫情,筆者的《淺談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又出盡了“風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要樹立“大安全“觀念和建設“大宣傳”格局理論,在對當前“非典”具體運用的最終體現是:“開展廣泛的預防宣傳活動,發放通俗易懂的宣傳資料,以及選擇在車站、碼頭、學校、工廠、商場等人群集中的地點廣泛宣傳等。”當時,作者的言論,在多家平面媒體工作的朋友都為此捏了一把汗,一致認為,要刊登就要刪除這一將會引起人們“恐慌”的觀點。筆者卻堅持:論文的精髓就是觀點的創新,觀點的創新就是其實質和靈魂,沒有精髓等于沒有靈魂,沒有靈魂的表面文章等于沒有社會責任感,所以,實質永遠重于形式。煙草行業權威媒體的中國煙草雜志卻看重了這一“精髓”和“實質”,并用盡可能快的速度刊出,但客觀上由于雜志發行在時間上的相對滯后,文章刊出時,這一“滯后”的“恐慌”觀點已經被各級政府所重視并廣泛運用。
創新要有一種執著精神和科學態度,不可敷衍了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大慶之際,筆者的《祖國啊,煙草人的母親》在文學界又有了一定的影響,筆者整整用了一個雙休日,完成了《祖國啊,煙草人的母親》創作的初稿。之后的五十多天過去,卻遲遲未向媒體投稿,有朋友問及原因,筆者以為,今天改點,明天改一點,有時請旁觀者提提意見,一來增加趣味,二來會讓作品更成熟一些,以“顯擺”煙草人對祖國的熱愛。筆者總覺得,創作的科學態度決定一切,創作前前后后的認認真真,必然會不斷提高作品的含金量,當然,《祖國啊,煙草人的母親》也只能算得上“含銅量”甚至“含鐵量”了。也許有人會說,寫一首詩歌恐怕用不著一個多月時間吧?誠然,如果把“創作”只會當作“故作”,不描準在“創新”上下功夫,不認真去對待和思考,草草了事,或者去“菜市場”隨便撿一撿別人的“爛葉子”,或者干脆閉門造車甚至改頭換面地實行“拿來主義”,心甘情愿地去貪吃別人的“口水菜”,固然是一件最輕松的“分分鐘”。
創新要有愛憎分明的思想情懷,不可人云亦云。一篇論文要有思想性,如果去認真讀一讀《毛澤東選集》和《鄧小平文選》,我們不難發現,“思想性”的重要性更會在人的大腦里根深蒂固。筆者認為,沒有思想性的論文或調研文章就是“工業垃圾”;沒有思想情懷的詩詞歌賦或散文小學作品就是“生活垃圾”,而愛憎分明的思想情懷又集中表現在主題鮮明上。對于詩人、詞人及其作品來說,如果沒有充滿感情、激情、靈感、聯想,如果沒有愛憎分明的思想情懷,如果沒有用大毅力去執著地體驗和感受生活,如果沒有對“頌揚或批判主題及其襯托物或支撐物的內涵和環境”進行最細膩把握,如果沒有日常的“不積硅步”,創新就沒有“神的力量”,要達到“至千里”的境界是斷無可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年年磨一劍” ,以及辛棄疾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恐怕就是這個道理。
什么是“頌揚或批判主題及其襯托物或支撐物的內涵和環境”呢? 對這個命題在網上無疑無法搜索。如果主題是“大夏”,襯托物或支撐物可以是“磚”或“瓦”,當然也包括裝修,“磚”、“瓦”、裝修等內外在質量和不屈不撓“精神”,其所構成的整體形象就是內涵和環境。以作者的頌揚詩歌《祖國啊,煙草人的母親》為例,其主題就是歌頌煙草人的母親——祖國,襯托物或支撐物的環境和內涵就是煙草兒女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熱愛,就是煙草兒女的情感表達與行動奉獻。襯托物或支撐物作者用了大量典型事例說明之。開頭兩句:“您煙草兒女的肩和心”和“天然承擔著熱的責任和愛的奉獻”是總括性的。第一句的“肩”和“心”分別對應和襯托第二句的“熱的責任”和“愛的奉獻”,這兩句應該說,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
辛棄疾被稱之為詞壇飛將軍,根本的原因: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詞人,是中國歷史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英雄豪氣,兒女濃情,柔腸寸斷,像一座永遠不老的青山,散發著無盡的人格魅力和生命風采;他膾炙人口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被人們廣為流傳,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
第二,角度的創新
寫文章要講角度。道理很簡單,沒有角度就沒有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創新,沒有創新,稿件也就沒有生命力。但角度創新非一日之寒,找個角度不是很容易,創新角度就更不容易。如果要寫一位新時期有開拓精神的優秀煙草站長,應該圍繞他立足于現代煙草農業和可持續發展這個大位置、大角度去做文章,找出煙草站長這個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平凡中的閃光點就是新聞工作者要抓的角度,這就是“樸實與平凡的力量”。也只有這樣,才能賦予作品全新的創作理念。以新聞報道為例, 如果說,報道一個充滿新思維的人,作者首先就要有新的理念和角度。筆者認為,新的理念和角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敢于突破起點低、眼眶窄的傳統思維方式,把視野放在報道思想性和選材的特色上;二是從標題到內容不就事論事和不就事報事,如果標題和內容凡是按照“就事論事、就事報事”流水帳式的死套路,這樣無疑不會新鮮,還很可能會千篇一律。因此,要敢于發現、捕捉和提煉“新聞人物”最具時代精神和超前意識的“點滴”。
最后,寫法的創新
寫法的創新著力要突出四個特點:
一是標題較新穎。俗話說:“看書看皮,讀報讀題。”筆者的《馬麗站長要姓站》、《“局長師傅”》、《胡秘書的“三同三”帶去參賽》、《老關把關》等作品被《東方煙草報》等媒體刊登,就是抓住了編輯和讀者的眼球,這樣的標題搶眼、“抓人”,且有意境、美感和懸念,往往能吸引人,襯托出平凡人的不簡單之處,也標出了人的精神,做到了精雕細刻、精耕細作、精益求精的“三精”。
二是措詞較活躍。在通常的綜合信息報道中,消息往往是硬梆梆的語言組合。要力求讓消息語言生動化、情感化,使其更具有親和力、可讀性與和諧美,變生搬硬套的大話空話為頗具有人情味的語言文字,是很值得新聞工作者思考和探究的課題。
三是文章較短小。延安時期,毛澤東把長文章比作是“懶婆娘的裹腳。”號召全黨同志遏制長文章,樹立新型的革命文風。中宣部和中國記協曾硬性規定:消息不超過1000字,言論不超過2000字,通訊不超過3000字,但如今長風依然盛行,動不動就是數千字、上萬字。文章短,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同時也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快速閱讀習慣和生活節奏。筆者以為,拖泥帶水,在網上東拚西湊,又長又臭的所謂“體面”文章,是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表現,同時,是成心消磨讀者的寶貴時間,是值得人們去批判的。
四是刊發較快速。新聞必須在有效的時間內刊發出去,否則新聞就變成了舊聞。學術論文和調研文章也同樣如此,一個新的觀點和其支撐的強有力論據,如果不及時地被媒體傳播,就會被別人認同并傳播。世界著名科學家達爾文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