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南的群山中有一座偏僻山村,名曰黃田村。從武漢乘火車一路西行,地貌逐漸從平原變成連綿不斷的群山,動車車速也驟然降低,經過近5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達黃田村所屬的湖北恩施利川市,然后再轉乘汽車,先走高速,后換鄉村公路,在群山中繞行大概1個小時才到達最終目的地——黃田村。
11月的北方早已落葉繽紛,枝頭疏落,而在這群山掩映的南方山村,卻還被大片綠色簇擁著,甚至還能看見正在開著的野花。
筆者到達黃田村的第一站是位于黃田村主干道的“致良知客?!?#xff0c;這里也是湖北中煙駐村扶貧工作隊的辦公所在地?!爸铝贾蜅!睂γ婢褪屈S田村黨群服務中心、異地搬遷村民安置的良知小區和黃田村百姓大舞臺,房屋皆青瓦白墻、錯落有致,地面經過硬化平坦整潔,一旁的香淹河緩緩流過,良知亭橫跨河面,亭中常有村民盤桓于此,說話笑鬧……
黃田村黨群活動中心、良知小區、百姓大舞臺
筆者不禁在心里驚嘆,這并不像一個貧困村呀!
在與扶貧工作隊的深入交流中,一幅黃田蛻變的“畫卷”在筆者眼前徐徐展開。而為這幅“畫卷”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就是湖北中煙的駐村扶貧工作,這項工作已經持續開展了5年。
5年來,扶貧隊員們從不知如何下手的“門外漢”變成了解農民、熟知農村和知曉農業的“好把式”,他們靠著一點點的推動和突破,讓一座閉塞、貧窮、落后的山村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筆者覺得黃田不像一座貧困村,這恰恰是5年來扶貧工作在黃田卓有成效開展的最好佐證。
筆者眼里黃田的“不貧”,背后是5年來多少個困難的破解和發展智慧的引入。
讓我們一起走進黃田的5年。
緣起——山路彎彎,聯結每一家
被齊岳山和金子山環抱的黃田村,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就像是“世外桃源”一樣的所在,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長久以來卻并不安樂。
提到過去,黃田人最深的體會便是苦,“黃田黃田,苦如黃連”,苦笑的背后是強咽下去的血淚。昔日的黃田村,土地貧瘠,道路不通,水電難進,更別說有什么產業了,貧困程度可想而知。
黃田村有10個村民小組,共416戶1540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就達到了127戶465人,綜合貧困發生率達到30.2%,是一個整體貧困村。這樣的村子,如果沒有扶貧主體和扶貧措施的持續跟進,是很難實現脫貧的。
黃田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等到了屬于自己的“救星”!
2015年10月13日,湖北中煙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組建扶貧工作隊來到了黃田。
“救星”這個角色并非一開始就自帶光環,一下子就能贏得信任和追隨,長期的貧困已經磨光了黃田人的信心和希望。
盡管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當工作隊真正來到黃田村時,還是被眼前的貧困景象所震動。道路泥濘、房屋破敗、人心渙散,而他們從工業企業乍入農村,要搞好扶貧這篇系統“文章”,難度可想而知。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面對棘手的貧困現實,湖北中煙駐村扶貧工作隊就從最基本的入戶摸查工作開始。山村村民居住分散,黃田村10個村民小組分布在約7.8平方公里的山間,扶貧隊員們全靠腳力一戶戶走訪,山間道路泥濘,他們就穿上膠鞋,一不小心就可能摔到泥水里??墒窍啾冗@樣的辛苦,當他們看到村民真實的貧困狀況,只覺得自己肩頭的責任更重了。
通過深入的走訪調研,工作隊很快發現了黃田村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地理位置偏僻導致交通不便,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要想富、先修路”找到了這個突破口,工作隊很快行動起來,他們要先把黃田的道路修好,路通了,村子便活了!
2015年冬天,黃田村的道路勘測工作便開始了,正值南方冬天陰雨天氣,給勘測帶來了很大困難,但工作隊沒有退縮,積極推進。2016年1月8日,黃田村下起了鵝毛大雪,湖北中煙總經理郜強不顧道路泥濘,頂著寒風、冒著大雪來到黃田村實地查看道路勘測工作,他還深入貧困戶家庭走訪慰問,坐在火爐旁與村民促膝交談。這樣的情景讓黃田人十分感動,如果說之前工作隊剛進村時,他們心中還有很多不信任,那隨著實際工作的開展以及這一刻領導的親自登門慰問,則讓很多黃田人開始相信:他們來扶貧是認真的,我們脫貧有希望了!
2016年1月7日,湖北中煙黨組書記、總經理郜強來到黃田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
湖北中煙在黃田村先后投入2600萬元,修建公路24公里。除了黃田村,他們還為新屋和林場兩村修建通組公路20余公里,解決了3個村子制約生產、生活的交通瓶頸。
山路彎彎,四通八達
道路通了,黃田村中曾經因為交通閉塞不得不外出打工或是到別地創業的“能人”們也開始紛紛返回村中,黃田村熱鬧起來了,也活了起來。
以修路為起始,湖北中煙駐村扶貧工作隊聚焦黃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他們為村里修建了全新的黨群活動中心及村衛生室;為村里建起了良知書屋、百姓大舞臺,供村民學習娛樂;他們還改造危房,整治河道、溝渠,建起了200立方米的安全飲用水窖,上地整治160畝,建魚塘40畝,安裝太陽能路燈360盞,安裝道路安全護欄3000米,綠化道路20公里……這些基礎設施的打造也基本被移植到湖北中煙駐村扶貧的另外兩個村子——新屋和林場。
黃田村中的良知亭
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開展,讓這座貧困山村開始改變面貌,昔日那個落魄的山村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正在恢復精氣神的美麗鄉村,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奮發——鴨稻蟹雞李子林,產業造血激活山村
除了交通不便,湖北中煙駐村扶貧工作隊在最初的摸底調查時還發現,黃田村十分缺乏主導產業,沒有產業就沒有經濟發展的“引擎”,何來脫貧?更不用說致富了!
初到黃田村,在扶貧工作隊宋玉林隊長的帶領下,筆者參觀了村里的大閘蟹養殖基地。黃田村的大閘蟹屬于高山冷水蟹,生長時間更長,肉質更緊致,而黃田村優質的生態環境也保證了大閘蟹的品質。筆者只是站在養殖塘邊就能看見水邊密密麻麻的螃蟹,長勢喜人。
在筆者采訪工作隊的當天,還恰巧碰見恩施州農科院魔芋研究所到黃田村來簽訂魔芋新品種示范推廣種植基地共建協議。通過了解才知道,這兩年黃田村的兩個專業合作社一直在試種魔芋新品種,取得了不錯的產量和經濟效益。簽字儀式當天,黃田村民還特地展示了收獲的一個重達4公斤的魔芋,讓人驚嘆!
魔芋新品種示范基地共建協議簽字儀式
此外,工作隊還帶領筆者參觀了黃田村的有機種植基地,在排列整齊、恒溫恒濕的菌棚中,羊肚菌、雞樅菌正在被細致地栽培著。這兩種高端食用菌市場銷路好、附加價值高,成為黃田村脫貧的重要產業之一。
黃田村食用菌栽培基地
金硒養殖專業合作社內,在雞舍里長成的山雞苗,被放養到提前圈起來的一大片山地中,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中生長,一些樹木被綁上了“橫梁”,可幫助山雞上下騰躍,通過這種自然的鍛煉養育,形成更具生態品質的山雞產品。
金子山下的李子林已經長成,筆者去時雖已錯過長勢最茂盛的季節,但大片規整的李子林預示著來年這里的碩果飄香。李子林下還套種著辣椒,據扶貧隊介紹,今年黃田村種植辣椒的合作社每個收入都達到了50萬元以上。
無論是大閘蟹、山雞養殖,還是食用菌的種植、魔芋種植以及李子種植,都是湖北中煙精準扶貧的產業力量所在。工作隊先后邀請專家學者和多家企業深入黃田村考察農村產業發展情況,為精準扶貧、精準施策“切脈問診”,同時為興辦集體經濟牽線搭橋、招商引資。
湖北中煙深知,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培育產業是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他們在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的基礎上,把“發展產業脫貧一批”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將扶持產業和促進集體經濟發展作為工作重心,通過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帶領貧困戶抱團發展,整體脫貧。
合作社模式的發展,促進了土地流轉,形成了適度規模經營。而合作社對流轉土地的使用,使得貧困村民既有了土地流轉收入,又有了一定的就地務工收入,他們依托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形成了長期收入來源。
扶貧工作隊還幫助黃田村成立了致良知村集體經營公司,注冊了“福主皇田”商標,以全村專業合作社為生產基地,打造標準化可追溯質量體系,讓全村農產品轉化為商業品牌,以合法的身份進入到市場。此外,工作隊還幫助村里開通了“致良知”電子商城,讓農產品可以通過電商線上銷售。
目前,黃田村已經擁有600余畝規模的李子種植產業、300畝鴨稻共生的水稻種植產業、300畝大閘蟹養殖產業、40000只的山雞生態養殖基地和20000只的蛋雞養殖基地等,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的村支柱產業。
稻鴨共生水稻種植
在支持已發展產業的基礎上,扶貧工作隊還幫助黃田村積極搭建平臺引入新產業,大棚種植、觀光農業、民宿旅游等產業相繼落地。
通過不斷優化村級產業結構,扶貧工作隊協助村里積極探索“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村集體”的631產業鏈接模式,以期形成長期、可持續的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模式。為保證村集體經濟的穩定發展,扶貧工作隊還大膽探索,形成了土地由村集體統一流轉、集中整治,交村集體公司經營管理的柏子灣生態園模式,為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湖北中煙在黃田村大力倡導有機種植、生態養殖的發展方向;發展無公害種植,培育產業新業態,強化產業轉型升級;堅持錯位經營、培植特色、瞄準高端、瞄準小眾,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路,產業發展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經過湖北中煙駐村扶貧工作隊的不斷探索,處于峰林地區、土地零散的黃田村因地制宜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產業動能,“3區1帶1核心”的黃田村產業格局正在由規劃變為現實,這是開啟美麗鄉村建設的“鑰匙”,更是造福黃田未來的源源不斷之血。
用情——你們是我最信任的人
筆者在黃田村采訪的兩天,因為要到貧困戶家里探訪,扶貧隊的李倫軒和夏元平就開車陪同前去。彎彎的山路上,不時會遇到住在不同地方的村民,每當這時他們就會停下車搖下車窗同村民聊上兩句,濃郁的方言中透露著長久相處的熟稔和親切。李倫軒和夏元平都是較早一批來黃田的扶貧隊員,已經駐村3、4年時間,他們早已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大事小情,更是與貧困戶建立了如同家人一般的感情,可以說他們已經成為很多貧困村民最信任的人。
鄧如勝是夏元平的結對貧困戶,我們去到他家時,他的二層小樓早已成為一家“吃住玩”一體的民宿。鄧如勝的妻子帶我們參觀了二樓的客房,干凈整潔,客房樓下是餐廳,樓房后面有一片魚塘,可供客人垂釣,魚塘邊的小院收拾的干凈利落,夏日在這里休憩玩樂,定是十分舒適。
鄧如勝家的民宿
鄧如勝曾經長期外出打工,后因工傷返鄉,不能再從事重體力勞動。工作隊結合他的情況,覺得民宿十分適合他。但鄧如勝因為資金壓力、客源的不確定性以及管理經驗的缺失,一直下不了決心,夏元平就多次上門做其思想工作,并帶領他到臨近的地方考察學習。2019年初,鄧如勝開始了民宿改造,因家人意見不統一,夏元平又先后5次到他家做思想工作,最終把他家的民宿開了起來。鄧如勝當年的民宿收入就達到了3萬多元,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如今,黃田村已有9家民宿投入運營,整體服務水平也得到了眾多客人的認可和推介。
從鄧如勝家出來,筆者又去了張明科家。張明科的妻子鄧大姐是個潑辣豪爽的人,她曾經因為自家房子的修繕問題拿著一根棍子去敲工作隊的桌子,當面質疑工作隊對他家沒有幫扶到位。其實,工作隊對他家的情況早已經了解,但因為他們原來一直外出打工聯系不上,所以幫扶措施沒法及時跟進,這才導致了鄧大姐的誤會。
不怕有誤會就怕沒有行動,扶貧工作隊很快就確定了張明科家房子的改造方案,具體施工時,李倫軒和夏元平三天兩頭就到他家看看,幫他盯著房子的進度、質量,還會不時提一些建議,這讓張明科十分感動,更是讓鄧大姐有些不好意思。
張明科家的房子很快修好了,由原來的一層變成了兩層,門前的泥水路也變成了水泥路,42歲的大兒子因為房子一直結不了婚,現也終于如愿結婚。
筆者與兩位隊員去到張明科家時,兩位老人濃重的方言很難聽清,但從他們充滿笑容的面孔,與兩位隊員拉家常一樣的交流,你會感受到他們由內而發的感激。他們會不停追問隊員們還會待多久這樣的問題,他們已經把扶貧隊員當成親人一樣的依靠。
張明科家
當然,這只是5年來湖北中煙駐村扶貧工作的“縮影”,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工作隊在黃田村的扶貧工作是有方法措施的,但更多的是傾注了真誠的感情。這在來工作隊不到半年的新隊員曾凱眼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印證,他說能明顯感到這些老隊員對黃田已經有了深深的感情,這感情并不外露,就藏在他們對黃田的無比熟悉中,藏在他們具體工作的勤快中,因為熟悉和勤快都需要付出體力,而體力的輸出會讓人疲憊,只有滲透進情感才能持久。這讓曾凱在感動之余,更加堅定了駐村扶貧工作的決心和意志。而工作隊的新任隊長宋玉林則直接用“用心、用情、用力”這六個字來做了總結,正是觸摸到了這六個字的力道和溫度,才讓宋隊長有了接手的底氣和信心。
有情有行,并非僅僅來自這些駐村扶貧隊員的個人特色,更多是企業的熏陶和傳承。湖北中煙一直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的重要使命,扶貧就是踐行社會責任的最好“試金石”。
湖北中煙駐村工作隊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小組,制定了關愛留守兒童方案,對留守兒童建檔立卡、組織活動、輔導作業,為留守兒童在“學業有教、監護有人、生活有助”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保障。湖北中煙公司團委和下屬各企業團委還開展了結對幫扶,啟迪孩子心靈智慧。公司女干部連續5年組成“愛心媽媽”團隊到黃田,與單親家庭兒童和留守兒童結對認親,形成長效的留守兒童關愛機制。
堅守——信念照亮前路
在采訪的路上,筆者同行人員開玩笑的問扶貧隊員:“黃田已經完成‘戶脫貧、村出列’的扶貧目標,那你們還要繼續在這里待下去嗎?”“當然要待下去,因為還有很多工作要繼續!”。
他們給出這樣的回答并不意外,從國家層面來看,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但2020年一定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我們將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同時結合政府的要求,將工作方向向鄉村振興的階段調整……”宋玉林隊長談到未來工作規劃時說道,針對如何實現鄉村振興,他說首先還是要繼續幫扶、防止返貧;同時還要繼續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激活他們脫貧致富的主體意識,讓他們更積極主動的去致富,這樣才能鞏固脫貧成效;最后就是繼續加大力度促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這也是他作為新任隊長的重點關注所在。
從這個角度來看,駐村扶貧工作隊能否繼續堅守,確實關系著扶貧成果的鞏固和發展,關系到美麗鄉村建設能否落到實處。這是外在環境要求扶貧工作必須要做到的堅守。
而從扶貧工作隊內部來看,一直以來,他們就具有堅守的傳統和決心。
整個利川市有數百個扶貧工作隊,南坪鄉就有3個省直扶貧工作隊,而湖北中煙駐村扶貧工作隊是其中最穩定的一個,他們駐村時間長、隊伍穩定,常年堅持每月25天以上的出勤率,且隊員高度本土化,與群眾沒有什么溝通障礙。工作隊現任隊長雖已是第三任,但隊員很多已經駐村3年以上,譚林是2015年10月13日第一批入駐黃田,是時間最久的;李倫軒2017年2月入駐黃田;夏元平2017年9月入駐黃田。這三位隊員都是恩施卷煙廠的老員工,從年齡上來說都不再年輕,如果在廠里可能已經到了憑著經驗和年輕員工的尊敬就可以等待退休的日子,但他們來到了黃田,堅守在黃田,撲下身來、安下心來、扎下根來,實現了職業生涯新的突破和綻放。
新任隊長宋玉林在來黃田之前是恩施卷煙廠副廠長、正處級調研員,他說自己作為第三任隊長,接手了來自前面同志打下的良好基礎,自己的工作輕松了很多,但實際上宋隊長也在為村集體產業的發展壯大繼續奔走。某種程度上,駐村扶貧工作之前取得成績越好,對于后來者就是無形的壓力,因為要做出更好的成績,不僅需要智慧,更需堅守的勇氣。
新晉隊員曾凱來自武漢卷煙廠,是所有隊員中最年輕的一個,他的家在武漢,家中還有小孩,但這些都沒有成為阻礙,他與大家一樣吃住在村里,很快就從初來時的不習慣融入了黃田村的節奏。
可以說,沒有扶貧隊員的堅守就沒有黃田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扶貧工作隊只是幾個人的小組織,他們如何擔得起扶貧這項大事業,是什么給他們注入了強大的堅守力量呢?
作為湖北中煙扶貧攻堅的前方戰斗“堡壘”,工作隊并非孤身入“敵后”。湖北中煙成立了由黨組書記、總經理郜強擔任組長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領導小組,并明確了中煙公司一名副總任副組長,具體負責指揮扶貧工作,落實企業的擔當和責任。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堅持黨建引領,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煙草特色的135工作思路,即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為工作主線;緊緊圍繞貧困戶脫貧、集體經濟發展、美麗鄉村建設三個層級為重點,立足中煙與當地實際,按照分析、計劃、實施、評估、改進五個工作程序,螺旋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在脫貧攻堅中,始終堅持宣傳政策引導,制定措施誘導,組織活動指導,激活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活力。
蛻變——奔向美麗鄉村
如今的黃田村,20多公里硬化道路環繞,四通八達;特色民宿點綴其間,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這所美麗山村;多種產業在鄉村能人的帶領下依托專業合作社不斷做大做強;黃田的留守兒童也越來越少,他們不用再與父母分離就能過上更好更安穩的生活;村里的大學生越來越多……
黃田村民不再覺得日子苦,終于嘗到了生活的甜。
這份甜來之不易,既是他們自己覺醒、努力、辛勞后的結果,更離不開湖北中煙駐村扶貧工作的引領和幫助。
黃田村俯瞰
自2015年10月13日入駐以來,湖北中煙公司累計投入資金4350萬元,用于黃田、新屋、林場三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扶持、教育助學、危房改造、村集體經濟建設等項目。
數字是真實的見證,更是瑣碎、龐雜、堅定、真誠的付出。湖北中煙以創新務實的企業風格,秉承黨建之信仰,使貧困山村得以新生。
脫貧攻堅是一個宏大命題,正是無數如同湖北中煙這樣勇擔責任的企業,才能不斷推動中國扶貧事業大步向前。站在2020年這個重要節點上,在收官之戰的號角已然吹響的時刻,他們有底氣說一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貢獻了屬于我的力量。
黃田的下一站必定是美麗鄉村!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