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品化學分析前的處理。
施加生物酶制劑后的物料轉序。
生物酶發酵物料入艙。
生物酶發酵設備參數集成控制。
實驗室里,一個個微生物培養皿密集排列,不同“性格”的生物酶正孕育其中。
配制線上,生物酶根據不同“號令”集結成隊,以復合制劑的方式奔赴“前線”。
發酵柜中,復合制劑與煙葉、煙梗“親密接觸”,產生豐富多樣的生化反應。
……
這里是內蒙古昆明卷煙有限責任公司生物酶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這里也是煙草行業生物酶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2015年以來,內蒙古昆明卷煙有限責任公司聚焦行業煙葉原料保障工作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積極主動作為,努力探尋良方,以自主研發的生物酶切技術,為行業解決煙葉庫存較高、結構不盡合理等問題,實現提高煙葉利用效率、降低煙葉使用成本等目標,探索出了一套“蒙昆方案”。
2020年10月12日,國家煙草專賣局印發通知,將蒙昆公司生物酶應用工程研究中心認定為煙草行業生物酶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一家企業的技術部門,緣何能成為行業級的工程研究中心?
在蒙昆公司采訪時,無論是辦公大樓還是生產車間,“勇氣、智慧、變革、擔當”8個字隨處可見。蒙昆公司總經理王旭東說:“這是我們的企業精神,也是每個員工的行為信條。”
我們要尋找的答案,或許就在其中。
有一種勇氣叫敢為人先
一方面整體煙葉庫存較高,另一方面優質煙葉數量不足,煙葉原料的結構性矛盾,是行業許多卷煙工業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
蒙昆公司也不例外。
2015年1月,蒙昆公司新一屆黨委成立。深知產品之于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他們提出了“產品領先型”企業發展戰略。
產品領先,原料保障是基礎。
而煙葉原料對彼時的蒙昆公司而言,恰恰是一個短板。
庫存煙葉不適用,優質煙葉不夠用,蒙昆公司陷入兩難。
按照當時行業大多數卷煙工業企業的傳統做法,蒙昆公司似乎只有一條路可走——想方設法采購煙葉,尤其是特色優質煙葉。
但當年采購的煙葉,要自然醇化1至3年才能使用。單純依靠原料增量解決現實問題對蒙昆公司來說,“遠水解不了近渴”。
傳統路子走進了死胡同,那就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沒有不能用的煙葉,關鍵要看怎么用。倉庫里的庫存煙葉要千方百計變好用、用起來。”“當年采購的煙葉,當年就要使用。自然醇化的時間太久,那就借助技術手段,加快煙葉醇化時間。”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蒙昆公司決定雙管齊下,既要在提升存量利用水平上下功夫,又要在提高增量使用效率上加速度。
目標已定,如何解題?
創新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緊緊牽住科技創新這一“牛鼻子”,蒙昆公司多方學習、深入研究、科學論證,最終將解題關鍵鎖定在生物酶切技術身上。
“從分析研究來看,無論是加快煙葉醇化時間,還是有效提升煙葉品質,生物酶切技術都存在著巨大潛力。”王旭東表示。
當時,生物酶切技術已在食品、農業等多個領域廣泛應用,煙草行業也有一定的基礎理論研究,但尚未在工業生產中實際運用。
認準了這條路子,蒙昆公司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但敢為人先,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弱者知難則退,強者向難而行。蒙昆公司深知,事業是奮斗出來的,沒有任何事情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
因此,他們下定決心,要把生物酶切技術研究應用作為企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持續攻關、大力推進,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2015年12月,蒙昆公司組建生物酶應用工程研究中心,與技術研發中心合署辦公。生物酶切技術研究應用開啟了攻堅之旅。
2016年,蒙昆公司著力推進生物酶種類、生物酶制劑的基礎研究,同時開展關于生物酶切技術對煙葉、煙梗發酵效果的評價。
2017年上半年,蒙昆公司完成生物酶切技術對煙葉、煙梗發酵工藝的制定及生物酶制劑處理煙葉、煙梗的中試試驗設備研究。
2017年下半年,蒙昆公司研究開發了生物酶制劑處理煙葉、煙梗的制劑配方技術、生產工藝技術以及工業生產中的專用設備。
2017年以來,蒙昆公司不斷嘗試將生物酶制劑處理的煙葉、煙梗和煙葉配方模塊應用到卷煙產品配方當中,并確定最優比例。
功夫不負有心人。
經過深入探索與實踐,目前,通過生物酶切技術處理的煙葉、梗絲,已廣泛應用于“冬蟲夏草”“蓯蓉”“大青山”3個品牌的11個規格產品之中,一度困擾蒙昆公司的原料保障問題一去不復返。
而這些探索,也為行業解決原料保障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有一種智慧叫科技創新
“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讓科技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之源。”
……
這是一個科技引領未來、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
在蒙昆公司,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企業重視創新,員工追求創新,發展依靠創新……生物酶切技術的成功研發,正是得益于蒙昆公司這種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
這家有1200余人的卷煙工業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的人數占比近十分之一。蒙昆公司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從“金點子”平臺到創新工作室,從“頭腦風暴”到QC小組活動,蒙昆公司干部職工對科技創新的熱情,既深植于心,又外化于行。
抓科技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在科技創新之路上,蒙昆公司不斷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增強成果轉化應用,為突破生物酶切關鍵核心技術奠定了堅實基礎,形成了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重要支撐的發展方式。
推進科技創新,是所有人的共同責任。蒙昆公司上下牢記這一理念,堅持“一盤棋”思想,構建大創新格局,從多部門共同組建技術研發中心,到跨部門聯合形成專項技術攻關團隊,一種以科技創新為中心的合作機制、運行方式逐漸形成。
大創新格局帶來的是快節奏的銜接、高效率的協作。
11月14日,一款基于生物酶切技術的卷煙配方當晚要進行小樣評吸和樣品制作,但定制的特殊濾棒下午4點才能送達。作為樣品生產的“廚房”,生產制造部按照技術研發中心的“菜譜”,提前將“配菜”工作完成,濾棒一到立馬開始“炒制”。下午6點,卷煙小樣準時送到技術研發中心;下午7點,機制樣品按時制作完成。
推進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就是人才。
堅持人才優先,從《科學技術獎勵管理標準》到《鼓勵員工自學成才獎勵辦法》,蒙昆公司進一步建立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堅持讓每一分為科技創新付出的努力都體現出應有價值。
正確的導向,激勵每個人爭當創新的推動者、實踐者。
在對新型煙草產品進行研究時,蒙昆公司技術研發中心員工陳晨發現了一種煙氣過濾部件,他感覺這完全可以用到中式卷煙中,達到降焦減害的目的。想到就要做到,經過數月研究、攻關,如今這款濾嘴內嵌裝置已成功進入蒙昆公司的技術儲備序列。
推進科技創新最重要的是應用。
蒙昆公司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擺在重要位置,從《科技項目管理標準》到《知識產權管理標準》,努力構建有利于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生態環境,使一項項技術變為應用項目、成為知識產權。
2019年,蒙昆公司參與制定行業標準3項,申請各類專利43項。
近3年來,蒙昆公司圍繞生物酶切技術,設立科技創新項目近40個,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這些科技成果已經化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具體成效。
如今,經過不懈努力,蒙昆公司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健全完善,產學研用多主體多要素高效協同,生物酶切關鍵核心技術持續躍進,科技創新實現由點的技術突破向整體能力提升邁進。
有一種變革叫從零開始
1至3年,這是許多卷煙工業企業煙葉自然醇化的時間。
24至72小時,這是蒙昆公司煙葉人工醇化的時間。
從年到小時,正是蒙昆公司生物酶切技術帶來的巨大變革。
這一變革,來得并不容易。
在生物酶切技術方面,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技術研發,無論是工藝流程還是指標標準,無論是人才隊伍還是設施裝備,無論是體系構建還是成果轉化,蒙昆公司最初毫無基礎可言,更無經驗可循。
一張白紙,從零開始。
對于蒙昆公司而言,這是一條漫長且艱難的科技攻關之路。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胸懷遠方的蒙昆公司“摸著石頭過河”,繪就心中藍圖。
相關研究不足,那就補短板、強弱項,增強內功。
蒙昆公司為圖書室新增十余萬元與生物酶切技術相關的書籍資料,這里成了除實驗室外,技術人員待的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
基礎理論研究缺乏積累,那就走出去、請進來,借助外力。
從內蒙古農業大學到遼寧微生物科學研究院,再到鄭州煙草研究院,蒙昆公司的“求學”之路,遍布行業內外。
制劑研發沒有經驗,那就靠勤奮、靠苦干,以量變推動質變。
為培養出適用性最強的生物酶制劑,生物酶開發室主任郝捷和他的團隊,每培養一個單品酶就要歷時3個多月,制作使用上千個實驗樣品。目前,他們已經培養出單品酶十余種、復合制劑50余種。
技術轉化毫無借鑒,那就多做實驗、多摸索,不斷優化升級。
半年多時間,20多種生物酶制劑配方,100多次實驗……為有效去除上部煙葉的枯焦氣,“蓯蓉”產品室主任郭春生和他的團隊經過不懈探索實踐,最終大大提高了上部煙葉內在品質和利用效率。
辛勤與汗水換來的是甜蜜與收獲。
從基礎研究到成果應用,近5年時間里,蒙昆公司技術研發中心攻克的重大技術難題達30多個,其他小的問題更是不計其數。
一個一個問題去解決,一個一個難點去攻克,蒙昆公司生物酶切技術形成了涉及制劑、技術、加工、設備等方面的一整套體系,并在行業率先實現工程化、規模化應用,成為這一領域的“領跑者”。
——在行業率先形成生物酶制劑處理煙葉、煙梗加工工藝。復合生物酶定向發酵技術可有效縮短煙葉醇化時間,將當年煙葉發酵至自然醇化2至3年的成熟品質,使當年煙葉當年使用成為現實。
——在行業率先開發生物酶切技術的配套生產加工裝備。從生物酶制劑的配料、混裝、分裝生產線,到煙葉、梗絲的松散回潮、制劑噴施、系統發酵、二次加料、煙葉干燥、分裝混線等加工平臺裝備,一系列配套設備為技術成果的轉化、落地應用奠定了基礎。
——在行業率先將煙葉加工生產線進行基于生物酶切技術的工藝再造。通過生物酶制劑對煙葉、梗絲加以靶向處理,有效實現對煙葉吸味的定向控制,提升了煙葉內在品質,增強了原料適用性。
使用效率在提高、煙葉品質在提升、原料成本在下降……這場從零開始的變革,助推蒙昆公司原料保障向著高質量不斷發展。
數字最能說明問題。2019年,蒙昆公司單箱煙葉成本為2129.5元,同比降低17.84%;使用白肋煙葉1.5萬擔,節約煙葉成本1.21億元,減少庫存煙葉所占用的資金1.06億元。
有一種擔當叫不負使命
“生物酶切技術屬于蒙昆公司,更屬于中國煙草。”在蒙昆公司采訪王旭東時,他不止一次這樣說道。
在他看來,對全行業有用的技術,就應該服務于全行業。這是任何一家煙草企業都應有的思想覺悟,也是從大局出發的責任擔當。
有多大的格局,就有多大的作為。
站在行業視角,蒙昆公司積極利用生物酶切技術為其他煙草企業服務,推動這一技術邁出了從企業應用到服務行業的有力一步。
目前,蒙昆公司已開發出針對全國不同產區不同等級煙葉的復合生物酶制劑50余種。2017年以來,蒙昆公司利用生物酶切技術,先后幫助近20家行業工商企業處理缺陷明顯的煙葉樣品166份。
此外,蒙昆公司還針對馬里蘭煙、香料煙等在行業層面存在的共性問題,積極進行技術研究,為下一步工作的開展積累經驗。
被國家局認定為行業生物酶應用工程研究中心之后,蒙昆公司感受到肩上的擔子又重了一分,身上的職責又多了一重。
根據國家局要求,研究中心要承擔推動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等任務,擔負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的重要職能。
王旭東表示,蒙昆公司將充分依托工程研究中心這個平臺,緊緊圍繞行業高質量發展大局,以戰略、全局、長遠的眼光思考問題,推動生物酶切技術在更多領域、更大空間、更高水平有效應用。
企業的責任使命,呼喚著員工的擔當奉獻。
接受記者采訪時,蒙昆公司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李力群雙眼布滿血絲、神情略顯疲憊。原來,為了調試一個生物酶制劑配方,他和同事前一天晚上忙到凌晨3點,只睡了不到4個小時。
而這種工作狀態,在蒙昆公司技術研發中心是一種常態。
有一次,一位行業科技領域的同行對李力群說:“你們只用了4年時間就解決了生物酶從理論到應用的全部問題,太不可思議了。”
李力群微微一笑,什么也沒有說,但是他心里明白:“這哪里是4年啊!一天當兩天用,一年當兩年干,8年時間只多不少。”
一天工作至少16個小時,“5+2”“白+黑”,除了春節假期,大家很少休假。趕上項目攻關,幾天不能回家也是常事。同事們都笑稱,實驗室才是他們真正的“家”,而自己的家充其量是個“旅館”。
面對公與私的抉擇,總有最自覺的擔當。
在這條不進則退的創新之路上,蒙昆公司技術人員不計得失、無私奉獻,舍小家、顧大家,以忘我精神、奮進姿態,努力拼搏在公司最需要的地方,成為攻堅克難最挺拔的脊梁。
郝捷還清楚地記得,2018年中秋節加完班后,已駛在前往包頭探親路上的他,又被一個電話叫回公司,一直評吸煙葉小樣到凌晨兩點。40支煙葉小樣成了他難以忘懷的一次中秋“節日餐”。
郭春生也沒有忘記,2018年4月13日,公司定制的生物酶醇化柜安裝使用后,為了找到最優煙葉醇化方案,他每隔兩小時就要取一次樣品進行感官評吸和理化分析,整整48個小時沒有休息。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間不負奮斗者。
胸懷行業高質量發展大局,寫好生物酶切技術這篇文章,蒙昆公司定有新的作為,行業生物酶應用工程研究中心定會不負使命。
本文圖片由蒙昆公司提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