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經營超市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熟人。然而,在這些人群中有一類是很特別的,比如自己以前的上司、自己孩子的班主任、或者自己家的親戚、抑或是自己的好朋友。面對這些人,我們是怎么做的呢?是按照商品的進價賣,還是按照正常價賣,或者是干脆不收費,一分不要送給他們呢?針對這些問題,筆者以親身經歷和大家談談看法和做法,供同行們參考與借鑒。
一、面對熟人
如果是熟人來店里買東西,要是不要他們的錢,他們肯定是不會拿走的,總得一番拉扯。熟人還會說:“去誰家買都是買,不是為省錢才來你這兒的。把錢給別人干嘛!”于是我也不好再說不要的話,如果是禮品,我就會按進價加上一元兩元,比正常賣價低。比如進價55元,我會說句:“賣別人都60,你給56就行。”我覺得就是按原價給他,他也以為是掙了他的錢。比如進價55元,我會說:“這種奶賣別人都60,收你57就行。”這樣我們也不會賠錢,讓他也知道讓利給他了,雙方都高興。
二、面對孩子老師
如果是孩子老師,就不單是讓利的事了,感情親近也是很重要的,在交易過程中和老師說些親近話題也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上初中時,她的化學老師就和我住一個小區,那時她每天放學后都會在我這兒買點蔬菜什么的。我都是按正常賣價給她算,只是最后算完后把零頭都抹去,這樣讓她感覺給了她優惠。每次在買東西的那個時間里,我就和她聊聊孩子的學習情況,說說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談談當老師的辛苦,讓她感到我的關心和支持。這樣,即讓我了解了孩子在校情況,又拉近了和老師的關系,兩全其美,最后老師付完錢滿意回家。
三,面對親戚
如果是親戚,就不能加錢了,只能按進價給貨,要是不為省錢,親戚哪會跑到親戚店里來消費。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教訓。那年,我鄉下的表嫂不知怎么就來我店里,那時我知道表哥他們剛在市區買了房子,表嫂說:“來看看房子蓋得怎么樣了?要箱哇哈哈去串門。”當時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要她錢,她就說:“你要不要錢,我就去別處買去。我覺得在你這里買起碼放心,不會買到假的。”爭執了一會,我只好說:“那就給我38元吧。”其實哇哈哈當時進價是35元,正常賣價40,當時一拉扯不知怎么我張口就說出38了?說出去的話也不好再改了。等表嫂走后,我很自責:怎么會掙她的錢?老公回來后我告訴了他,還后悔不跌。
所以我時刻記得,不管怎樣,親戚的錢是不能掙的,頂多收個成本,雖然他們可能不知道進價,但是我們道義上是講不過去,心里會內疚的。
零售戶田老板觀點
均價銷售商品 聚會答謝禮補齊
親戚、朋友、同事是我們商家消費群體里不會缺少的中堅分子,他們不僅帶頭購物還會鼓動其他力量加入其中。所以要想長期籠絡住這個沾親帶故的親友團隊,我們不少零售戶朋友都是以進價,或稍為加一點點運雜費的價格把商品賣給他們。這樣雖然能維系往這一層關系,但這對以取利為目的商家而言,長期下去可能會是一個致命的硬傷。
我的超市所有的親朋購物均都是按零售價付費,但每過一段時間我就會按他們的購物次數和金額組織一次聚會。他們購物是義、我的宴客是情。推盅把盞、觥籌交錯間親情和友誼在這里也隨之得到升華,比起那似乎有點俗氣的購物打折的效果,似乎要勝出一籌。當然,每年年底他們來購年貨時,我還會每人給一份答謝禮品,一來感謝他們這一年對我超市的支持和厚愛,二來激發他們來年的繼續支持和合作的熱情。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