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國商業聯合會主辦的2022年全國商業科技質量大會在北京召開。在會上,由河南三門峽市煙草公司2016年立項并主持開展,鄭州大學和鄭州煙草研究院協作完成的《豫西煙葉工程化豆漿灌根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榮獲2020年度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地處豫晉陜黃河金三角的三門峽市煙草公司,何以憑一項小小的煙葉工程化豆漿灌根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在這個由國家科技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批準設立、全國8000余名科技質量工作者線上線下同步觀看的國家級獎項中榮登寶頂?原來,這個看似小小的煙葉生產技術,卻發揮著不可小覷的劃時代作用。
發明
1995年6月份一天午后,盧氏縣官坡鎮蘭西村煙農郭旭紅正在自家煙田追施食用香油時,與下鄉指導煙葉生產的時任蘭草煙葉收購站站長余小文不期而遇,余小文對其做法給予充分肯定。當時郭旭紅說食用香油上煙好是好,就是存在價格貴、成本高等缺點,他想用炒熟的黑豆上煙,不知道效果咋樣?余小文一聽,并聯想到大農業用炒熟黑豆當肥料上莊稼的傳統做法,表示農作物生長都有相通之處,可以試試,有沒有好處不好說,但至少肯定不會帶來壞處,并提出可用一塊煙上香油,一塊煙上炒熟黑豆,做個對比試驗。
郭旭紅對種煙很上心,愛鉆研,聽了站長的話,當年就進行試驗,結果兩塊煙田均表現很好,尤其是炒熟黑豆上的那塊煙更是喜人,烤出的煙葉葉片厚實柔軟、油分足、色澤金黃,交售的上等煙比例高。兩相一對比,炒熟黑豆以質優價廉略勝一籌。郭旭紅信服了,同村的種煙戶也信服了。
余小文與時任官坡鎮煙辦主任的郭海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當時官坡鎮煙農家家都習慣種植大豆,種植黑豆的較少,為慎重起見,他倆讓郭旭紅再試驗一年,并提出把黃豆碾成豆糝子,發酵后也試上一塊煙。同村的幾戶煙農也有樣學樣,紛紛搞起了試驗。經過第二年的比對,發酵后的豆糝子比炒熟的黑豆效果更好。
余小文和郭海防認為這是一項好技術。于是,他們一邊在官坡鎮全域推廣,一邊向縣煙草公司和縣煙辦匯報。縣煙草公司有感于官坡鎮收購煙葉的市場好口碑,組織生產技術人員深入挖掘,邀請專家開展研究論證,得出了發酵后的豆糝子作為新型有機肥,轉化產生的氨基酸、酚類、嘌呤等物質,對促進旱作栽培條件下的煙葉生長、干物質積累以及提升煙葉油分確實有一定好處的結論,值得推廣。
傳承
官坡鎮發明的用炒熟黑豆或發酵豆糝子作有機肥肥料上煙獲得好收益的消息,在盧氏縣各產煙鄉鎮不脛而走,形成了跟風潮。
1997年,消息由盧氏縣木桐鄉木桐村,傳到了與其緊鄰的靈寶市朱陽鎮。那里的煙農從中受到啟發,其中麻河村煙農李新法幫其叔叔做豆腐時,因去鎮里開會,而耽誤了頭天打好的豆漿,導致其發酵發酸而無法做豆腐,倒掉吧有些可惜,只好兌水上到了煙株根部,沒成想上了發酵豆漿的煙葉油分足,葉片柔軟,和不上豆漿的煙葉放在一起,葉片干燥明顯慢,由此使用豆漿灌根便在朱陽鎮煙區逐步被更多的煙農所接受并傳播開來,成為多數煙農的自覺行動。
消息傳回盧氏后,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施肥技術的提質增效效果,形成既有理論支撐又有實踐檢驗的獨特體系,盧氏縣煙草公司安排生產科所屬的實驗點開展了系統實驗,對豆漿的發酵時間、畝施用量、使用時間和灌根位置進行較為全面的試驗驗證,初步形成了一個豆漿灌根技術規范。其后,盧氏縣、靈寶市都把豆漿灌根寫進當年的煙葉生產技術方案固定下來,并且這一技術在三門峽全市得到普及和推廣,并且每年對實行豆漿灌根的煙農進行一定的補貼。
27年來,無論煙葉生產技術如何更新換代,科技水平發展到那種程度,豆漿灌根技術作為三門峽煙區的一項特色生產技術,被保留和傳承了下來。
革新
多年來,不少專家和工業企業反饋說,三門峽煙區之所以能夠作為黃淮煙區醇雅濃香煙葉品牌的優秀代表之一,在中式卷煙配方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占盡生態優勢和煙農的精耕細作之外,豆漿灌根這一特色技術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煙葉生產由傳統農業向現代煙草農業的不斷轉變,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生產和專業化服務已經成為煙葉生產發展趨勢,任何一項生產技術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要適應生產組織方式的轉化及時改進提升和完善。近年來,三門峽煙區煙葉戶均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種植專業戶越來越多,職業煙農已經成為煙葉種植主體的主力,豆漿灌根技術缺點逐漸顯現,表現在用于豆漿灌根的黃豆主要靠煙農到市場上自發購買,因價格不穩定導致投入成本高,在煙農家里自然發酵的豆漿容易滋生雜菌,并且存在發酵后豆漿到煙田運輸不方便弊端。為進一步挖掘豆漿灌根技術機理,統一技術標準和實現減工降本的目標,2016年,三門峽市煙草公司煙葉生產技術中心主持立項了《豫西煙葉工程化豆漿灌根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并得到了鄭州大學和鄭州煙草研究院的協作支持。
為把這一特色技術發揚光大,3年來,項目組冒酷暑下基層走訪煙農和科研院所、測報記錄數據,迎嚴寒走訪工業企業進行驗證、獲取理化指標,圍繞發酵豆漿的土壤學和植物學效應、豆漿發酵工藝優化、質量控制指標等方面進行深入系統研究,持續開展技術攻關,取得了系列創新性成果:一是明確了豆漿灌根對植煙土壤和煙葉質量提升的作用機理,為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二是優化了豆漿發酵工藝,實現豆漿無菌充分發酵,與傳統豆漿相比,生態效益明顯、物料利用效率提升;三是實現了酵解豆粕的工程化生產、商品化供應,并且研發了配套的灌根機械,明顯降低了煙農勞動強度,發揮了減工降本的積極作用;四是形成了三門峽特色的豆漿灌根綠色生態煙葉生產技術標準體系,有效推進豆漿灌根技術使用的科學化、規范化。
2018年技術應用體系形成后,三門峽市煙草公司通過宣貫,推動了項目成果的全面推廣應用,“煙葉住氧吧、吃土糞、喝豆漿、睡綠毯 ”成為三門峽煙葉的標配。2018年以來,全市累計推廣發酵豆粉面積達60余萬畝,上等煙比例逐年提高,有力支撐了三門峽煙葉高質量發展的“面子”和“里子”,為助推脫貧攻堅大局做出了積極貢獻。
展望
今年以來,國家局發出了推進煙葉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強音。獲此殊榮后的三門峽煙草,決心進一步擴大成果推廣應用范圍,充分發揮該項技術在提升煙葉質量方面的支撐作用,持續發揮科技攻關力量,恪守“以質增量、以質促量”的正道,推動三門峽煙葉高質量發展再攀新高峰。
今后一個時期,將圍繞“四個方向”持續發力:
在豆漿發酵專用菌群篩選和發酵工藝、發酵裝置研究上發力。開展三門峽當地土壤和發酵豆漿的微生物菌株篩選,確定優勢菌群。開展發酵工藝和發酵裝置的研究,制定不同豆漿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技術與工藝。結合生產實際,開發出適用于三門峽本地煙葉生產的發酵專用裝置,形成發酵裝置、發酵菌劑和發酵工藝的技術標準。開展豆漿發酵標準化體系構建后的豆漿灌溉和現有豆漿灌溉田間驗證試驗。
在豆漿灌根對植煙土壤、煙草生長發育及品質的作用機理研究上發力。開展豆漿灌根對非豆漿灌根和使用豆漿灌根的植煙土壤微生物數量及真菌和細菌的多樣性菌落影響研究,篩選與豆漿灌根措施密切相關的微生物群,探討豆漿灌根對改良植煙土壤的作用機理。在煙葉生長團棵期、旺長期、圓頂期和成熟期,考察煙草根系長度、鮮重、莖圍、株高、腰葉長度和腰葉寬度等指標,明確豆漿灌根促進煙草根系及地上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探討豆漿灌根對煙草生長發育的作用機理。在煙葉采收烘烤后,考察豆漿灌根對煙葉外觀、物理、化學和感官質量的影響,明確豆漿灌根對煙草品質構成的影響,探討豆漿灌根對煙葉品質改善的作用機理。
在豆漿灌根自動化機具配套研究上發力。開展豆漿灌根配套自動化機具的研究開發,示范推廣臥式單穴注灌豆漿、背負式單穴注灌豆漿和滴灌或移動滴灌自動化精準控制豆漿灌根的三種模式,進一步提高豆漿灌根的質效。
在構建具有三門峽特色的豆漿灌根標準化技術體系上發力。系統構建豆漿灌根原料質量控制技術標準、豆漿粉生產技術標準、豆漿自動化灌根技術標準和關鍵指標檢測技術規程等,形成三門峽特色豆漿灌根技術機理及標準化技術體系,并加以推廣應用。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