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味”給文化“包漿”
閩越江山,靈秀莆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莆田自宋朝起“文獻名邦”的歷史風范延綿流傳,傳統飲食與生活習慣中的“非遺”傳承至今,古味醇厚、歷久彌新,在新時代與“舌尖上文旅”相遇相融,在文產融合中綻放新的光澤,澤被古城居民,傳播歷史文化。
書香門第傳非遺 ?舊府新市有商機
“媽媽給你做‘三合士’,晚上做完作業了吃啊!”“‘三合士’是什么呀?”“這是宋朝的時候,一位母親給三個兒子做的養胃點心,后來三個兒子都考上了進士,便有了‘三合士’的雅稱,吃完了要用功讀書哦!”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衙后路中特食雜鋪內,一對母子正在溫馨地上著“非遺文化課”。佘大姐一邊給小兒子做點心,一邊講述非遺美食故事。
食雜鋪位于“莆陽百工坊”非遺一條街,古香古色的舊府林立,木雕、玉雕、“金鑲玉”、漆雕縷畫等非遺工藝品琳瑯滿目,卻鮮有美食類的非遺商品。一天,莆田市城廂區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黨員客戶經理鄭守梅在走訪市場時,驚喜地發現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衙后路中特食雜鋪佘大姐正在給小孩做這道非遺小吃,得知這是佘大姐家祖傳的手藝后,鄭守梅敏銳地發現了文化中的“商機”,多次上門動員,鼓勵她自產自銷。
“你們這個主意好,我早就該想到了,我也想把這門手藝發揚光大,這個‘三合士’還有個小秘方,我不怕別人知道,就怕沒地方生產”。在征得佘大姐同意后,鄭守梅通過社區志愿者服務隊,聯系到了一家持有食品藥品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糕點鋪,代為生產加工,佘大姐則負責技術指導。
黨員志愿者主動聯系糕點鋪洽談代工事宜。圖為黨員志愿者展示“三合士”配方材料。陳宇攝
以食傳蘊開新篇 ?留味留香更留芳
三合士的制作工藝并不簡單,鄭守梅叫上了一群黨員志愿者,利用下班和雙休日到糕點鋪幫忙,剝花生、扛白糖、買豬油、壓膜......黨員志愿者還深入查閱歷史文獻,以三合士誕生的宋代歷史背景為基礎,橫向聯系林默娘、鄭樵等宋朝歷史名人,縱向聯系本地歷代科舉名士,同媽祖文化、科舉文化相融合,增強三合士的文化底蘊和賣點,并發揮平面設計特長,以莆田歷史文化街區的夜景為背景,同步融合傳統與時尚元素,設計宣傳海報,拍攝宣傳視頻,用現代化的視角和新媒體的傳播力,為舌尖上的非遺再次“翻新”。
“古時候莆田土地貧瘠,只能種花生之類的農作物,我們利用有限的食物創造美食、承載文化,在艱難環境中自強不息、勤奮求學”,在自家店鋪中,佘大姐化身“非遺文化代言人”,念著志愿者為她編寫的宣傳文案,邊賣貨邊介紹莆田歷史文化也成了佘大姐經營的新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合士”上架銷售。圖為莆田市荔城區鎮海街道衙后路中特食雜鋪佘大姐向游客介紹“三合士”的歷史。陳宇攝
在“莆陽百工坊”非遺一條街上,老非遺成了新“食尚”,三合士綿密甘甜的口感、滋補腸胃之效和豐富的歷史底蘊,很快成了搶手貨,還有不少游客沖著聽故事、聽歷史來到店里買三合士。佘大姐店里三合士小吃的興起,帶動周邊店鋪效仿跟進,元宵印糕、宴皮扁食、魚餅蟹球等舌尖上的非遺也逐漸多了起來,各自講述著不同的歷史,用美味為這里的文化包漿上色、添味加彩。現在,莆田市城廂區局(分公司)進一步組織更多的黨員志愿者到非遺一條街,共同宣傳歷史文化,立足非遺美食銷售,以文產融合助力非遺文化以更豐富的形式走進百姓日常,讓傳統技藝服務于現代生活,在文化自信中構建更深厚的情感鏈接,助力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復興”。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