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新冠疫情對社會經濟、煙草行業造成的影響時常引發網絡熱議。
疫情究竟是危還是機?猶如一枚硬幣總有兩面。對于消費市場來說,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是危與機并存,需要具體地看各品牌的應對態度。某些品牌若能深刻把握變化規律,巧妙化解危機,必能有所收獲。因此,有關后疫情時代,卷煙消費變化趨勢,值得煙草行業人員認真關注。尤其是卷煙品牌,要積極關注后疫情時代消費的新變化,正確研判未來的消費走向,積極做好應對措施。
安全性的消費訴求提升
這次疫情來襲,給人類帶來一次空前的生命教育體驗。人們在疫情期間懷揣強烈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尤其是對人流聚集的公開場所和陌生場所。這種生活體驗,使消費者今后更具有對安全、健康的訴求。
對于卷煙來說,疫情期間,人們對它的社交價值會重新審視。卷煙除了自吸帶來的滿足感,還具有更大的價值莫過于社交價值。除了一般意義上的禮節往來,更在于一些社交場合的現場潤滑,比如從遞煙到接煙再到點煙這些心意、情感表達的動作和過程,使人際交往具有某種儀式感。疫情過后在取煙、遞煙、接煙的時候,就難免有些無以言表的尷尬,不管是先洗手后取煙、吸煙,又或者先消毒再遞煙、接煙。據一家民間智庫的調研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消費者在疫情期間基本不再遞煙,超1/3消費者在疫情期間減少了遞煙行為。
從企業角度,企業應運用圖、文、視頻等手段,加強對卷煙生產過程中,全程有安全保障措施的可視化展示,加強對卷煙配送過程中無接觸式工作方式的可視化展示,加強對煙草行業工作人員全員帶口罩、按時消毒、多次測體溫等開展消殺作業場景的可視化展示,展現卷煙產品從車間——倉庫——商店——消費者全程零接觸等,諸如蘇州煙草所做的,這將會給消費者提供購物時的安全感。
從消費者的角度,有消費者呼吁能不能以支為單位的獨立包裝,最大限度減少傳、遞過程中的潛在風險。時下,“無接觸取煙”似乎正在演變成為剛需。
便利性的消費方式延續
在煙民居家抗疫期間,線上消費成為了更多人的新的生活習慣。從實際體驗的角度,線上消費在疫情期間在必要性的基礎上體現了便利性。疫情過后,煙民嘗試這種便利性消費方式將會大概率地延續下去。尤其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群,更習慣外賣下單,送貨上門這類服務方式。與這種趨勢所對應的,則是線上化、數字化的加速與提質,這又會從改善體驗的角度進一步刺激線上消費的擴大化、普及化。
對于卷煙消費而言,疫情期間出現的不方便購買問題,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當期消費,尤其是煙民日常消費的從三類至普一類的中低端卷煙(口糧煙)。據調查,湖北以外市場,有54.6%煙民遇到口糧煙缺貨情況,而在湖北市場,則有67.7%煙民遇到同種情況。
不少煙民建議,在堅持專賣體制和不逾越網絡賣煙這條紅線的前提下,后疫情時代應探索在煙民較密集的工作生活區,大量設立自助卷煙售賣機,大力推進卷煙消費環境建設等;應該增強零售終端的集客能力、客服能力、配送能力等,在賦能于零售客戶的基礎上,工商零一體化共同提高面向消費者的服務能力。
“囤貨”式的消費習慣固化
在疫情期間,消費習慣由多次少量購買變成集中采買。口罩、肉、蛋、奶、紙品、藥品、卷煙等生活必備用品的價格上漲和稀缺,使得人們對生活物料的安全感降低。在疫情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可能仍會保留囤貨習慣。
卷煙品牌應提供充足貨源,搶抓條包銷售的機會。據統計,疫情期間全國各地最緊缺的就是口糧煙。疫情結束后,“憋瘋了”的煙民想必仍舊會延續對口糧煙囤貨式采購方式。煙草品牌們在保證貨源充足、物料充足的前提下,應和商業保持良好的溝通合作,制定合理的線下營銷策略,重點在商場、大型餐飲、休閑娛樂周邊的煙酒店做好條包銷售活動,必然會提高銷量。同時,在貨源投放管理上,要適當加大中檔口糧煙的投放量,在特殊時期和特殊地段,適度放松中檔煙的社會存銷比控制。
品質型消費趨勢加強
經歷了這次特殊的疫情危機后,消費者對日常消費的心理會更加理性,更加注重產品的品質和價值。
對于卷煙制造而言,卷煙品牌應持續不斷地降低和減少煙草制品危害與風險;積極引入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改造傳統煙草制品;合理有效地滿足市場需求,并確保牢牢掌握市場控制的主動權。
對于卷煙消費而言,煙草界有識之士紛紛判斷:這種品質型消費將呈現出兩個趨勢,一個就是更加注重產品本身的綜合性價比,另外一個就是更愿意嘗試高品質的好產品。今后應更加注重口糧煙的高端化引導培育,更加重視口糧煙的場景化營銷,更加注重在口糧煙的開發上提高性價比,在中高端的口糧化和口糧煙的中高端化這兩端發力,為推進高質量的品牌營銷提供著力點。
總之,這次疫情對卷煙消費的影響一時仍難以估量。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事而制。面對這只意外飛起的 “黑天鵝”,我們不妨在心態上把它看做是對中國和世界一次特殊的考驗。對煙草行業而言,也是一次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大考和一次鳳凰涅槃的契機。我們深信,后疫情時代的中國煙草不僅會加速大品牌時代的到來,也讓我們收獲了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