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剛至,雪糕就玩出了新花樣。
五一假期,三星堆博物館上新了青銅面具雪糕。這款文創雪糕以三星堆祭祀坑出圖的兩款青銅面具為模板,有出土味(巧克力)和青銅味(抹茶味)兩款。盡管10元一支的售價不算便宜,但2000支青銅面具雪糕很快就一搶而空。
被曬上互聯網的三星堆青銅面具雪糕,不僅惹來了網友們的點贊和熱議,也引發了一場“文創雪糕挑戰”大賽。
@四川觀察率先發起挑戰,一口氣曬出了“錦里戲樓雪糕”、“寬窄巷子臉譜文創雪糕”、“大熊貓雪糕”……
于是,各路媒體、各地網友一路列隊展示了“黃鶴樓雪糕”、“兵馬俑雪糕”、“滕王閣雪糕”、“解放碑雪糕”、“莫高窟雪糕”、“故宮瑞獸雪糕”、“蘇州園林獅子林雪糕”……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連國民教輔《5年高考3年模擬》也有了雪糕版,這款“五三雪糕”迅速出圈。
不光凹造型,雪糕的口味也早已超出了我們的記憶。像東北鐵鍋燉、重慶火鍋、山東大蔥、長沙臭豆腐等地方美食憑借與雪糕的強強聯合,成功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
有道是,一切皆可雪糕。
雪糕的創新和升級,也在不斷地推動行業規模的持續擴張,根據中國飲食行業協會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冰淇淋市場規模還只有708億,2019年迅速增至1380億,今年有望更上層樓突破1600億元。
有趣的造型和不斷涌現的全新口味,成為雪糕吸引消費者的兩大法寶,在雪糕市場規模擴張的背后,雪糕價格的提高也是肉眼可見的變化,現在十多元一支甚至數十元一支的雪糕并不會引來多大的反應。
稍顯遺憾的是,今年五一走紅的文創雪糕普遍都是景點自制,還沒有雪糕品牌的露出,即便如此,回顧雪糕的消費升級,以及跨界破圈的過程,仍然可以得到三個緯度的認知體會。
第一,打破時間界限。
過去的老觀念,雪糕僅僅只是夏天解渴的功能性滿足。即便到了物質相對豐盈的時代,夏天吃雪糕還是更符合大多數人的習慣。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雪糕的銷售時限和市場窗口,就那么幾個月而已。
后來,隨著冰淇淋技術的成熟、定位的調整和習慣的養成,雪糕逐漸地趨于甜品化,慢慢地讓消費者接受了休閑食品的身份定位,最終打破了季節限制,雪糕不再只屬于夏天,也不只有夏天才能吃雪糕。
再后來,冬天也可以吃雪糕,冬天吃雪糕成為時尚。
第二,突破功能邊界。
和消費的時間窗口相對應,曾經雪糕的最大功能就是去熱解渴,尤其夏日炎炎中的那一口冰涼,更是很多人心中的念念不忘。
但隨著時間界限的打破,既然冬天也可以吃雪糕,冬天吃雪糕更酷更爽,那去熱解渴的意義和作用就淡化了太多,也隨之突破了雪糕固有的功能邊界。
解渴不再是雪糕的第一訴求,并沒有削弱雪糕的存在價值,反而打開了雪糕口味新世界的大門,又因為口味的豐富進一步延展了雪糕的消費場景
第三,沖破口味局限。
過去的雪糕在口味上整體以甜和奶味為最大賣點,前些年雖然也有口味上的創新,不管微甜、酸甜、奶甜、果甜,但整體還是在圍繞甜做文章,甜主導了雪糕的口感風味。
最近兩年,雪糕不僅在用料上更為講究,在口味上的突破更大膽,也更多元。比如:“光明”優倍鮮奶冰淇淋近來推出龍井茶口味;“中街1946”推出醇榛乳香系列,主打絲滑夾心;“可愛多”與奈雪的茶推出聯名款——霸氣芝士草莓口味冰淇淋和寶藏奶茶口味冰淇淋;甚 至連酒這樣原本風馬牛不相及,也與雪糕有了跨界聯姻。
除了新口味與聯名款,一些品牌在吃法上也做出了新花樣,“鐘薛高”推出新品“鐘薛高的糕”,在冰淇淋上鋪滿了果仁、果干和水果冰球;“橙色星球”推出奶酪棗冰淇淋,用芝士奶油干酪包裹紅棗和巴旦木。
毫無疑問,口味、造型、成分的越來越豐富,自然拉大了消費者對于價格的寬容度。雪糕作為低頻消費品,只有提高單支售價才能得到更高的利潤,這也為各家品牌發力中高端產品提供了額外動力,最終形成了品牌愿意為新口感、新風味大膽嘗試而消費者愿意為新產品、新品類付出更高價格的良性循環。
透過雪糕的忘掉“初心”,讓人很難不做聯想,未來某一天,煙草制品會不會像今天的雪糕不在乎去熱解渴,而僅僅只是有趣、好玩,順帶解悶、減壓?又能不能像今天的雪糕突破口味風格、時間場景的限制,帶來消費者更健康、更安全、更豐富的消費體驗?
一切皆有可能。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