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發布了全新的“MIX 4”。
按照小米的說法,小米“MIX 4”是小米積累三年、耗資超5億精心打造而來,它最大的特點無疑是一塊堪稱完美的6.67英寸屏幕。小米“MIX 4”屏幕為CUP(Camera Under Panel,屏下攝像頭)全面屏,將前置的2000萬像素攝像頭藏在了屏幕下方。
作為小米的旗艦手機,小米“MIX 4”理所當然地做到了配置拉滿,驍龍888+芯片、“冰封”散熱系統、常溫120W秒充、1億像素相機…尤其小米“MIX 4”延續了小米“MIX 2”的Unibody全陶瓷機身設計,整個機身沒有一絲接縫,圓潤無暇,賦予了溫潤細膩的美感和觸感。
相比于雷軍對于小米“MIX 4”的躊躇滿志,以及米粉們對于小米“MIX 4”的翹首以盼,筆者個人倒是有些奇怪小米對于“MIX”本身沒有流露出任何的思路和動作。
不妨先回顧一下小米“MIX”的歷史,這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手機對于全面屏的追求與探索。
2016年10月25日,小米“MIX”有一個堪稱驚艷的開始,全面屏概念手機震驚業界,一亮相就引來無數關注、備受矚目。
6.4寸的全面屏設計、陶瓷后蓋,小米“MIX”整部手機渾然一體就像一面鏡子鑲嵌在了一塊白透的寶玉上,點亮屏幕的瞬間無疑是一次震撼的視覺體驗。有人開玩笑說,小米“MIX”可能是手機史上第一次被吐槽售價過低的手機。
小米“MIX”發布后,迅速得到多項榮譽加持其身,登上《時代周刊》、囊括12項年度大獎、榮獲IDEA設計金獎、被芬蘭國家設計博物館收藏、被慕尼黑國家設計博物館,列為永久館藏。
一年之后,小米搶在iphone發布會前一天發布了小米“MIX 2”。相比于小米“MIX”的驚艷,“MIX 2”更像是“MIX”的量產版,在延續初代設計基礎上優化了實用性。
在小米“MIX 3”之前,穿插了小米“MIX 2”的升級版“MIX 2X”, “MIX”開始重視起拍照,同時還帶來了彩色陶瓷,無線充電等等新技術。
2018底,小米“MIX 3”以創新滑蓋設計帶來真全面屏體驗,再一次刷新了外界對于全面屏的認知和期待,也將小米“MIX”專注、專心于全面屏的品牌形象、價值標簽進一步樹立起來并引領全面屏的發展風潮。
從小米“MIX”到“MIX 3”, “MIX”的意義絕不止于絕對銷量多少又或者把小米產品價格往上頂了多少,而是讓小米有足以比肩華為“MATE”、OPPO“Finde”、VIVO(Nex)、三星“Galaxy”的高端產品系列。
說得更直接一點,小米“MIX”在高端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獨立化、體系化上又顯得保守了一些。
小米在高端市場上的策略確實有很大問題,包括只會在硬件上“堆料”蠻干,小米品牌在性價比之外,缺乏對高端用戶的真正品牌吸引力。
即便將紅米獨立出來,砍掉低端產品線,也并沒有將小米的品牌價值和市場認知鞏固提升多少,小米還是只能把性價比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從小米過去十年的品牌定位來看,消費者已經將小米當成了智能手機中的優衣庫,這種用戶認知早已根深蒂固很難改變。
雖然小米的數字系列、“Note”系列在價格上有了一定的提拉,但傳遞給用戶的產品認知趨向并不明顯,許多用戶也知道這是小米打造的高端系列機型,但很難接受所謂的高端產品就是“放大款”、“高配版”的常規產品,這些也并沒有同常規產品拉開太差距。
與其糾結于小米能不能做高端,與其一再重復事倍功半,還不如直接把“MIX”獨立出來做純粹的高端品牌,形成一個紅米主打低端、小米包括數字系列、“Note”系列定位中高端、“MIX”主打高端的布局。
如果說“MIX”發布之初雖然贏得了極佳的聲譽,但小米錯失了“MIX”獨立化的機遇,喪失了很重要的品牌升級的機會,而后面“MIX 2”、 “MIX 3”相對穩妥、平庸的產品設計還撐不起品牌獨立,到“MIX 4”再一次驚艷了世界,“MIX”為自己贏得了新的但仍然稍縱即逝的機會窗口。
比如在玩家中口碑極佳的雷神電腦,實際上是海爾做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就算知道也很少會和海爾品牌關聯,這樣就做出了一個非常不錯的游戲本電腦。
“MIX”顯然比小米更有范兒,也更有高端突破的基礎。
立下“三年拿下全球第一”的Flag,牽手蘇炳添代言品牌,讓我們看到了小米的雄心壯志,但銷量最大距離實力最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期待更為強大的小米,也期望去掉小米logo的“MIX”。
打開小米“MIX 4”的包裝,你會看到兩行字:“世上沒有完美。但總有人在追求完美”。
這符合雷軍一貫的少說多干,也毫不掩飾地表達追求完美的心氣,在品牌塑造這個環節,“MIX”還完全可以更堅決一些。
可以暴露小米內心深處一些想法的是,在“MIX 4”所有的品牌露出中,小米都更像是副品牌、子品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