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終于”落下帷幕,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知——悵然若失。
作為消費者,這半個多月來,每天持續高強度查詢雙十一優惠活動,什么滿減、組隊、玩游戲,購物跟上班“釘釘”打卡一樣,都快成了固定習慣。至于“工作成果”,往往是一頓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比平時貴了兩塊五!
其實每個想在“雙11”一戰成名的品牌,面臨的難度都是巨大的,不僅要精通大數據分析、掌握精準預測模型、全生產流程運營協同,以及數據驅動決策才有可能不賠錢賺吆喝,否則這些充滿奇思妙想的“滿減、組隊、玩游戲”又是怎么被創造出來的?
今年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雙11”喜報式實時成交額,今年消失不見了。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雙十一的GMV與國家年初公布的GDP有類似之處,都是一個關于預期的指標。
要知道每次雙十一數據的公布,都會引發各方關注并得出中國經濟是否走強的判斷。
今年淘寶還是發布了總體戰報,報告顯示:
11月1日至11日,淘寶交易額達到了5403億元人民幣;
698個中小商家的成交額實現從百萬級到千萬級的跨越;
78個去年雙11成交額千萬級的品牌,今年雙11成交額突破了1億元大關等等。
看起來好像一切還算正常,其實不然,讓我們來看一看:
根據淘寶提供的數據,我們可以推算出2021年淘寶雙11總體銷售額增長大致為8%,如果算上通脹系數,2021年的“雙11”其實難言增長。
另外淘寶表示有的品牌增長十倍,那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我們能發現或許有更多的品牌在消減、在退出......
孤立來看,這其中有疫情、政策等等多客觀原因;
也有直播帶貨、新消費品牌、私域流量等一系列的新玩法、新概念開始走上前臺后帶來的沖擊;
在這些共同作用下,產品銷售模式、品牌建立方法、消費者購物習慣,都在發生悄然又劇烈的變化。
這背后或許是一套商業邏輯的升級和變革,而雙11正是觀察這些變革最佳窗口。
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雙十一走向供給側
根據淘寶提供的數據,參加今年天貓雙11的29萬商家中,65%是中小商家、產業帶商家和新品牌。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7萬商家首次參與雙11,他們當中有700多個新品牌成為細分品類第一名。
他們能火速成長的原因就在于——依托強大地區產業集群效應,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以數據驅動決策,有效地支撐產品迭代。
正是通過數據洞察、研發共創和精準試銷等方式,產業集群優勢效應在天貓得到釋放。
換句話說,雙11的競爭其實已經悄然走向了供給側。
分享購物車,推動新分領域新品牌、老字號高質量發展
今年雙十一,淘寶有一個比較特別的舉措是“分享購物車”的社交式的玩法。
三天時間,超過1000萬人在淘寶分享了自己的購物車。
相比補貼和紅包,顯而易見分享購物車更能激發消費者的興趣與社交意愿。而這也直接推動了新品牌和老子號的發展。
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有20家老字號品牌在天貓雙11銷售額同比增長超100%,84個老字號在淘寶直播間直面消費者。
畢竟新品牌與老字號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講。
當然分享購物車看起來只是一個小舉措,但或許這是開啟一個全新的社交營銷、私域分享的劃時代產品。
當然這也雙11深耕用戶體驗的必然結果,消費者不再是一個個付款的客戶,而是跟品牌一起成長,有溫度的內容創造者。
依托大數據,營造消費熱點,打造新品牌
大家可能都看到過這么一張圖:
這些預測其實是天貓依托大數據,洞察消費者潛在需求,與企業采用C2B的合作模式,通過數據分析、需求洞察、研發共創、精準試銷這一流程,打造新品牌的成果。
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我們會發現雙11逐漸讓天貓從銷售的平臺逐漸進化成了品牌創新的中臺。
結語
盡管2021的雙11活動時間跨度太長、計算過于復雜;頭部商家流量傾斜更加嚴重;消費者維權還是困難,甚至成交額增長也在放緩。
但不可否認如何區域產業集群的優勢在釋放,產品供給創新已經開始逐漸戰勝單純的營銷,私域流量和長期價值的規劃也開得到重視……
在此背景下,對于每個品牌而言,如何抓住這個時代機遇,利用好全新的變化趨勢,保持自身的持續創新和可持續增長,這或許更為重要。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