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2月份跑下來——從元春銷售旺季,逐漸地恢復到常態消費——總的感覺是,復蘇確實在復蘇,久違的線下活動帶來了市場熱度,也釋放了更多活力,但復蘇是理性的,在度過元春季節「補償性」的熱鬧之后,最終回歸到「錢包說話」,復蘇的熱度保持、后勁活力也因此呈現出不同區域、不同領域、不同年齡、不同群體之間的明顯差異。
上周,西南財大和螞蟻集團聯合發布了《2022年中國家庭財富變動趨勢——中國家庭財富指數調研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家庭消費保持增加但增速總體放緩,四季度有所好轉,整體趨勢向好。相比2021年,2022年四季度的生存型和發展型消費增速有所上升,享樂型消費樂觀程度不高,四季度降幅有所收窄。報告的結論,也在很大程度上驗證了我們的主觀感受。
復蘇中夾雜著分化,分化又影響到復蘇。
從2月份當月的情況看,既要肯定平穩有序的一面,跨周期調節+春節時間差保證了2月份穩妥地消化掉節禮消費退出的不利影響,鞏固了今年以來的開局良好,也為全年積累下來比較理想的同比增長;也要看到結構放緩的一面,雖然2月份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結構增長,但單箱批發均價已經降至接近于去年全年的水平,超高端和高端銷量也有所下滑。
正如在從抓緊時機、加快節奏到抓緊調整、加快適應中所表達的那樣,消費復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一馬平川地如預期一樣就熱鬧起來,期間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還需要解決不少問題;消費分化又是一個漸變的過程,盡管現階段或許還不算直接和強烈,但分化的影響和應對的難度都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消費分化會延伸、加重品牌分化。
有必要把復蘇的過程估計得更困難一些,把分化的影響估計得更嚴重一些。
得益于鮮明的政策導向、良好的市場狀態、穩定的需求釋放和積極的品牌作為,重點品牌在今年元春季節延續了之前的向好態勢。一是市場份額再創新高,同比提高了近1個百分點;二是銷量占比高于產量占比,保持了更合理的產銷平衡、節奏安排;三是整體上保持了與大盤基本同步的結構增長,高端擴張主導了結構提升;四是創新產品提供了重要的增量、結構支撐。
進入到2月份,前面4個有利條件中有1.5個出現了變化,1個是市場狀態不如之前好、距離理想狀態有差距,呈現出比較明顯和較為普遍的動銷放緩、價格波動、庫存增加;0.5個是需求沒有之前穩定,總量還不明顯,但結構降速比較直接。這些變化,除了元春旺季結束之后正常的、合理的、必要的調整修復之外,更多來自于消費分化的影響。
相比于狀態下滑,更值得關注的是,狀態修復的難度和過程——尤其超高端和高端——比之前、比預期準備的要更難、更漫長,隨著節禮消費的退出,消費分化還原為「非必要不消費」,節前的高投快投因此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化庫存,不同品牌所受到影響大小,在體現為增長快慢之前,首先還原為狀態好壞以及修復狀態的難易程度和質量效果。
這樣的差異,又進一步影響到結構提升。如果僅僅是保持增長——水漲船高——并不足以支撐起品牌的長遠發展,關鍵在跟上大盤、跑贏大盤。今年元春旺季,整體的銷量增長、結構提升掩蓋了一些品牌超高端、高端包括單箱批發均價以上產品落后大盤、跑輸大盤的事實,進入2月份之后,有些品牌的超高端、高端產品甚至出現下降,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如果消費復蘇不及預期,消費分化持續下去,消費將更集中于、趨向于強勢品牌、頭部品牌,那些市場基礎好、消費認知度高、更具備社交儀式感、節禮價值感的品牌將更受青睞,要是消費分化的影響大到、持續到商業也有壓力,就會進一步壓縮非強勢品牌的計劃資源、空間機會。這也意味著,補充型銷售的壓縮,替代型消費的退出,普惠式增長的結束。
就像那個多少有些陳舊的笑話,「說是在電梯里有一個人,持續不斷的做俯臥撐,隨著電梯從1樓抵達10樓,有記者守在門口問他如何做到如此迅速的攀升,而他則回答表示都是因為做俯臥撐的姿勢足夠標準」。慣性增長,會讓我們產生錯覺,如巴菲特所說的有著「很長的坡、很濕的雪」。無錯并不意味著戰略正確,順著往前走并不等于可以一直走下去。
這并非是分化版的「狼來了」,只是有必要保持頭腦清醒、更多未雨綢繆。
一個是,守住「基本盤」。不管強勢品牌,又或者二三線品牌,緊緊抓住并不斷提升——核心產品、核心市場、核心客戶——穩定性都是眼下的重中之重,不同品牌的區別在于,強勢品牌可能更多關注狀態表現,快一點慢一點不如穩一點好一點,二三線品牌或許更應該突出聚焦發展,將資源和精力更多投入到重點市場上,真正建立起有競爭力、支持度的比較優勢。
另一個是,提升「鮮活感」。這個鮮活感,包含幾個層面,一是市場層面的鮮活感,越是關鍵時候,越要關注終端表現,越要搞好客戶服務;二是品牌層面的鮮活感,品牌要有故事可講,要把故事講好;三是產品層面的鮮活感,保持新產品、創新品類的成長性,這里的成長性不是單純擴大投放范圍、擴大終端覆蓋,而是加固嘗試性消費和可持續的消費拉新。
借用那句非常鼓舞士氣的話——「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面對消費分化,品牌所需要現在需要建立的,既是扎到根的耐心,把最基本最基礎的事情做好,把日復一日的事情做好;也在捅破天的勇氣,技術創新要打破條條框框,也要為技術創新打破打破條條框框。這或許還離不開用「哪壺不開提哪壺」的精神,來持續地「補短強弱」。
在某種意義上,消費分化可以倒逼我們走出舒適區,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這或許算得上分化的另類收獲。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