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拂面,暖陽迎秋,云南大理洱海畔磻溪村“S”彎煙火升騰,不同語言與口音在這里交織,熱鬧非凡。在這鬧市中,隱匿著一座白族民居——大理煙草科技小院。院內綠植悠然,“開著粉色花的野生煙草,是我們科普展示和試驗的盆栽煙。這里有復制的紅花大金元煙株展品,有烤后煙葉展示柜,有密集式烤房模型……也有小院為地區農業發展所盡的綿薄之力……”煙草企業駐點小院的職工李耀明向進院參觀的游客介紹道。
小院自2022年成立以來,始終緊扣鄉村振興的主旋律,充分發揮煙草產業全產業鏈優勢,以科技的力量助推“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小院力量。
大理煙草科技小院。李鑫磊 攝
“一年三熟”促增收
大理煙草科技小院通過一年的作物、品種雙篩選,探索出了“煙+N”高值作物體系,形成了煙后種植玉米、富硒油菜等模式,有效解決了“高值不綠色、綠色不高值”的問題。打破油菜的傳統種植模式,鮮食油菜薹、菜花觀賞、菜籽榨油,一菜多用,多元助農增收。
最值得一提的是,設計了“煙草+玉米+油菜薹”綠色高值種植模式,構建了一年兩熟變三熟模式,將煙草與其他農業產業有機融合,相較于傳統種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復種指數,農戶年收入明顯增加,牢牢牽住鄉村農業產業發展的“牛鼻子”,推動農業產業振興。
“科技小院的師生們來到村里,和我們一起勞動,還給我們傳授科學種植的技術。在他們的指導下,我學會了合理利用土地,在煙后種起了玉米和油菜,現在我們在煙后種植油菜能多賣兩三千元,玉米也能賣三千多,收入都翻倍了!”磻溪村煙農楊高益說。
“人才引擎”促發展
大理煙草科技小院將人才“主根”深扎入土,由主根向外發散形成“須根”體系,以院士科研團隊和煙草駐點職工為“主力軍”,深入基層,開展科研工作,形成人才培養的“新陣地”。
充分利用科研人員與農戶、與大田“零距離”的優勢,在土壤上鐫刻科技的“藍圖”,將“藍圖”展示給農戶,走近農戶,手把手指導農戶。緊跟大田的生長周期,將技術的聲音傳遞到農戶耳中,培養出一批懂技術、會運用、知傳播、技術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農戶隊伍,為人才振興輸入新鮮血液,并不斷循環,激蕩起了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大理煙草科技小院老師帶領學生與農戶進行交流。李鑫磊 攝
“煙旅融合”增互動
“在鄉村,就要愛鄉村,融入鄉村,而如何融入也是一門大學問。”云南農業大學駐小院學生祖發杰說。落戶磻溪以來,小院將如何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作為一項重點工作,相繼開展了文藝表演及公益攝影、油菜品嘗活動、油菜花文化旅游節、端午節活動、“菊韻蒼洱,情定磻溪”插花大賽等一系列文化活動,與村民互動娛樂,為磻溪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筆彩墨。同時,依托磻溪豐富的旅游資源,利用大田間種萬壽菊,勾畫出萬壽菊“SSSS”和“玉兔”圖案,形成獨特的田間打卡點,為磻溪引流,將文旅與農業深層次結合,為磻溪的文化旅游業添磚加瓦,以農促旅,以旅強農。
“新發展理念”作引領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的指導下,由云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趙正雄牽頭,大理煙草科技小院團隊扎根基層,與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將生態保護理念落地,研發出適用于洱海流域的“綠色智能肥”,可根據作物養分需求規律合理釋放養分,減少了肥料的施用量,改變了農戶種植“大水大肥”的習慣。
在小院的試驗田開展煙草與萬壽菊的間作,利用生物多樣性原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規避農藥使用風險,讓流進洱海的水變得更清澈。“過去我們總覺得要想把作物種好就得‘大水大肥’,想要防治病蟲害就得用農藥。現在不一樣了,我們用上了綠色智能肥,還學會了生物防治技術,農藥化肥用得少了,不僅降低了種植成本,更能夠保護我們的‘母親湖’。”磻溪村煙農陳仕澤說。
大理煙草科技小院團隊對農戶進行施肥指導。李鑫磊 攝
小院在磻溪村已經逐漸成為科技落地的中轉站、農民增收的加油站以及保護洱海的實踐站。“小院成立以來給當地農戶提供了技術咨詢的便利,帶來了增產增收的路徑和希望,得到了當地農民的認可和好評,也給當地農戶帶來了致富的新路徑。”小院煙草企業駐點職工李耀明駐點一年后,深有感觸。
在田間地頭把科學理論用好,真正把課堂學習和農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大理煙草科技小院團隊在農業生產中、鄉村振興中厚植愛農情懷,充分應用小院的平臺優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錘煉自己的興農本領,堅持把農民利益作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探索新發展理念,撥動產業的“音弦”,通過科技成果的應用和轉化,實現農業高值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同,在蒼洱大地奏響鄉村振興的新樂章。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