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寒風凜冽,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牤牛營子煙站培訓室內,卻暖意融融。
1月14日,當記者來到牤牛營子煙站,一場由煙站科技小屋工作人員組織的煙農技術培訓剛剛結束,大家伙兒興致不減,正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著種煙心得。
“去年我在科技小屋工作人員的建議下用上了水肥一體化技術,煙葉質量和種煙收益提升了不少。今年種煙,我可得繼續好好學習新技術!”
“是啊,科技小屋不僅推廣新技術,還給咱們送來了很多實用的機械。去年我體驗了鮮煙葉電動運輸小推車、起壟刨坑施肥鋪管一體機,種煙更省力更高效了!”
……
提到科技小屋,煙農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這個科技小屋究竟有何“魔力”?記者帶著疑問一探究竟。
科技小屋工作人員就科研項目開展頭腦風暴。
走進科技小屋,映入眼簾的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科技用在煙田里”十幾個醒目的大字;靠墻的書架上,各類煙草生產技術書籍整齊擺放,幾位煙農正認真翻閱最新的農業技術期刊;墻上幾塊展板詳細展示著科技小屋參與研發的課題項目和研制推廣的農用機械。
“科技小屋是市局(公司)董建飛職工創新工作室的基層分支,以牤牛營子煙站為中心,服務范圍輻射哈拉道口煙站、四道灣子煙站、山前育苗中心等方圓20公里內的煙區。”赤峰市局(公司)煙葉分公司經理蔡虎告訴記者,科技小屋面積不大但功能齊全,發揮著科學研究“試驗站”、生產技術“指導站”、先進技術“推廣站”、專業人才“培養站”的多重作用。
為更好推進科研與生產需求相匹配、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促進科技人員與煙農的溝通交流,赤峰市局(公司)堅持“研究要從生產一線來、從產業需求里來”,決定將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讓更多科技成果在祖國北疆落地開花。
去年6月,科技小屋應運而生。
科技小屋雖小,卻能有力推進煙葉產業的發展,這里不僅承擔著煙葉生產科研項目的方案編制、落地實施、分析總結任務,還根據當地生產實際開展煙用機械研發改造、煙葉生產技術改善、重點技術普及推廣等工作。
科技小屋共有10位成員,都是赤峰煙區煙葉管理部門和基層煙站的技術骨干。自成立以來,他們奔波在田間地頭,測量、采樣,圍繞初烤煙葉生物發酵、煙葉氯離子管控、上部煙葉可用性提升、煙葉智能烘烤等課題項目收集了大量樣本和數據;深入煙農家中傳授技術、指導生產,提高煙農科學種煙水平;扎根一線了解煙農所需所盼,切實解決他們的生產難題……截至目前,他們已在省級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讓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煙農,是科技小屋的職責使命所在。
科技小屋工作人員在煙田查看煙葉長勢。
科技小屋成立之初,很多煙農不以為意,認為“高大上”的新事物和自己關系不大。但他們慢慢發現,科技小屋的工作人員好像“長”在煙田里,看長勢、聽建議、問需求,經常一待就是一整天,還幫助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
漂浮育苗、水肥一體化、無人機植保、專分散收……一項項新技術在科技小屋工作人員的努力下順利推廣,在實際生產中落地生根;起壟刨坑施肥鋪管一體機、輕型煙田滴灌覆膜機、簡易煙葉打頂抑芽器、散葉打捆機……一個個小發明小改造經過他們的推廣實現大效益,推動煙葉質量和生產效率顯著提升。不僅如此,科技小屋工作人員還輪流開展煙農培訓指導,入戶宣講、集中培訓……多種形式的培訓讓煙葉種植相關問題得到更好解決,讓種植新技術得到更快推廣。
松山區太平地鎮山前村煙農王振對科技小屋的作用感觸頗深。去年種煙,他用上了新技術、新工具,收益提高了,力氣也省了不少。
“打頂時用簡易煙葉打頂抑芽器,作業效率提高了2倍多;采收時用鮮煙葉電動運輸小推車,每畝煙葉運送時間減少370分鐘左右……”王振掰著手指頭跟記者念叨著。
像王振一樣,很多煙農都感受到了科技小屋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在他們看來,這小屋是開拓視野的新窗口,也是致富增收的新平臺。
新春將至,科技小屋工作人員正在積極謀劃新一年的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工作。他們的身影將繼續活躍在田間地頭,在這涌動著勃勃生機的廣闊煙田里,以科技之筆描繪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