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正在聚精會神地寫對聯。
書法《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書法《小年》
中國畫《力爭上游》
中國畫《問道》
“兒啊,我要走了!”
“您去哪?”
“回老家開店,閑暇時唱戲、寫字、畫畫去!”
“您在外生活這么多年,回去能習慣嗎?”
“只要有熱情,在哪也能活得精彩!”
……
2020年,80歲高齡的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零售客戶吳浩毅然決定離開生活多年的上海,回硚口老家開一家零售店。也正是從那時起,這位耄耋老人又給人生增添了色彩。
落葉歸根 余熱暖人
吳浩年輕時當過莊稼漢,扛過麻袋,做過裁縫和民辦教師。40多歲時,他在村子里開起了小賣部,以“不管翻幾座山都送貨上門”的精神,不斷擴大經營規模,事業小有所成。
兒女們在吳浩的教導下,紛紛走出故鄉,在各地安家立業。后來,年齡漸長的吳浩被接到上海“享清福”。
離開故鄉后,吳浩仍然對家鄉父老念念不忘,尤其記掛幾位孤寡老人。只要有機會,他就會特地從上海回到武漢看望他們,陪他們聊聊家長里短,并送去各種生活用品。有時吳浩還會帶著他們去周圍的景點散散心,逢年過節邀請他們到家里共享團圓。
吳浩再次回到家鄉開店,很多人覺得不解,當被問及原因時,他動情地說:“現在鄉親們生活逐漸好起來了,我想做回老本行,為他們提供質優價廉的商品,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回饋故鄉。”
吳浩在做好經營的同時,還盡心指導想要開店的鄉親。只要有人想開店,他就出謀劃策選店址,傳授經營方法并幫對方宣傳。
有家人對此很不理解,認為他自找麻煩、自斷財路。面對家人的不解,吳浩頓時嚴肅起來,堅定地回應道:“當年我在村里開小賣部的時候,鄉親們時常來照顧生意,現在回饋他們不應該嗎?再說了,適度競爭才能讓鄉親們享受更好的服務,怎么能想著一家獨大吃全魚?”
原來,不吃全魚,不僅是經商之道,更是做人之道;落葉歸根的吳浩始終不忘本、不忘善,用自己的余熱溫暖他人。
文藝“青年” 才情不減
今年春節前,吳浩寫春聯時,有不少人圍觀。只見他上身微傾,雙目平視,若有所思地認真構思著。構思完畢后,他左手壓著桌上長長的紅紙,右手自如地控制著粗壯的毛筆。不一會兒,春聯就浮現在紙面之上——一世良緣同地久,萬年佳偶共天長。這些字個個遒勁有力、雄健灑脫,引得眾人連聲叫好……
吳浩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還在上小學的時候,便跟著村里的戲班子敲鑼打鼓,一度沉迷到“不想上學,要去唱戲”。等年紀稍微大了一些,吳浩又對書法和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那時的條件不允許他學習藝術,他只能一邊干農活,一邊哼哼唱唱、寫寫畫畫。
聽吳浩的老伴兒說,吳浩年輕時被鄉親們稱為“文藝青年”,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唱戲、繪畫、寫詩也是他的拿手好戲。
幾十年過去了,“文藝青年”不再年輕,但仍像年輕時一樣對藝術充滿熱愛。練習書法是他守店之余的最大愛好,他創作時總是嚴肅投入:“字由心生,心正才能字正,所以容不得半點馬虎!”他的字一如多年來的經營之道,方方正正。如今他的小店里一直掛著自己開店初寫下的十二個大字——規規矩矩經營,清清白白做人。
吳浩的學習熱情也依然高漲,去年,他再一次勇敢地踏上了求學之路,在老年大學圓了自己的大學夢。畢業當天,全家人都到場見證,這位高齡大學生像小孩子一樣,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尋古觀今 文化自信
開店之余,吳浩找了個合適的機會游歷了古城西安。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一直是吳浩心底揮之不去的向往。兵馬俑的浩蕩氣勢,大明宮遺址的恢弘壯麗,乾陵的神秘莫測,都激起了這位老人心中的萬千波瀾。思緒涌動之際,他即興寫下了一段文字:“得償夙愿游帝京,博古觀今費沉吟。秦俑方陣軍威振,唐宮規制跡可尋。乾陵豎碑竟無字,華清兵諫待后評。歸來側臥心難靜,勾起眾多古今情。”
參觀兵馬俑的時候,一向不太喜拍照的吳浩,竟主動拉著老友合照。在鏡頭前,他笑得天真爛漫。回家后,吳浩特意挑選了一張最滿意的照片沖洗出來,一邊仔細端詳照片,一邊激動地說:“能在有生之年去一次西安,此生無憾也!”
探訪名勝古跡一直是吳浩的志趣所在,歷朝歷代的古建筑總是令他魂牽夢繞。吳浩在生活上很節儉,但在探訪古跡這件事上,卻舍得投入。他總是感慨道:“有機會就想多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中華民族有如此燦爛的文化,應該有文化自信!”
“耄耋之年繪就人生斑斕”,一如自己作品里寫的那樣,吳浩用對生活的熱愛,對遠方的追尋,對善良的堅守,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故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