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樺作
宣傳燈箱、指示牌、促銷海報、價目表……在零售店里,文字有許多載體。若運用得當,往往能夠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也能讓生意更上一層樓。但在實際經營中,一些零售店主往往只盯著商品和銷量,對店里的文字把關不嚴,掉進了“文字坑”。
出現違法違規用語。在店門口張貼“某品牌卷煙熱銷中”宣傳海報、給商品貼上“國宴特供”標簽、張貼“非買勿動”“一經售出概不退換”標語等一系列做法,都是經營中常見的“踩坑”方式。零售店主須對店里出現的文字負責,如果違反了《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煙草專賣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規范促銷行為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不僅會被相關部門查處,還會對自身信譽造成影響。
文字有硬傷?!梆Q飩”寫成了“混沌”,“不戴口罩,禁止入內”寫成了“不帶口罩,禁止入內”……在一些零售店里,時常能看到這些筆誤,有些商家即使發現了問題,覺得麻煩也就沒有改過來。此舉不僅會影響店鋪形象,還可能會對消費者產生誤導。此外,“店前仃車”“另售批發”等不規范簡化字的使用,以及漏字都是常見的文字硬傷。在消費者日趨挑剔的當下,任何看起來似乎不影響經營的小疏漏,都可能“勸退”顧客。
觸碰爭議話題。前有某超市針對18~35歲女性的“L對應爛,XL對應稀爛,XXL對應稀巴爛”尺碼建議表,引發消費者尤其是女性消費者的聲討,后有四川成都一超市存放顧客拿了卻又不想要的商品的“孤兒暫存區”,引起網友熱議。在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消費意識不斷覺醒,也習慣于將零售經營中令人不適的言辭分享到自媒體上。而這類話題熱度一旦上升,被各種轉載轉發后持續發酵,對商家造成的負面影響并不是危機公關所能解決的。
如何避開這些“文字坑”?
首先,思想意識上要重視。雖然“我的店我做主”,但也千萬別忽視對店內文字的管理。同時,也不能嘩眾取寵,故意通過錯字、漏字,引出爭議話題博得關注。其次,加強法律法規學習。閑暇時,多翻閱與經營有關的法律法規,閱讀相關案例,在市場監督管理局、煙草專賣局執法人員到店檢查時,可以就拿不準的問題詢問了解。再次,給文字做個“體檢”。印制文字前,可以請廣告公司設計師、復印店員工等第三方人員代為檢驗,以防出現紕漏。最后,店里文字最大的受眾是顧客,可面向顧客開展糾錯有獎活動,發現錯誤要及時調整。
開店,把握商機固然重要,經營細節也需細細打磨。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