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部分開店的老板們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我們做生意到底是薄利多銷好呢,還是量少利潤高好?我也會時常問自己,當前市場競爭激烈,便利店在這個新零售變革時代下到底該走那條路?
“薄利多銷”是從很早就延續至今的一種深入人心的營銷模式,薄利多銷到底好不好呢?薄利多銷到底是一個什么概念呢?如果說簡單的將利潤放到很低,然后靠銷量增加來確保最終的收益,那開店賺錢也太簡單了吧……還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網友們對這兩種銷售模式的看法:
陳老板:我認為薄利多銷其實并不是簡單的降價銷售,確切的說應該是:降價→多銷→增利。薄利多銷的降價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公開降價;另一種是隱蔽降價。公開降價就是在商品質量功能不變的前提下,直接降低商品的銷售價格,來達到薄利多銷的目的,這種方式的優點就是降價較為明顯,但是在降價后往往會遭到同行的抵制,容易引起價格戰,造成行業內的無序競爭,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隱蔽降價的話是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在其他方面給客戶予以補助,就比如會員送禮品等等,它的缺點就是效果不是很直接。
蕭老板:咱們先說說積極作用吧,銷量大,如果是新產品剛剛起步或者就是自己剛開始涉足某個行業的產品,可以采取薄利多銷的營銷策略,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提高產品和店鋪的知名度,至于是否賺錢就先不管了,用薄利多銷的方式先打出自己的招牌特色,隨著客戶的增加和供應量的增加可以適當提升價格,但不能過分的提價,既然是薄利多銷,銷量大的話就算利潤薄也能賺到錢。至于消極作用嘛,賺錢慢是肯定的,但是要有耐心,因為薄利多銷本就是一個長期堅持的結果。
歐陽老板:以現在的市場狀態來看,薄利也不一定多銷。其實大家都知道,顧客要的并不是真的價格便宜,他們要的是感覺自己占了便宜。很多人都抱著“便宜沒好貨”的觀點來挑選商品。明明就是優質商品,如果真的把價格定得很低,他可能就會懷疑商品的質量是不是有問題,反而會對商品不屑一顧。我認為品牌決定價值,價值影響價格。與其考慮如何壓榨自己的利潤來取悅顧客,還不如想想如何把自己的商品和服務做的更有價值,讓消費者享受到超值的感覺。
歐陽老板還說:無論定什么價位,都會損失部分客戶,千萬不要指望所有人都能成為自己的顧客。薄利多銷的最終目的就是“利”,薄利確實是可以加快商品的流通,不過商品的流通取決于商品的需求。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薄利就一定會多銷。其實供求關系才是決定利潤與銷量的關鍵。
所以薄利多銷的好處就是能迅速占領市場,搶占一定的份額,讓顧客更快的接受商品。壞處就是容易引起其他同類商品的價格競爭,商家之間互相打價格戰會對雙方都造成不利的影響。
“量少利潤高”也可以理解成“物以稀為貴”,其字面意思是指事物因稀少且有益,從而顯得珍貴。用在開店經營上,這里的“稀”不是指物品數量稀少,而是指供小于求,有需求的“稀”才有價值。
再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有一位商人和一位賣燒餅的小販同時被洪水困在一個野外的山岡上。洪水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退去。過了兩天,商人身上所帶的食物都吃光了,他餓的受不了。而小販手里還有一大袋的燒餅。于是,商人提出一個建議,要用10塊錢買燒餅小販子的一個燒餅。到哪里還能有這么便宜的事情,燒餅販子卻不同意,他認為發財的機會到了,就提出要買下他所有的燒餅才行。商人同意了。又過了一天,洪水還是沒有退下去。商人吃著從燒餅販子手里買來的燒餅,而燒餅販子則餓得饑腸轆轆。最后實在忍不住了,希望從商人那里買回一點燒餅。商人答應了,但是商人告訴小販得出50元錢才能買到一個,小販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了。又過了好幾天,洪水終于退去了,燒餅也都全部吃光了。商人不止從小販那里收回了他買燒餅的錢,反而白白多得了好幾十元。
物以稀為貴,在商品極其豐富的今天,供大于求的市場狀態下,消費者擁有足夠多的選擇,對商品的各方面要求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個性化。聰明的人懂得適時利用手中的資源,重構“人、貨、場”。傳統零售時代,一般都是人口聚集的地區形成了較高的購買力,“場”的地位突出。現在是互聯網時代,顧客可借助互聯網,上線即可消費,“場”的重要性開始削弱,而此時作為消費者的“人”開始成為零售的關鍵,也就是說消費者的需求決定了市場狀態,消費者需要什么,商家就會賣什么,消費者需要的商品越稀缺,貨物的價格就肯定會有所上漲。所以有些商家也會采取“饑餓營銷”來提高成交率,同時注重商品個性化定制與服務,所以走高端路線追求量少利潤高的商家也越來越多。
就好比現在的卷煙,它是只有單一渠道供應的特殊商品,應該有其特殊的價值。珍惜貨源,鎖定利潤十分重要。不學會“蓄水池”的經營理念,在總量控制的游戲規則下很難賺錢。作為從業者要體會、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脈搏,汛期蓄水、枯水期放水,終端客戶團隊就是定海神針,各個終端客戶要團結一致充分發揮蓄水池功能。
面對現在消費結構重建的市場需求,各位大佬們覺得哪種營銷模式更好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說說您的意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