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間沒有廣告招牌,也沒有內部裝修,甚至都不能被稱為店鋪的小店,小店在社區毫不起眼的一角,靜靜地迎來送往著新老顧客朋友。店的一頭是“吸煙室”,迎接著來來往往的煙民們。
一位頭發全白的店主老劉,精神抖擻地端坐在店堂正中間,手里一直不停地制作著圓木。他的右邊是堆放整齊的圓木,左邊是制作好的圓木成品,后邊墻上掛著制作圓木的刨銑、鋸子和斧頭等工具,東西很多,但絲毫不會感覺紊亂。
如今使用圓木蒸飯的人家已經不多,塑料制品也大多替代了木桶,但是老劉依舊堅守在老店里,堅持著自己的生意。他的三個兒子都沒有繼承自己的圓木手藝,他不甘心就這樣輕易地把老手藝帶進棺材里。
老劉自己有退休工資,兒女們都已成家,雖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說這個小店是自己的“養老所”,養老不光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需求,況且還真的能夠幫助那些仍在使用圓木的朋友進行修補。
每天一大早,老劉就打開店門,于是陸續便有一些老人圍坐在店堂前,有的人不是為了買圓木,也不是為了拿出家里的舊圓木來修補,而是與店主嘮嗑家常里短,打發閑暇時光。老劉的煙總是很快就分發完,遇上口袋里沒煙了,總是會被老婆數落一番。
老劉每天都要準備好茶水和香煙,等待“常客”們的光顧。雖手里的活計在忙碌,但他嘴上絲毫沒有停止回應顧客們的談話。誰家的閨女出嫁了,誰家的老伴得病了,這里儼然成了老人們傳播新聞的平臺,也成為安慰老人心靈的陣地。于是大家一有空就愛集中在一起,他的生意也就在這些“口碑”中廣泛傳播,許多人老遠都能打聽著找過來。這不僅是因為老劉的手藝確實精湛,更是因為他能夠善待每位顧客,把每位顧客都當成自己的朋友。
“朋友”來了自然親切招待。老劉的店鋪里常常是遠道而來的顧客們免費享用午餐的地方。不就是添雙筷子嗎!他這樣說服整天幫忙做飯燒水的老伴。
旁邊的小店每年都會關閉了又開店,但是老劉的圓木店卻始終是常青樹。三十多年的堅守,他把這里當成了另一個家。物價飛漲,但房東也沒怎么上漲房租,房東也早已把老劉當成了自己的家人。老劉的圓木也沒有跟著物價上漲,他的價格是固定的,任誰也不能討價還價。他說反正就是體力活,就當是鍛煉身體吧。
小區小店,以一種別樣的生命力在生長,生長的是人間友愛,還有做人的誠信和至善,這,可能就是老劉一直堅守下去的原因。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