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淮安,卷煙零售戶鄭承營經營著一家以“桃園”命名的超市,開業27年來,店面從一間十余平方米的小屋擴大到如今的三層樓,見證了鄭承營誠信創未來的故事。
鄭承營正在巡店檢查商品的生產日期
千里創業,誠信就是品質
鄭承營老家福建莆田盛產桂圓,他的創業故事,要從一顆桂圓說起。上世紀80年代,二十出頭的鄭承營輾轉上海、南京、蕪湖等地創業都一無所獲。1992年,他只身來到淮安,用一根扁擔挑著兩大筐莆田桂圓,當上了走街串巷的貨郎。
彼時,從福建進貨到江蘇售賣,一斤桂圓也掙不了幾個錢。尤其是到了多雨季節,桂圓容易受潮霉變。鄭承營秉承“不讓顧客買到一顆壞桂圓”的原則,堅持親自篩選,所賣的桂圓都要挨個過手。就是靠著這股子較真勁兒,鄭承營的小生意漸漸有了起色。
但好景不長,桂圓生意惹來競爭者嫉妒的目光。1993年,鄭承營有一批500多公斤、價值4萬元的桂圓因被舉報為劣質產品,受到工商部門的檢查。經過檢驗,桂圓質量合格,鄭承營的誠信也因為這一風波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
桂圓生意讓鄭承營找到了謀生創業的門道,也深切感受到了蘇北人民的善良和包容。他最終決定留下扎根安家,本本分分做生意。
鄭承營(左)正與店員一同檢查蔬菜日期
客我和諧,誠信就是招牌
“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鄭承營賣一份桂圓交一個朋友,做一樁生意獲一份信任。桂圓越賣越火,生意逐漸做大。1995年,鄭承營開了屬于自己的超市,雖只有十多平方米,卻承載了他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熟讀《三國演義》的他將超市起名為“桃園”,在他看來,這意味著誠心、誠意,是一份貫徹始終的承諾。
“我名字里有‘承營’二字,諧音‘誠營’,就是誠信經營嘛。”鄭承營在超市的顯眼位置公布自己的電話號碼,承諾有問題可以直接聯系解決。一次,有位消費者購買了一件新品,后來覺得不合適要求退貨,見店員為難,就打了電話給鄭承營。鄭承營二話不說同意退款,并自掏腰包買下商品。“社區超市做的是熟人生意,真誠待客是必須的。”鄭承營說。
對待顧客用心用情,對待員工,鄭承營同樣如此。他總是按時足額發放工資,從不拖欠,盡全力給予員工工作和生活上的幫助。零售行業流動性大,但桃園超市九成以上的員工都是創業至今的老員工。鄭承營鼓勵員工積極參與煙草公司組織的品牌培育活動,幫助員工提高開口營銷能力。店長張曉香20歲時便在桃園超市工作,一干就是24年。因為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有不少同行向她拋來橄欖枝,但是她早已把超市當成自己的家,選擇了留下。
傳遞溫暖,誠信就是奉獻
鄭承營的誠信,既在經營之中,也在經營之外。因家庭貧困,鄭承營年幼輟學,沒能好好讀書成了他心頭一大憾事。
1994年年初,在一次送貨途中,鄭承營偶然得知金橋村的丁月榮輟學的事情。“父親病故,母親改嫁,無奈輟學”,丁月榮的經歷讓鄭承營感同身受。于是他專程上門探訪,并承諾負擔丁月榮的全部學雜費,助她完成學業。
至此,鄭承營開啟了他的愛心助學之旅。26年過去,鄭承營累計捐出近300萬元,資助貧困兒童2100多人。他和孩子們之間有個約定:“一經資助,直至大學畢業,絕不中途停止。”
2016年9月,桃園超市中秋備貨期正好趕上了孩子們新學期開學,七拼八湊,用于資助孩子們學費的資金還有15萬元缺口。情急之下,鄭承營拉著妻子楊春蘭前去銀行貸款。坐在銀行服務柜臺前,楊春蘭有些火大,但到了學校,見到教室里孩子們一張張稚嫩的小臉,她瞬間沒了脾氣。
為了不讓受助的孩子有心理負擔,鄭承營從來不留下個人信息,不打擾他們的生活。他曾經跟孩子們說過,等他們將來有能力,再去幫助更多的人,這就是對他最好的回報。
鄭承營對公益事業“一擲千金”,對自己卻特別“摳門”。至今,鄭承營一家三口還住在67平方米的小居室里。如今,鄭承營又把關愛的目光投向了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楊春蘭說:“在他的影響下,盡力幫助他人已經成為我們一家人的追求。”
30年來,鄭承營用心經營的誠信,不僅是商品更是人品。他扶貧濟困、捐資助學的善舉,贏得了社會公眾的普遍贊譽,多次被評為“愛心大使”“ 光彩之星 ”。前不久,他又被江蘇省委宣傳部和江蘇省文明辦評為江蘇“最美誠信之星”。
鄭承營從一根扁擔起家,挑起30年誠信,影響著周圍越來越多的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